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浅析《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概念。这一概念十分符合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本质。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与内涵在不断扩大。因此,对“差序格局”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阐释就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古有"无讼"的观念,"无讼"由孔子提出,由历代儒者阐释发明.其体现在社会秩序的实际运作中,已经成为"合境"安定的重要标识,并转化为宗族治理的重要理念.乡土社会的"无讼"特征在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一书的论述中尤为明显,在他的笔下,乡土社会的"无讼"实践有两大特征:那就是熟人社会下的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两者的核心是...  相似文献   

3.
孔子推崇"礼",将其看作古人取法天地而创设的一套理想的人间秩序;孔子强调"仁",将其视为个体立足社会以慎独的一套完备的责任体系;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以礼为先、注重仁道"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阐释了"乡土中国"特有的社会关系结构,具有深刻而久远的社会学意义.本文以"差序格局"为例,从"差"、 "序"两方面论证了孔子文化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和渗透,揭示了隐藏在孔子思想背后的"人伦差序",为全面诠释、理解儒家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时而生,如何落实践行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费孝通先生对乡土中国深入剖析后提出的"文化自觉"和"差序格局"为此提供了思考借鉴:研究中国社会结构特点,在差序格局的社会框架中,生成文化自觉,进而形成文化自信,自发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用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关系的特点。在书中他讲到,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石头丢入水中,在水面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被波纹所"推"出的就产生了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互相联系起来,构成以自我为中心及其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为  相似文献   

6.
乡土中国社会“差序格局”新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在今天的乡土中国仍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概念。然而,当代乡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差序格局”到“团体格局”,由“关系”到“身份”、“单位”,由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进而从身份分层到财产分层再到契约分层,使得“差序格局”增添了新的内容,这就是姻缘关系、拟似血缘关系与业缘关系渗入“差序格局”,导致“差序格局”所包括的社会关系范围在扩大;与此同时,“利益”亦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人们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7.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理论,而其“师友”潘光旦此前已通过追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对儒家重视“类别”“差等”的特征作了系统诠释,“差序格局”理论承袭潘光旦思想的迹象显著。“差序格局”理论为实现教育实质公平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也为重新审视乡土教育的概念、范畴和价值提供了重要视角: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教育不仅仅是面向乡村孩子的教育,而是面向城乡全体学生,以乡村社会为场域,以乡土文化、乡村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是在“差序格局”社会形态中与各类教育共生共融的教育新生态。  相似文献   

8.
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是理解中国社会的核心构念,对中国社会有着强有力的解释.然而目前差序格局理论至少存有三个争议问题,在分析和探讨这些争议的基础上对差序格局概念的理论内涵进行重新诠释,进而建构出差序格局的一个理论框架.差序格局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分析,即微观层次的人际关系,中观层次的“社会圈子”,以及宏观层次的乡土社会、江湖、庙堂或者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从微观层次到宏观层次的递升,不仅实现了从关系到结构层次的跃迁,也铸就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国同构”,“家”和“国”从这个意义上实现了统一.这一框架较清晰地涵盖了一个多维立体的差序格局理论,对于丰富差序格局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鲁迅的早期生活经验中,儒学传统与乡土传统两套体系的交织,造成了他精神体验的多面性、复杂性表现.文章从鲁迅的生活经验和乡土差序格局入手,通过分析其乡土题材小说的人称设置与叙事对应,揭示其"乡土"空间中的多种权利关系交杂.由此,进一步思考鲁迅生活经验的文学复现以及他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深刻审视,探讨他对于现代人精神问题的"乡...  相似文献   

10.
《乡土中国》主要是费孝通先生在对乡村社会学的讲学中整理的论文,讲述了乡土中国的一些特色。费老在《乡土中国》中主要讲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基层的中国社会中,有着和现代化不同的乡土本色,甚至有些特色是与现代相对立的。乡土性的农村崇尚道德,主张克己复礼,追求礼治,维护传统,追求以单亲血缘关系为主的家族胜于家庭。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一些乡土性逐渐淡化,比如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等。但是中国的乡土特色依旧存在,而且影响深远。本文主要从费先生的乡土中国入手,分析费先生的乡土中国的本色以及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这两个伦理学视角下的乡土中国最为主要的特征,同时概括介绍了乡土社会的发展趋势,最后对费先生提出的"乡土中国"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央地关系相继走过了"集权制"下的"央主地从"、"分权制"下的"地方主义"以及"分权—合作制"下的"央地共治"等三个阶段。"央地共治"模式的提出,既改变了"央主地从"模式下中央对于公共决策权的垄断,也改变了"地方主义"模式下只强调"分权"而不强调"合作"的弊端。从决策—执行一体性来看,中央政府要想改变地方政府在执行中的"不合作",就需要在决策中采取"合作"。由此,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上逐渐向地方开放,并表现为决策权力上的地方分享、决策主体上的地方参与、决策过程上的地方影响,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小说《烧马棚》是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笔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故事中主要人物父亲阿伯纳与儿子沙多里斯在血统与道德观念上的冲突与矛盾。福克纳塑造了父子两代人的典型人物形象,父亲代表的是福克纳塑造的斯诺普斯的形象,而对应的儿子则是扮演沙里多斯的角色。其中也不乏少穷富白人的冲突情节。  相似文献   

13.
陆春茂 《唐山学院学报》2003,16(2):31-32,76
“三个代表”思想和“三个有利于”标准虽然提出的年代不同 ,所处的背景不同 ,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必然联系 ,二者是一脉相承的 ,前者是后者的继承和发展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4.
费孝通教授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传统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和认识。认为社会秩序实际上靠的是“血缘、地缘、家庭”——三位一体的乡土精神来维持,根置于土地的乡土精神是中国农民生存的动力所在。在传统的社会生活中,血缘关系是信任结构建立的基础,也是人们获得资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云谣集》是敦煌献中的一部民间曲子词集,据学考证,所写多为盛唐时期民间流行的歌曲,其中大部分词反唐代民间男女的两性关系。《挂枝儿》是明代冯梦龙辑评的一部民歌总集,也鲜明生动地反映了明代各阶层人民生活中的男女两性关系。从《云谣集》和《挂枝儿》两部民间诗歌集的对比中,能够鲜明地看出,从唐到明男女两性关系由隐到显,由封闭开开放,由含蓄到直露,由正统到淫俗的嬗变。  相似文献   

16.
现代西方师生观反映了西方社会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和看法。“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权威地位,成为最早出现的关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识;“儿童中心论”突出儿童的主动性,主张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标志着西方师生观开始由“教师中心论”向“儿童中心论”的转移;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师生“对话”则实现了师生观从“中心”到“对话”的转向。  相似文献   

17.
侯方域分别以"壮悔堂"和"四忆堂"命名他的文集和诗集,有其深刻寓意。但对于"悔"与"忆"的真正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作者并没有十分确切的文字说明,而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解读侯方域的作品和评定他的名节至关重要。因此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成为后代研究者的兴趣所在。虽然前代研究者做了不少努力,但主要着力于侯方域名节的争论,在文本解读方面做的不够。通过对《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的文本解读,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以及对侯方域故居的走访,从多元化的文化视角进行分析,希望为这些问题找到一个更客观、更公正、更合理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文革”文学与“十七年文学”之间的联系是微妙而复杂的,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联性”。这些“关联性”是我们能够走向对“文革”文学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理由。“文革”文学与“十七年”文学之间,除了在“文学体制”、“文学生产方式”和“文学与时代政治的关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之外,更为值得注意的还有文学的“理论命题”、文学创造的“实际操作”和“文学行为”等具体体现的文学思潮类型、形态方面的大量“同源”“同向”的现象。二者之间呈现为鲜明的“历史”的“成长性”与“观念”的“层积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高校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要通过“三讲”教育来实现。既要深刻理解领会高校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问题与开展“三讲”教育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又要开展以信念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20.
后殖民主义中的本土与"他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是谈论后殖民主义中的本土与“他者”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作者大致介绍了一下什么是本土,什么是“他者”。再后就简单分析了一下殖民主义时期本土与“他者”的关系。在简单地介绍了后殖民主义以后,本文把重点放在了后殖民主义的“他者”,和本土与“他者”的关系。本文旨在通过简单的介绍能让读者了解这二者的定义和关系,并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