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过犹不及"不等于"过头""过犹不及"语出《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胜过)与?’子曰‘:过犹不及。’"过,过度;犹,  相似文献   

2.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1页中有这样一段话:"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100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这是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到"傻子瓜子"时说的.至今,这段话在"傻子瓜子"的包装和创立者年广九的名片上仍然保留着.在年广九眼中,这已然是改革开放的一个见证.  相似文献   

3.
看到这个话题,虽感到有话可说,可也产生某种恐慌:我能说得清新闻人承受的"恐慌"吗?能为此提出可资参考的应对之道吗?显然,"恐慌"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遇啊.新闻人或多或少存在"恐慌"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只有正视它,从而克服它.  相似文献   

4.
向阳洁 《编辑学报》2006,18(1):74-74
问:翻阅科技书刊会发现,"Rm "中"R"的排法不一致,时而为白正体,时而为白斜体,时而为黑正体.请问使用哪一种排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当今一些年轻编辑责任意识淡薄,应具备的知识匮乏,不知道达赖喇嘛是谁,不知道"四人帮"是哪四个人.对此,陈益民先生在<一代不如一代?>一文中慨叹道:"你总不能辩解说:'四人帮'垮台时他们还没出生,不知道是哪四个人情有可原吧?如此不知深浅.却率尔揉瓠,把一个神圣的编辑职业当成了'编辑营生'随意就干了起来."(<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12月23日第3版)  相似文献   

6.
"老叶,你还不知道吧?张某最近在网上火得不得了,他的神鬼系列得到了某位大评论家的高度赞扬,据说出版社竞争激烈,纷纷出高价要出这本书呢?怎么,你不知道?你怎么能不知道呢?哎呀……"  相似文献   

7.
不顾实际,说话、做事均以书上说的为准,古人称这种人叫"掉书袋". "掉书袋"的形式有种种,下面的几种现象最为常见: 一是咬文嚼字.有一书生赶路,遇到一条水沟,过不去.一过路人告诉他:一跳不就过去了吗?书生就做了个立正的姿势,双脚并拢同时往前一跳,不料就跳到了水沟里.路人见了很好笑,说:有你这样的跳法吗?你看我是怎样跳的,说着,双脚一前一后就跳过去了.书生看后怨怪说:这叫"跃",不叫"跳",我才是真正的跳呢.上你这回当,以后可不再上当了.  相似文献   

8.
如何解决因纸张价格波动带来的难题,摆脱报业利润随纸价高低"过山车"般巨额起伏的命运?报业多元经营的边界在哪里?报业网站何时才不是"只投入不产出"的"实验田"?只更换"载体",报纸真能在网络时代重生吗?  相似文献   

9.
最近从<燕赵都市报>上看到一篇<未上天先自焚(肩题)合肥市一架自造飞机滑行时被烧毁(主题)>的报道.这则消息说的是一飞机爱好者用汽车和摩托车配件,花了一个月时间,自造了一架重达200多公斤的简易飞机在滑行时起火,被烧得面目全非的事.消息虽然新闻要素齐全,交代的十分清楚,文字语法上也没有多大的问题.然而,遗憾的是,读了之后,让人总觉得心里不舒服.笔者认为,问题就出在肩题"未上天先自焚"这一句上.虽然作者在制作这一标题时费了点心思,写得也比较新颖幽默,然而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缺乏"人情味",没有"幽默"到地方上.  相似文献   

10.
今用:孟子为什么要说这样的"狠话"呢?只因为当时的"文化人"太糟糕了!糟糕到什么程度呢?糟糕到以"妾妇之道"为"大丈夫之道"。何叔京分析当时背景说:"战国之时,圣贤道否,天下不复见其德业之盛,但见奸巧之徒,得志横行,气焰可畏,遂以为大丈夫,不知  相似文献   

11.
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深度报道一直是传统媒体的"看家本领".然而,随着新媒体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传统传播方式被彻底颠覆,有人断言:融合语境下,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对于观众的吸引力和说服力逐渐下降,越来越难以刷出"存在感"了;深度,似乎已经不可能成为传统媒体的绝对优势.真的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12.
10月7日,石家庄某报刊载新闻《谁家的小伙溺毙民心河》,同时配发尸体被打捞上来的大幅特写,让人感到特别刺眼、特别不舒服。 且不说透着看客心理的标题。单是尸  相似文献   

13.
哲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兴趣呢?"感兴趣"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索然无味"或"没有意思"是什么意思呢?所有这些问题,都和注意力及其转移有重大关系。它可以扩展为一群家族相似的术语:焦虑、没有耐心、神经过敏、自寻忧虑或烦恼、恶心、无所谓、反感、扫兴、因为"空闲"或事物不在场而导致的烦恼、难以相处、不合时宜、不知趣、让人尴尬或不舒服、看似无碍而有碍、看似可以忍受实则无法忍受、因事情枯燥乏味或重复所导致的厌倦、因事情过于平淡而导致的无聊,如此等等。  相似文献   

14.
年画,的确是个满身神秘的东西,即便是深入研究,恐怕也钻研不透.现在,从文化的角度讲,老百姓对山东人"闯关东"那个壮举的兴趣是,他们给关东带去了哪些齐鲁的文化?这些文化被那块冰雪大地,吸纳融合了吗?  相似文献   

15.
我不欣赏对日本出版业用"大崩溃"这种夸张的语言来描述.但中国有句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所谓"大崩溃"的说法,对我们不无警示作用. 日本人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惊世骇俗的哀叹?这种"大崩溃"的基础,中国出版界是否亦已显现,两国不同质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中国出版界有哪些自身独有的潜在危机?我认为思考这些问题比简单地跟在日本人后面变本加厉地惊呼"大崩溃"即将来临,要理性得多,有益得多.  相似文献   

16.
黄师长     
我在部队经历过四任师长,第二任师长姓黄。刚当副师长时,他是上校。有一天,他身体有点不舒服,到师医院去。司药的战士有些漫不经心,不仅脸挂着,眼皮也耷拉着。黄副师长怒了,问司药:"你知道我是谁么?"司药说:"不知道。"黄师长说:  相似文献   

17.
"入世"对我国期刊业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双川 《传媒》2001,(11):10-11
期刊出版业如何应对"入世"挑战?加入WTO对我国书报期刊出版业有可能带来哪些冲击和影响?如果不实事求是地正视"入世"将带来的机遇和影响,并及早提出对策,我们可能会陷于被动.  相似文献   

18.
"牢骚"引出的采访 1989年八九月间,哈尔滨有一家大型地下商场和一栋百货大楼先后竣工和建成开业.按惯例,有代表性的工程落成要举行庆典仪式,也会请记者来采访.作为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记者,我参与了这两项活动.在地下商场庆典现场,我站在台下建筑工人队伍的旁边.就在这里,不经意间,我听到了和台上"热情洋溢"的致辞不协调的"牢骚":"怎么连一句'建筑工人辛苦了'的话也没有呀!"打量说话的人,从一身施工服看,无疑是建设者中的一员.在接下来的另一场庆祝开业的仪式中,我同样也站在施工人员的一旁,又听到了类似的声音:"到剪彩的时候,怎么和我们建设工人没有关系了?"这引起了我的关注:难道是巧合?还是有什么值得探究的原委?  相似文献   

19.
如果有人问:在新的世纪,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应该说,新世纪最宝贵的财富是社会公众的"注意力".这是因为,如果缺乏社会公众的注意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可能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再优秀的人才也只能成为"埋在土里的金子".我们常说"档案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但如果缺乏社会公众的"注意力",恐怕再珍贵的档案也是一堆故纸.  相似文献   

20.
几乎所有的老板,最羡慕、最向往的赢利模式,就是"银行模式".啥叫"银行模式"呢?笼统地说,就是:他似乎什么都没干,却在赚钱.银行只提供了一个"存放货币"的平台,除了这个平台的基本开支,不需要任何成本.存贷款的利息差可能只有百分之二三,和很多企业平均百分之一二十的利润率相比,的确不高,但银行在"总财富没有增加"、"自己未直接创遣价值"的基础上,就赚了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