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国芝 《物理教师》2002,23(7):43-43
有些书籍和有的教师在讲解共振现象的应用时 ,举例说 :“许多琴弦乐器都装有‘共鸣箱’ ,就是利用‘共鸣箱’中的空气柱跟琴弦的共振 ,来增强弦乐器发出的声音 .”笔者认为 ,这种说法是不恰当的 .首先 ,我们应该明确 :共鸣即声音的共振现象 .琴弦乐器是以弦的振动发声的 ,但琴弦乐器的弦很细 ,断面很小 ,它们的振动不足以使周围空气强烈振动起来 ,即其向周围空气辐射的声音很弱 ,很难将美妙的乐音送入人耳 .为了增强声音的辐射 ,才将琴弦扣在板或盒上的 ,如 :胡琴的琴筒、提琴的琴体等 ,这些就是“共鸣箱” .当琴弦乐器上的弦振动起来时 ,就…  相似文献   

2.
高中物理课本上册 P269上,说:“许多弦乐器都装有共鸣箱(胡琴的琴筒、提琴的琴体等都是共鸣箱),利用共鸣箱中的空气柱跟琴弦共振,来增强乐器发出的声音。”其实,这是错误的说法。弦乐器上的“共鸣箱”,只是利用受迫振动,而避免产生共振现象。大家知道,胡琴的琴筒、提琴的琴体里的空气柱只是受弦振动周期力的作用,发生强迫振动。一定形状、体积和密度的空气柱的固有频  相似文献   

3.
《理科爱好者》2004,(1):38-38
琴弦是琴的发声体,它们通过弹拨或摩擦而振动发声。但是弦很细,与周围空气的接触面积很小,它再强烈地振动,也扰动不了多少空气,所以它发出的声音不会很强。把弦的振动通过琴码传给蒙皮,蒙皮与空气的接触面很大,蒙皮振动能扰动许多空气,这样就把声音“放大”了。胡琴下边的蒙皮和腔体,被人们称为“共鸣箱”。  相似文献   

4.
《小火炬》2014,(7):93-95
吉他,是常用的伴奏(zou)乐器,是乐器家族中弦(Xian)乐器的一员,通过拨动琴弦发出声音。弹奏时用一只手拨动琴弦,另一只手酌手掐压在掐板上,弹奏出来的声音会通过吉他的共鸣箱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5.
摆最重要的特性是它只愿以一种频率,即通常所称的固有频率摆动.摆和振动的琴弦之间有一些相似之处. 当琴弦上发出的声音逐渐变弱,即振幅下降时,它发出的音调依然不变,既然音的高低和振动的频率对应,耳朵实际上就在提示我们,琴弦的振动也是等时的. 当摆受到外界的干扰而被激励时,它相应的摆动规律则依赖于干扰振频是否和它所希望的一致.当外界的激励和摆的固有频率一致时,才可能将尽可能多的机械能传给摆,这就是共振效应.很多乐器的共鸣箱利用  相似文献   

6.
古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其典型特点在于声音高亢洪亮,激越和柔曼的乐曲都能表现。古筝共鸣箱大,面板上置有柱,弦的振动通过筝柱传到面板,进而通过共鸣箱的反射等作用,获得或清脆明亮或浓厚饱满的乐音。而古琴,相比之下,共鸣箱小,声音多不可远传,唯有近听。除此形制上的特点之外,演奏者是否用假指甲.演奏的力度等等,都会影响到声音的亮度和饱满度。这里我们来探讨一下假指甲(又称义甲)的一些学问。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弦、鼓面、橡皮、音箱等物体振动时,振动幅度都很小,用肉眼很难观察到,这时可采用放大法进行观察。如可在鼓面上放一些沙子、米粒、或黄豆、泡沫屑等细小物体,在音箱、橡皮筋、琴弦上粘上布条、纸条等轻菠物体,通过鼓、弦等物体的微小振动,带动这些轻小物体一起做较大的振  相似文献   

8.
王志年 《物理教师》2003,24(3):30-30
1 传统的声音共鸣实验效果欠佳用如图 1所示装置做声音的共鸣实验时 ,两支频图 1率相同的音叉 (一般 440Hz)A、B分别固定于两只共鸣箱上 ,一般相距 1 0~ 1 5cm ,并排放于桌面上 ,敲击音叉A ,使其发声 ,过一会儿 ,用手按住A的叉股 ,使之停止发声 ,可听到B叉产生的微弱的共鸣声 ,在实际教学中 ,只有前排的学生才能听到 ,效果较差 .2 用单只共鸣箱做声音的共鸣实验( 1 )实验原理把 440Hz的共鸣箱内的空气柱作为研究对象 ,先使它以其“固有频率”振动起来 ,然后 ,再施以相同或不同的“受迫振动” ,如果先后两次相同的扰动使空气柱的振动加…  相似文献   

9.
声音是一种波动,当演奏乐器、拍打一扇门或者敲击桌面时,声音的振动会引起空气分子有节奏的振动,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变化,形成疏密相间的纵波,这就产生了声波,这种现象会一直延续到振动消失为止。我们的耳朵检测气压的波动,并转化为我们人类大脑所可以被接收的一种电磁信号。当声音的时间与波长都形成一定的结构化,其被称为音乐,广义而言是指任何以声音组成的艺术。  相似文献   

10.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是由声源振动引起周围空气振动而形成的。这一点学生很难理解,原因是看不到空气的振动现象。人教版的初中教材中,用共振音叉来演示。其缺点,一是稍嫌复杂,不够直观;二是单摆振动不够明显。这里介绍一种改进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高中《物理》(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声音的共鸣”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 ,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 ,取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 A和 B,使它们图 1的木箱开口相对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 A,使它振动发声 ,然后用手捏住 A的叉股 ,使它停止振动 ,这时 ,我们就会听到音叉 B振动发出的声音 .因为音叉 A振动产生的能量只有很少一部分传给音叉 B,因而音叉 B共振的现象并不十分明显 ,在环境比较安静的情况下 ,只有离讲台较近的学生能清楚地听到音叉 B振动发出的声音 .为此 ,本人将该实验作如下改进 (下面的实验音叉 A和 B均应选取 440 Hz共振音叉 ) :1 .取 40 W直管日光灯金属反射罩一个 ,开口朝下放在桌上 ,将音叉 A和 B的共鸣箱开口相对 ,彼此相距 2 5cm左右置于反射罩上 ,如图 2所示 .激发音叉 A使它振动发声 ,经过 1~ 2 s用手捏住 A的叉股 ,使它停止发声 ,这时就会听到音叉 B振动发出的声音 ,声音清亮缭绕 ,如果环境比较安静 ,在教室各个角落都能清晰听到 .2 .在上述实验中 ,如果周围噪音比较大 ,可用智力竞赛抢答扩音两用机 ,调节音量至适当位置 ,将话筒靠近发声的音叉 B,经...  相似文献   

12.
测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男同学说话声音“低沉”,是指男同学声音的低,这是因为男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比较的缘故。2.在扬声器纸盆内放些碎泡沫,当扬声器发声时出现图1所示的现象,这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发生的,声音可以在中传播。3.水牛“哞哞”的叫声和蚊子“嗡嗡”的叫声相比较,叫声音调高,叫声响度大。4.在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对话交谈.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声音在中不能传播。5.联欢晚会上,口技演员惟妙惟肖地模仿一些动物和乐器的声音,他主要是模仿声音的,台下观众听到口技…  相似文献   

13.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九六二年版(以下简称“初版”)第345页,在注释《老子》第二章“音声相和”一句时说:“音,单音。声,和声。”第909页,在常用词“声”字下辨析“声”和“音”的词义时又说:“‘声’和‘音’是同义词,但是有相当大的差别:‘声’往往指一般的声音,‘音’则往往指乐音。……在音乐上,‘声’和‘音’也有分别:声指乐音的高低旋律,音指各种乐器的配合。所以老子说:‘音声相和’。”  相似文献   

14.
新编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中的“声现象”是新增内容,而“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又是重点.按照大纲要求是: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猫总是对的?因为它们总是叫:“妙!妙!”声音是一种能量,它通过空气的运动传入我们的耳朵。猫咪在打呼噜时,通过快速活动喉咙的一部分将声音能量传送到空气中。这种活动叫做振动。你听到的每一种声音都是由于某种物体的振动引起的。这种物体可能是一个表面,一根弦,或是一排空气。因为空气是看不见的,所以很难看出空气的运动,但是你可以看到表面或弦在颤动,从而使空气发生运动。猫咪的呼噜声来自喉咙的后部,但它在“喵喵”叫的时候,用的却是声带。从肺部排出的空气使声带发生颤动。狮子的声音低沉。高音的振动在头部,低音则在胸部。猫的…  相似文献   

16.
摸不着看不见的歌唱共鸣在声乐教学中实属难题之一.本文从人体共鸣腔、歌唱共鸣原理、怎样安放声音的高位置与歌唱共鸣的训练等方面阐述笔者对歌唱共鸣教学的粗浅探讨.由声波作用引起的共振现象在声学中称为共鸣.歌唱共鸣是在歌唱发声时,由于气息作用于声门,使声带振动产生的声波(原声是微弱的)通过声带周围的肌肉、软骨和空气的传递使咽腔、胸腔、口腔、鼻咽腔等腔体里的空气产生共振的现象.这种现象越大共鸣声越宏亮.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发声生理 1.发声器官的结构。一般来说,乐器结构主要有三部分:动力部分、振动部分和共鸣部分。如二胡的琴弓是动力部分,琴弦是振动部分,琴筒是共鸣部分。人的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包括肺、横膈和腹肌)属于动力部分,喉部声带属于振动部分,口腔、咽腔和鼻腔属于共鸣部分。 从声学上来说,声音有四个特性:音高、音  相似文献   

18.
<正>中提琴作为弦乐器家族中重要的成员之一,有独特的魅力。笔者不仅分析了中提琴的发音原理及演奏方法,而且阐述了提琴家族的发音共性。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世界上所有弦乐器的发音原理都是通过琴弦的振动从而引起共鸣箱的共振进而放大发音,而从发音方法上又分为拨奏和弓子拉奏,前者比如吉他,后者比如提琴。拨奏是指通过手指或拨片拨动琴弦,使之振动,而拉奏是指通过弓子上的弓毛拉动琴弦,使之振动。弓毛通常为马尾所制(廉价的弓子会用尼龙材料代替马尾),在显  相似文献   

19.
“大音希声”是《老子》四十一章所提出的一个命题。它是老子用来说明“道”的特性的一个比喻语。它的字面意思是说,最完美的音乐听起来并没有声音。钱锺书解释道:“按《庄子·天运》:‘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即此意。脱仿前说一四章之例,强为之容,则陆机《连珠》‘繁会之音,生于绝弦’,白居易《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其庶几乎。”①他用庄子语来解释是恰当的,但用陆、白二人之语来解释老子的“大音希声”,我们以为不确。蒋孔阳说,这一命题的意思是“最完美的音乐,是作为‘道’的音乐,是音乐的本身,这种音乐,虽然‘大’但我们却是听不到的。我们听到的,只是音乐的现象,它再好再美,也赶不上音乐本身”②。就是说,老子所谓的“大音”是指作为具体的乐声的本身  相似文献   

20.
声音和噪声     
1.声音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是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一切物体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物体作机械振动产生的,所以说物体的振动是产生声音的根源.产生声波的振动源称为声源.声源不一定都是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也会产生声音.例如笛子的响声就是由于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海水的波浪声是由于液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除了要有振动的物体外,还必须有传播声音的媒介物质,两者缺一不可.下面以鼓面振动为例说明声音是如何通过媒介物质传播出去的.击鼓时,鼓面即会来回运动,鼓面两边的空气质点也随之振动,这时鼓面一侧的空气质点会因鼓面挤压而密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