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我国不同地区高职高专教育在生均学杂费绝对数、生均学杂费占生均教育经费比率、生均学杂费占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高等教育学杂费地区差异固然难以避免,但必须控制在合理区间内.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可以降低高职高专教育经费对学杂费收取的依赖;积极开展办学成本核算,可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科学性和地区均衡性;实施差额学杂费政策,可以减轻弱势群体的学杂费支出负担.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学杂费地区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在学杂费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生均培养成本是导致地区差异出现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杂费水平相比其经济发展程度明显偏低,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杂费水平则相对偏高.西部农村居民学杂费负担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3.
发达国家在经历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显示出一些特征,如财政拨款向科研倾斜、学杂费收入比重基本稳定、高校销售及服务收入稳步上升等.相比之下,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中存在着财政性经费保障力度仍需加强、居民学杂费负担过重等问题.基本对策是:保障和引导财政性经费投入,控制并分类制定学杂费标准,提高高校销售与服务收入获得能力,完善社会捐资助学机制.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7-2014年全国数据和省级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和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分析了普通高校经费收入结构对生均经费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关的国际比较,结果发现:第一,2007-2014年我国普通高校生均经费增长缓慢,生均经费指数不断下降,教育经费总收入中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第二,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收入结构对生均经费水平存在显著影响,表现为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的提高有助于生均经费的增长,而事业收入比例和学费收入比例的提高阻碍了生均经费的增长;第三,除了北京和上海等少数地区,我国高等教育生均经费的绝对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政府投入比例低于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9-2014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2008-2013年《江西省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数据,文章对江西省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2008-2013年江西省生均投入、生均财政拨款、生均学杂费三个指标均低于全国水平,学前教育生均投入占人均GDP比值均低于全国水平;2008-2013年江西省政府分担比一直低于全国水平,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以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测量)以及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努力程度(以幼儿园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占人均财政支出的比例测量)均低于全国水平。政策建议提高江西省生均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优化成本分担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办园。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的家庭教育支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实行改革开改政策,我国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据1991年的统计,我国用于教育的经费总额达731.50元,各种经费来源所占比例分别为: 国家财政拨款62.87% 城乡教育事业费附加10.27% 社会集资群众捐资8.59% 学校自创收入5.09% 学杂费4.42% 其它收入8.76% 可以看出这种经费来源的特点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学生交纳的学杂费,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社会服务收入、社会集资捐资、建立各种教育基金等,多  相似文献   

7.
张晨  郭扬 《职教论坛》2015,(7):20-24
构建"政府引导为先,举办者投入问责与面向市场筹集并重"的职业教育多元经费保障机制,一要加强政府引导: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分配中职业教育经费的比重,形成投入总量与事业规模相匹配的协调机制;二要强化规范和督导:依法抓紧制定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生均经费标准拨付制度及问责机制;三要拓宽经费渠道:通过税收优惠,鼓励职业院校面向市场获取服务性收入,激励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和支持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8.
1999年高等教育大规模急剧扩张以来,高校办学资源日趋紧张,很多高校难以达到“生均一分地”的办学标准,不得不建设新校区以拓展办学空间。新建校区的出现对高校经费运行系统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本文基于1998—2016年教育部直属高校经费数据的研究发现:第一,虽然新建校区高校的生均总支出和生均总收入均显著高于非新建校区高校,但生均总收入的增长速度略慢于生均总支出,无论是财政性的基建拨款还是自筹收入都跟不上基建支出速度,且尚有较大规模的银行贷款收入和还本付息支出未纳入统计,收支不平衡为高校债务危机埋下了隐患。第二,新建校区高校的经费筹措规模整体扩大,但未能实现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其中财政拨款主要为教育事业费和基建拨款,自筹收入主要为事业收入。第三,新建校区对不同高校生均收入影响具有异质性,“985工程”院校生均总收入显著高于非“985工程”院校,统一入驻当地大学城能显著缓解高校经费筹措压力;相较于年级型,学院型布局模式会加大高校经费筹措压力。因此,建议我国高校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经费自筹能力,积极开拓经费来源渠道,减少对政府经费和事业收入的依赖;另一方面应尽可能优化新校区建设模式和布局模式,从降低成本角度减缓经费筹措压力。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学费是供需双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实证结果表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政府高等教育投入的减少、高等教育生均成本的增加是影响地区学杂费增长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生均成本增长既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增长,高等教育市场竞争虽然有利于高等院校成本效率的提高,但也要注意预防市场信息不完全导致的竞争无效率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取消高中择校生政策以来高中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落实国家关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在对X省214所公办普通高中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公办普通高中经费保障中存在的公用经费支出水平偏低、生均补助标准和学杂费收费标准较低、经费投入不均衡、债务偿还压力较大等问题,建议通过加大高中阶段教育经费的财政投入力度;调整生均补助标准,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适当调整公办普通高中的收费标准;加强省级统筹,加快化解高中债务;强化对高中经费保障情况的考核与监管等措施,完善公办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对中专学校如何确定拨款的经费数额?中专校以什么标准来收取学生的学杂费?只有对学校每个专业的生均教育培养成本做出科学、准确的核算,才能给有关部门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提供判断和决策的依据。研究中专学校生均教育培养成本对中专校适应市场经济、深化内部改革、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在北京市教育督导办公室的指导下,对这项工作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沈有禄 《职教通讯》2012,(13):25-36
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教育经费至2009年达到近8000元,低于普通高职高专而高于普通高中,近一半的地区的生均经费值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均经费"中部塌陷"现象比较明显,京津沪地区要远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又高于西部,西部又高于中部,在2007-2009的三年里,中部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四省几乎总是处于全国最后5位,而北京、上海、海南、浙江、天津、西藏、新疆都是在全国位列前位的地区。青海、上海、广西、重庆、云南、陕西、浙江、四川、新疆这些地区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中公用经费所占的比例是较为合适的,其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的比例大致在7:3左右。生均预算内经费全国各地区间的离差程度较大,达0.5以上,全国总的离差水平要大于京津沪、东、中、西部地区的;而生均基建经费的地区间的离差水平要明显高于生均教育经费、生均事业经费、生均人员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的该值。  相似文献   

13.
1995-2018年38个OECD国家的数据表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平均比例随着毛入学率的增加而上升,生均经费指数未随毛入学率的变化而有大幅变动,社会投入占GDP的比例增幅高于公共投入占GDP的比例,社会投入的相对比例在升高,依赖于社会资源的投入;高等教育支出结构相对稳定,呈现出明显的趋同特征,日常性支出随着毛入学率的增长有微弱下降,人员薪酬支出占比一直保持稳定,表明各国均普遍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我国2017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OECD国家在1995年的平均水平,有22年的发展差距。我国经费投入规模与收支结构随着毛入学率发展呈阶段性特征,收入结构中的社会投入占比呈明显下降趋势,支出结构中的日常性支出和人员薪酬支出占GDP比例仍偏低。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相关主体要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作出经费收支结构的调整,确保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规模的不断增长,具体可通过放开学杂费限制等逐步提升家庭投入占比;鼓励社会主体参与办学来增加社会投入占比;调整经费支出结构使日常性支出占据较大比例,同时增加人员薪酬支出比例,推动高等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等教育生均成本的政府合理分担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经济效率和教育公平两个角度,分析了政府在普通高等教育生均成本中的合理分担问题。其中,经济效率的研究采用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一收益模型加以分析;教育公平则从保证最贫困大学生家庭在补充适量助学贷款后都能支付起学杂费,政府为此需要多承担多少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要使得政府对普通高等教育投资有效率,政府每年为每位大学生分担的教育成本的上限是17261元,而目前实际承担7243元,因此政府有能力继续提高在普通高等教育生均成本中的分担比例:从教育公平角度看,若普通高等教育年学杂费人均降低1519元,就可以保证最低收入家庭在补充适量的助学贷款后能供得起大学生的学杂费,因此政府有必要每年增加1519元的人均投入来保证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5.
1999年3月初,英国高教拨款委员会公布了1999-2000学年的经费分配方案。根据这一方案,该委员会将在1999-2000学年分配42.16亿英镑的政府经费,比上学年增加2.4%。其中教学经费29.16亿,科研经费8.55亿,专项经费4.35亿。科研经费的分配更加集中,牛津、剑桥、伦敦大学学院和帝国理工学院四所大学将在下一学年分得2.4亿英镑的科研经费,占拨款委员会科研经费的约三分之一。这四  相似文献   

16.
教育经费的均衡配置是学前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研究选取了我国30个省份2011年至2018年的面板数据,测算学前教育阶段各项生均经费的基尼系数和帕尔玛比值,综合评价各项生均经费配置的省域间公平性,并构建理论模型考察哪些因素作用于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投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学前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投入还不公平,主要表现为省域间经费配置的两极分化严重;代表政府努力度的一般公共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投入的省域间不均衡程度很高;农村地区省域间生均经费投入不均衡状况比城镇地区严重;生均经费投入水平总体上呈现"东部省域高,中西省域低"的区域性特征;各省域学前教育生均经费的投入结构也有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都会对学前生均经费投入产生影响。最后,依据研究结论提出改善我国学前教育生均经费配置情况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陈东 《教育》2006,(12)
美日是世界上私立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私立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杂费,占到70%左右的比例,政府资助、社会捐赠以及各院校的社会服务与销售收入构成了日本私立高校经费的另外来源。美国学杂费占经费来源的比例则大为降低。美国统计资料显示,在1999- 2000年和2000-2001年两个学年,赢利性私立院校的学杂费收入仅仅占到该年度总收入的24.4%和38.1%;而同期政府的资助、捐赠和各院校的社会服务与销售收入则高达75.6%和61.9%。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统计数据对国家财政经费与个人学杂费变化状况、高等教育经费弹性系数和个人负担率进行了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回归模型对2010年的国家财政经费与个人学杂费进行了预测研究,获得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已经快速实现,国家财政经费比重显著降低,个人学杂费所占比重较快地增加;人均高等教育经费在1999年之前保持增长,1999年之后呈现稳中趋降;个人及其家庭的财政贡献增长速度远远大于政府财政贡献的增长速度,也意味着个人及其家庭对高等教育的经济负担大大加重;今后一段时间内高等教育财政需求面临相当大的压力和隐忧。建议控制高等教育规模的过快扩张,关注生均教育财政指标变化状况,实现高等教育财政来源的更加多样化。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经费的筹措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资助、学杂费、合同金、各种服务收入以及社会捐赠等。我国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过程中,要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借鉴国外大学筹措办学经费的经验,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加大政府对高校经费的投入,发挥高校办学资源优势,开展和社会更紧密的联系与合作,争取使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到高校中来。  相似文献   

20.
试论政府在加强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构成包括政府投入、学杂费收入、校产收入、企业投入以及捐款和贷款,政府在加强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中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