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们时常听到家长这样的抱怨:"快点!快点!""你能不能快点,不然就来不及了!""你怎么这么磨蹭呀!"在孩子看来,"快点"这个词已经听得耳朵快起茧了;而在家长眼里,孩子都把"快点"之声当作了耳旁风,孩子的磨蹭行为成为了让家长头疼的事。家长一直很困惑:孩子为什么就不能动作快一点,做事积极一点呢?我们成人社会的生活是快节奏的,我们不断地被驱赶着前行。社会竞争的加剧与工作压力的加大,我们只有不断地奔跑与追  相似文献   

2.
罗玲 《职业技术》2004,(1):20-21
校园暴力成为我们身边再也不能忽视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它不是有些成人眼中的个别孩子之间打打架那么简单的社会现象.它具有复杂的社会心理背景,给青少年造成的危害,远不止皮肉的创伤,更严重的是会造成孩子们心灵的扭曲.如果教师、家长和社会都漠然视之,青少年尚未成熟的心理中就会接受这么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  相似文献   

3.
<正>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都有培养的义务。儿童还处在思想不成熟的时期,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美好的和不美好的想法,我们不能扼杀,但我们可以给他们指引正确的道路。科学家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  相似文献   

4.
稿源采珠     
湖北叶晓燕谈有一本风靡教育界、充满崭新理念的书——《向孩子学习》,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现代社会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社会;现代教育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向孩子学习是成年人真正成熟于睿智的标志。是的,由于成长环境的开放和接受教育途径的多向,今天的孩子对各种新事物、新知识的了解可能比成年人更为敏捷和广泛,使他们拥有了超过成人对信息的掌握方式和对事物的理解途径。他们没有旧观念、旧模式的束缚,常常表达出不同于成人的看法。他们凭着对新文化的敏感、认同以及接受能力的优势,更显示出一种学习的自然与活力。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  相似文献   

5.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当孩子大哭时,成人突然来一声吆喝:“快闭嘴!”以此来止住孩子的哭声。这种强行止哭的办法对于那些外向型性格的孩子来说影响还不太大,可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后果就严重了。性格内向的孩子本来就胆小,一听到成人严厉的呵斥声,早已吓得不敢哭出声来,严重的还因此憋得嘴唇都发紫。我觉得碰到这种情形,成人还是让孩子哭出来好。这是因为:从心理上讲,这种强行止哭的办法是属于压力即惩罚教育。压力和惩罚可能暂时  相似文献   

6.
一、改善家庭教育 (一)接受挫折,磨练意志 许多家长说:“我们吃过的苦太多太多,不能再让孩子去受苦,要让他们生活的快乐幸福”。但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应是让孩子成熟、成人、懂事。孩子不懂得什么是艰辛、什么是挫折,又怎能成熟、成人?一个孩子长期处于一种条件优越的家庭环境中,你尽管费心费力地给了孩子那么多,可孩子未必能理解、能领情。由于没有苦的体验,就很难有甜的感受。通过挫折教育,让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空间中经受些困难和挫折,通过对苦与难、失败与挫折的切身体验,使他们得到一种悟性,并得到意志的磨炼,从而学会自立自强,学会自己成长。  相似文献   

7.
儿童与成人最大的不同,可能就在于儿童的发展性。这就要求成年人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儿童的行为。现代儿童身心发展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具体的儿童在某个阶段的智力水平、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都是不同的,家长应当了解差异,发展孩子的长处,而不要总是拿发展得早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比,拿其他孩子的长处比自己孩子的短处。  相似文献   

8.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成才的前提是成人,能自立于社会。成才的标志是成功,即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成人离不开劳动,向往成功就会从心底里尊重劳动。  相似文献   

9.
长大不容易     
读到这样一段话:当我们知道语言是为了表达时,发现语言也是为了掩饰;当我们知道行为受内心驱使时,发现行为也会和内心的真实相背离。小时候总是渴望成熟,似乎未来一定是一种披着智慧与力量的外衣,戴着如一千零一夜般浪漫美丽的爱情饰物的存在。可当我们学会观察、思考,去体味成熟时,心中却悄悄地对生命的实质起了恐慌。这就是长大吗?我不由得寻思起长大的点点滴滴。长大了,面对很多事,我们已不再像孩子般任性,这个世界很现实,我们不可能一直生活在梦中。做人很辛苦,尤其是做一个让老师放心、家长安心的乖孩子更辛苦。长大了,…  相似文献   

10.
刘霞 《幼儿教育》2000,(12):32-33
孩子都是在犯“错误”的过程中逐渐成长的,那些不符合社会标准和成人期望的习惯化的“错误”行为就常常被称之为问题行为。什么是孩子的问题行为,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行为,请读下面四篇章——  相似文献   

11.
袁辛 《家长》2006,(Z1)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面对一个儿童成人化的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仔细想来,造成孩子成人化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儿童身体发育提前带来的迷惘,另一方面是社会文化和社会学习造成的结果。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的改变等因素,现代的儿童身体发育比他们的父辈普遍提前了1~3年。孩子身体发育的提前使得孩子更早地进入青春期,中学生甚至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出现的青春期恋情在很大程度上是身体发育引发的心理、情感倾向。同时,身体的成熟带来孩子心理成人感的增强,儿童渴望拥有成人拥有的掌控生活的权力,渴求随心所欲地…  相似文献   

12.
五六岁的孩子情人节给自己喜欢的小朋友送花,二三年级的小学生为掩盖自己不遵守纪律的错误而“行贿”,某领导的司机的顽皮儿子只怕该领导的女儿……这些让大人啼笑皆非而又瞠目结舌的事就发生在小学生的身上。时下,小学生成人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以下这样的镜头我们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先生,您贵姓?”“能否赐一张名片?”“老师,您今天好靓!”“阿姨,有时间到我家来玩!”……想不到,这些老练的成人客套话竟出自小学生之口!这种学童成人化的现象是孩子的过早成熟,还是提前世故?这,不免让人深思。小学生的行为本该是天真而自然的,…  相似文献   

13.
关颖 《家庭教育》2007,(2S):11-11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成才的前提是成人。能自立于社会。成才的标志是成功。即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成人离不开劳动。向往成功就会从心底里尊重劳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作为生命,儿童与成人的最大区别在哪里?无疑,在生命力。 儿童是不成熟的生命,是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勃勃生机的生命;成人则是成熟的和逐渐走向衰老的生命,虽然它比儿童的生命强悍,但其前进发展的动力却远不及儿童。比如走路,成人当然比婴儿走得好,但婴儿会越走越好,从蹒跚学步到撒脚如飞,而成人却只能维持现状并逐渐走向反面。和孩子在一起,我们常常会对其内在的旺盛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人一出生就投入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养方式是家庭内外众多因素中影响孩子发展的重要中介,它是家长在抚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家长通过具体的教育行为,传递着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态度体系、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构成了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  相似文献   

16.
程征 《学前教育》2021,(7):18-18
孩子出现插嘴的现象有时让人感到烦恼,面对这一情况先不要急着“贴标签”,我们要重新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用心回应孩子。在工作中,我观察到孩子打断大人的谈话,多在以下几种情况中出现。情况一:渴望得到关注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对父母的依赖感比较强,渴望父母时时刻刻都关注自己。如果父母因为与他人交谈,注意力没有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就会本能想让父母重新关注自己。  相似文献   

17.
张蕾 《中国德育》2014,(9):31-33
正早恋是一种不成熟的感情,在缺乏人生经验的孩子之间,这种感情更多的是一种出于"一时性"心理而产生的朦胧感情。随着社会的开放,更多的初中生开始模仿成人的交流方式也成为一种时尚,对话青春期懵懂的中学生们,我们在个案中寻找教育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小班的孩子本身各方面的发育尚未成熟,虽然孩子对阅读的兴趣、态度、向往或成效,往往在成人还没有注意到时就悄悄地开始了,但其阅读活动往往带有巨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依赖性。这就需要成人的正确引导,把他们天生所具备的那种能力充分开发出来。怎样才能让小班幼儿更好地把天生所具备的这种能力充分开发出来?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9.
学前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所引发的消极的情绪和行为是不足为奇的。但如果在某一孩子身上,经常反覆地出现某一种或几种不良行为,形成习惯,那么就很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家长们能在孩子初露苗头时就分析原因,采取正确的对策,孩子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就较容易被克服。下面列举常见的几种情绪行为表现及其处理、纠正方法,供家长参考。不听话这是一种拒绝服从、大声喊叫、顶嘴、违抗成人命  相似文献   

20.
也谈学习     
马琳 《文学教育(上)》2009,(24):148-149
“学习”这个字眼对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当今社会,无论孩子还是成人,为了各自的需要几乎天天在学习,孩子为了应付各种考试,成人则为了职务、职称的晋升,究其原因,其实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学习行为已成为当前人们的一种本能,一种生存的本能。学习是普遍的、绝对的,它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贯穿每个人的生命历程的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