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刊 2 0 0 1年第 6期初中教学园地栏目刊登许亮老师“巧用雪碧瓶做物理实验”一文 ,文中介绍了以废旧雪碧瓶为器材来演示初中物理中的 6个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易得 ,实验现象明显 .教师可在课堂上演示 ,学生也可在课外亲手操作 .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消除物理难学的心理障碍 ,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但该文在介绍用雪碧瓶演示“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关系”时说 :“小孔的位置越靠近瓶底 (即小孔的位置越低 ) ,水柱喷得越远 ,这一现象有力说明了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学生也会对此…  相似文献   

2.
本刊1994年第2期和1995年第3期曾刊登过有关超重、失重实验的演示实例.本人在多年的教学中,根据“简单、明了、尺寸大”演示教具的选择原则,采用如图1所示的“圆形测力计”来演示,现象明显,效果较好.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超重和失重”问题的演示实验与产生原因的分析进行如下设计.问题1;如何用测力计称出物体的重力?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新教材的绝大部分实验接近生活,简单易懂,直观性强,说理清晰,论证有力,但也还有些实验的实验方法还不尽完美。本文对声学部分几个演示实验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节中有一个演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的实验(图1)。音叉的选择应是振动频率高,叉间间距大的音叉,课本上用“泡沫塑料球”,经我反复实验,发现以“小钢球”或“乒乓球”效果为最好。 2.在演示“声音是靠空气传播”实验时,教材中的方法如图2所示,实验效果不明显。其原因是两音叉的固有频率必须完全相同,而且实验要求音叉振动能量越高,效果越明显,实  相似文献   

4.
孙顺洪 《物理教师》2002,23(6):29-29,31
在“安培力、磁感应强度”一节中 ,演示实验应有两个 :“实验表明 :把一段通电直导线放在磁场里 ,当导线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 ,电流所受的安培力最大 ;当导线方向与磁场方向一致时 ,电流所受的安培力最小 ,等于零 ;当导线方向与磁场方向斜交时 ,所受的安培力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实验发现 ,通电导线长度一定时 ,电流越大 ,导线所受安培力越大 ;电流一定时 ,通电导线越长 ,安培力也越大 .”前一个实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 )没有提供相应的办法 .后一个实验 ,新教材中改进了旧教材的实验 ,但保留了“…  相似文献   

5.
一项演示实验,使用的器材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就越想透彻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因此,演示实验的器材宜简不宜繁.下面介绍几个用玩具激光(laser)笔做的小实验.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就“电流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演示”和“地球磁场的电磁感应演示”2个实验在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上进行了改进,现具体介绍如下.一、“电流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演示”实验的改进1.电路图和装置结构图.电路如图1所示,装置结构如图2所示.  相似文献   

7.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几年来,我们在实验教学的改革上下了一番功夫. 一、演示实验的改革与更新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示实验,应遵循“微观现象宏观化”“定态演示连续化”“定性规律数量化”“瞬时作用延迟化”及“课题引入兴趣化”等原则去改革.比如  相似文献   

8.
沈超 《物理教师》2014,(6):58-58,81
为了演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在人教版必修2教材中用到“砂轮”和“弯曲管道”的实验,通过实验分别演示物体运动轨迹是圆周和一般曲线的速度方向.这2个实验现象比较明显,而且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可以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但是实验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就人教版必修2教材中“曲线运动”一节中的2个演示实验作一改进.  相似文献   

9.
静电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演示实验中比较难做的实验,教师在实验前准备不好,实验就不易成功.这是由于静电电压高电量少的特点所造成的.静电的电压高就容易漏电,带电量少就经不起漏电.所以,要做好静电演示实验的关键是;保证仪器的绝缘良好、消除引起漏电的不利因素.我们在静电演示实验教学中,更换了旧静电仪器的部分绝缘材料,采取了消除实验中“空气湿度”影响的两种方法,实验效果良好.这里只谈我们是怎样消除静电演示实验中“空气湿度”影响的,仅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和中师物理教材中 ,楞次定律的演示实验大都是通过用条形磁铁穿插带有演示电表的螺线圈或用原线圈接电源及滑动变阻器 ,副线圈接演示电表的方法进行演示的 .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演示时 ,由于演示实验电表的指针偏转角度有限 ,因而 ,坐在教室两侧及后面的同学常常看不清楚 ,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为解决以上问题 ,提高演示效果 ,我们受“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物理教学”等刊物上关于自感现象演示实验改进的启发 ,经过大量的实验探索及多次改进 ,设计了一种比较理想的楞次定律的演示实验 ,现介绍如下 .一、实验器材演示原副线圈一套…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种子萌发过程释放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两个演示实验的分析和改良,对如何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与以往课本相比,新编的义务教育《生物》教科书.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在每节的课文中,凡是关于动植物或人体生理方面的内容.一般都先写入了“演示实验”或“小实验”这样的栏目,然后教师根据演示实验引出的主题进行讲解,最后得出结论。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课外实验,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供参考。 一、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课外实验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高中物理第二册(必加选)磁场一章,教材中设置的演示安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的实验,结构简单,效果明显.通过实验能观察到导线越长、电流越大、磁场越强,安培力越大,但实验不能提示安培力与导线长度、电流强度、磁感应强度成正比,而且实验对化解磁感应强度的概念这个教学难点“力不从心”.  相似文献   

14.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和灵魂.课堂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实验题的“题源库”. 从演示实验中发掘命题点,是体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思想的重要措施,也是近几年高考实验题的一大特色.本文试通过对《碱金属》章节中有关演示实验的变式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同学们达到熟练掌握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共振摆”实验演示时,各摆球通过悬线对横梁施加驱动力,导致各球摆动难以呈现规律性,减弱了教学效果.对“共振摆”实验装置和演示方法同时进行改进,大大地提高了实验效果和实验装置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高二物理在研究“自感现象”这一节课时,有两个必做的演示实验,第一个是“通电自感”现象演示实验,第二个是“断电自感”现象演示实验。我们用可拆变压器来做这两个演示实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1引言 目前,物理电磁感应章节中自感现象内容的教学,大多采用“J2446自感现象演示器”进行实验演示.该演示器将“通电自感现象”和“断电自感现象”用两组独立的器材分左右安装在同一块演示板上使用.为了达到演示效果,自感线圈用漆包线绕在较大的硅钢片铁芯上制成,因而器材只能是专业厂家生产,且成本较高、体积又大.特别是通电自感...  相似文献   

18.
小学自然课中的实验课应该如何去做呢?简单地说应该是“准、新、活”。 准,就是在进行课堂演示实验时,教师的操作要准;实验现象显示要准;学生分析讨论后得出的结论要准。要做到这三“准”,教师应该在课前试做课堂实验,试做无问题,然后再进行课堂演示。这样,教师就能保证课堂实验演示的准确和实验现象的可靠,就能心中有数。 新,根据内容特点和课堂实验教学需要,设计新的实验方案,以强化实验教学效果。如《日食和月食》一课,课本上写的是:用灯泡当太阳,小球当月亮,学生的头当地球来进行的。这样虽然简单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社版)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一节中,呼吸作用吸收O2、产生CO2的演示实验是教学的重点,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无论是萌发的种子,还是新鲜豆苗都进行着呼吸作用——吸收O2、产生CO2.在教学中发现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存在着一些不足.1关于“呼吸作用吸收O2”的实验1.1实验装置的不足与改进课本装置如图1所示,由于集气瓶中装的种子过多,使得伸入瓶内的蜡烛不够深,在外界空气中O2的作用下,甲瓶内的蜡烛仍有可能继续燃烧,造成实验失败.如果换用大号集气瓶,…  相似文献   

20.
我长期在生源较差的学校从事物理教学,在多年的教学中用以下方法,集中学生有意注意,启迪学生思维,取得了一定效果.1 增强演示实验的趣味性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我将马德堡半球中的空气抽出后,请班上公认的“大力士”上来对拉,他俩的“无能为力”引起大家的有意注意.这时,我将一只大漏斗,一块橡皮薄膜,一只抽气筒放在讲台上,问学生:“怎样用这些器材做一个类似的实验?”学生们十分活跃,争着回答.我综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演示:将薄膜紧紧张在漏斗口,把抽气筒与漏斗联结起来,逐渐抽出漏斗内的空气,薄膜随之向漏斗凹进,且越凹越深.然后请一学生将薄膜拉出、恢复原样,只见他艰难地拉出后一放手,“啪”的一声薄膜又凹了进去,学生们的注意力很集中.这时,我用投影仪及时展示思考问题:(1)未抽气前,薄膜为什么是平的?(2)抽气后为什么薄膜凹进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