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雨 《教学随笔》2014,(6):48-48
判决书一般说来比较严肃,但在古代有些判决书却十分活泼,幽默风趣,读后令人拍案叫绝。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一位法号怀远的和尚告乡民无端殴打出家人。经查,此僧身在佛门,心恋红尘,某日喝得酩酊大醉,调戏民女,这才被众乡民痛打一顿。  相似文献   

2.
此词作于元丰元年(1078)初夏,苏轼知徐州任上。苏轼熙宁十年(1077)三月由山东密州改知徐州,这一年七月黄河在河南澶渊决堤,八月二十一日大水到了徐州城下,徐州遭到特大的洪水灾害。当时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余日不退,吏民疲于守御(苏轼《河复》诗  相似文献   

3.
一○七七年初夏,苏轼由山东密州来到“山其嵯峨,人其颖多”的徐州,虽然仅有一年又十一个月的短暂时光,却在徐州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苏轼不仅是一位勤政爱民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著名文学家。他在徐州建立过卓越的历史功绩,写下了许多瑰丽多采的诗篇。这是后人常常传颂、怀念他的重要原因。苏轼有诗云:“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他歌咏徐州的诗词,是徐州人民一直引为自豪的。  相似文献   

4.
说明了密州、徐州、黄州三个地方的三个快哉亭都是苏轼命名的,并着重探讨了苏轼避而不提徐州快哉亭的深层原因,揭示了李清臣同苏轼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5.
苏轼在徐州的表、奏、书、启等应用性文章,较少引起研究者关注,却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轼在徐州知州任内微妙、复杂的处境,艰难的选择及其政治作为。苏轼不以个人政治进退介怀而以天下苍生为念的政治气度、民生情怀、人道关怀,永远值得人们学习和景仰。  相似文献   

6.
说明了密州、徐州、黄州三个地方的三个快哉亭都是苏轼命名的,并着重探讨了苏轼避而不提徐州快哉亭的深层原因,揭示了李清臣同苏轼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7.
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  相似文献   

8.
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人豪放派的代表,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对人生始终抱有乐观、包容、豁达的态度。在徐州任职期间,他留下的不仅是令后人称叹的政绩,还创作了150余首诗词作品。我们可以通过对苏轼徐州诗词的鉴赏、研究,进一步探寻他诗词中所蕴含的生态美学思想,及其在徐州城市建设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苏轼一生诗作繁盛,交游无数,留下了许多诗作,其中不乏有感叹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诗歌.苏轼从密州转任徐州,无论是思想还是创作都有着明显的转变.《宿州次韵刘泾》是苏轼赴任徐州路过宿州时所作,表达了当时自己对政治仕途的惆怅无奈之情.通过诗作不仅可以感受到他和友人的真挚情感,亦能窥探他在此时期的思想感情转变.  相似文献   

10.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在诗、词、散文诸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教战守》这篇策论,是他的政论文的优秀代表。嘉祐五年,苏轼在准备“制科”考试期间,写下了《进策》二十五篇。苏轼在他《感旧》诗引中也说:“嘉祐中,予与子由同举制策,寓居怀远驿,时年二十六。”由于这组《进策》写于苏轼意气风发的青年时期,因此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结合苏轼在徐州任职两年的经历及其为官、为民、为兄和为友的四种人生角色,论析其徐州诗词中所体现出的淑世思想。  相似文献   

12.
徐州词系指苏轼自熙宁末至元丰间任徐州知州时所写的词作,为诸家认同者共19首。它们沿着此前所开辟的诗化的道路继续迈进,突出地表现为对题材的拓展和创新,以农村词最为人瞩目;其次是主体性和个性色彩的继续强化,真正做到了"词中有我"。苏轼在"以诗为词",对词大力进行改革的同时,也相当认同和尊重词的体性特征,并使二者统一于"情性"。作为东坡词的一个创作阶段,徐州词在这方面亦有其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苏轼"以(煤)冶铁作兵,犀利胜常"的原因,并不是煤作为冶炼燃料比木炭具有优越性,而是徐州有高品位的铁矿石、优质煤,尤其是在灌钢普遍用于制造兵器的情况下,徐州仍有用百炼钢制造的兵器.  相似文献   

14.
苏轼爱徐州,更爱徐州人民。他写的《次韵子由送赵屼归觐钱塘》一诗,倾吐了他热爱徐州和徐州人民的心情。“到郡诗成集”,反映了诗人热情奔放的创作生活和丰硕成果,“民事要吏尝”,体现了他爱民勤政的思想和实践。在徐州的日子,他躬亲“民事”,尽忠职守,倍尝艰宰,“巡城已困尘埃眯,执朴仍遭虮  相似文献   

15.
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作《浣溪沙》农村组词五首,以妙笔巧言描绘了乡村农家生趣盎然的生活百态。这组农村词以乡村生活入词,在词作中具有开拓意义,丰富了词的创作题材,增添了诗词作品的生命力和蓬勃生机。词中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徐州地区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乡土人情,带有鲜明的徐州地域色彩。  相似文献   

16.
田举 《教学随笔》2013,(5):36-37
<正>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苏轼是我国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一生都处于新旧党争的夹缝之中,备受打击迫害。神宗熙宁十年(1077),他被贬为徐州知州(唐时称太守)。到任当年就遇上黄河决口,水漫徐州城下,苏轼亲率全城军民筑堤抗洪。第二年,即神宗元丰元年(1078),又遇到春旱,赤地千里,麦种无法下种,百姓心急如焚。徐州城东二十里有一个石潭,据  相似文献   

17.
苏轼不但是宋代杰出的大文豪,而且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十分注重发展生产的循吏。苏轼于元丰元年(1078年)4月由密州调任徐州,7月便逢水灾,他调遣百姓抗洪自救,保全了徐州。不料洪水过后,一冬无雪,一春不雨,又出现了大旱。当时,备受煎熬的当地农民一面挑水点播,一面把从泗水捕来的鱼,放生到徐  相似文献   

18.
宋代文人具有强烈的结盟意识,几乎每个时期都出现过引领风气的文坛盟主。笔者以苏轼、陈师道、秦观等主要作家为切入点,对北宋熙宁、元丰间的徐州文人交游唱和活动展开研究。该活动历时两年,始终以苏轼为中心,参与者既是朋友又是师生,基于共同的人生志趣和文学追求,在徐州寻胜访幽、诗酒酬唱,翰墨往来不断,创作了大量的诗文。这不仅为当时的文坛增添了新的因素,而且对北宋后期及后世的文学观念与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四月,北宋文坛巨匠苏轼奉调任徐州知州。任职期间,勤政爱民,亲率军民抗洪抢险、抗旱兴农,构筑黄楼,发现煤炭,深得徐州父老的崇敬与爱戴。值其知徐九百一十周年之际,赋七律一首,聊表纪念。  相似文献   

20.
《浣溪纱·簌簌衣巾落枣花》是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的组词之一。组词前有序:“徐门石潭谢雨道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点明了写作时间和地点。元丰元年(1078)初夏,徐州(即序中所指徐门)一带在经受头年特大水灾之后又遭受严重旱灾。苏轼为顺从民愿,遵循旧俗,曾亲往城东二十里地的石潭向龙王爷“祈雨”;不久,碰巧下了一场喜雨,他又去石潭“谢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