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版参考》已经出版十周年了。十年来,由于编辑部同志的辛勤耕耘和作者们的关怀投稿,使刊物内容日见丰富,参考价值也日益加重,已成为出版工作者的一份重要参考读物。《出版参考》已由初创时的面貌,走向更加成熟。我作为刊物的一个忠实读者,要向编辑部的同志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祝贺。 《出版参考》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一些方面。  相似文献   

2.
这样的风格     
我与《出版参考》接触较晚,但这个刊物的办刊人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出版参考》是个关于出版事业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的信息刊物。它的内容涉猎面广,而又简明扼要,所以信息量大,使人爱看,因为看了确实有用,而不至于白白地浪费时间。 眼下大大小小的、公开的内部的刊物不少,但像《出版参考》这样办得短小精悍、实实在在的,恐怕不能说是很多。这也是这个刊物之所以在出版界受到青睐的一个原因吧。 我们的国家正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和发展,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我们出版行业的情况也是如此,面临着国内外的同行及非同行的激烈竞争和挑战。所以,我觉得我们特别要提倡像《出版参考》和它的办刊人这样的风格,这就是:少一点自负,多一点谦虚;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实干;少一点暮气,多一点朝气。 值此《出版参考》创刊十周年之际,写了以上几句白话,愿以为共勉。  相似文献   

3.
今年3月,《出版参考》创刊10周年了,这是一个令人高兴而很有意义的日子,应该庆贺! 它诞生在1988年,可以说是生逢盛世。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繁荣昌盛的时期,把《出版参考》从襁褓中抚育成长壮大起来。 十年来,它已出版了240期,为读者介绍了许多国内出版工作的信息和经验,根据改革开放的原则,本着洋为中用的精神,借鉴世界各国出版工作的成功作法,它也介绍了许多国外出版工作的信息和经验,成为出版工作者的一份可读性强的刊物。  相似文献   

4.
读者来信     
《出版参考·新阅读》编辑部: 在我最喜欢的中华诗词等几种刊物之外,又添了你们的《出版参考·新阅读》。 你们办的刊物很好:内容活泼新颖、信息量大而多、插图且多美啊!每期我都细细地读之! 看了你们5月刊,现回答你们的问卷: 1.我最喜欢本期的栏目/  相似文献   

5.
殷切的期望     
《出版参考》出版十周年了,我谨向编辑部各位同志表示衷心的热烈的祝贺。 《出版参考》是一个交流和传播出版信息的刊物,这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十年来确实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恕我实言,我觉得工作做得还很不够,还没有达到它应该达到的水平。主要是系统性、权威性不够。这不是编辑部的同志们工作不够努力,他们是够字苦够努力的了。但它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被放到应该到达的位置上。系统性、权威性所以不够,关键在于没有稳定的作者队伍,缺乏稳定的稿源。  相似文献   

6.
《出版参考》创刊十年了,刊物有如一棵小树苗,多年来经大家培育与环境的磨炼,现在已生机盎然,枝叶茂密,基干粗壮。但它还没有成长为栋梁之材。要生长成栋梁之材,还须大家不断地培育。 这些年里,刊物在风风雨雨中有些什么编辑的特点?又有些什么应该特别记取? 首先,刊物的编者与读者是同一心愿的。《出版参考》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出版界有关领导和职工。他们大多为高级知识分子,而且平时涉猎的东西很多,知识广泛。对他们来说,一般的东西,是不大想看的。因此,编者要不断揣摩他们的需要,采集的文章与信息,必须适合他们的要求。刊物强调“参考”两字,在内容上平时在大报刊不多见,而对工作、思想又具有启发性的,对问题有独到的见  相似文献   

7.
1996年底我刚从武汉参加高校出版社社长总编培训班回到北京,接到《大学出版》的约稿,希望我就培训班的收获写一篇文章,从那时起至今已经整整8年了,在这8年中我既是《大学出版》的作者,每年都在这里发表文章;同时也是她的忠实读者,她成为我每期必读的几份杂志之一,从这份杂志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大学出版》迎来了她的十年华诞,我向她表示祝贺。过去的10年,是中国出版改革和发展变化最大的10年,也是中国大学出版业改革力度最大、发展最快的10年。《大学出版》作为大学版协主办的专业性刊物,一直为高校出版社的改革和发展鼓与呼,不断探…  相似文献   

8.
《出版参考》从1999年10月1日(第19期)起,开始进入互联网,读者可在电脑上阅读。《出版参考》为半月刊,每月1日、16日出版。刊物文字短小,信息量大,特别是港澳台和国外出版消息的报道更为广泛。刊物辟有评论专栏,邀请出版界学者名流,针对当前出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表意见,或介绍自身独特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出版参考》创刊,至今已经十个年头了。蒙他们的好意,我得以成“十年一贯制”的忠实读者,亦步亦趋地追蹑过它的足迹,获益良多。虽然,《出版参考》的面世,可说应运而生;《出版参考》的成长,得益于其处春和景明之世;但《出版参考》的茁壮,也有赖于编辑人员的辛勤耕耘:既要“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地创意构思,又要“破石拔玉”“惟才是择”地团结作者,还要孜孜矻矻子文稿内“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方得见今日之霜刃寒光。“十年磨一剑”,真是“辛苦不寻常”。纪念《出版参考》十周年,首先应向历任编辑鞠躬致敬。 今日之《出版参考》,美则美矣,但当然不应也不会止步于此,而是要继续前进,“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而且,我相信,还会迈着更大的步子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10.
1982年《出版史料》杂志在上海创刊,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有关编辑出版工作的资料性、研究性的专业刊物,持续十年,至1993年7月停刊,共出版三十二期,发掘和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受到出版界和文化界的关注与肯定。进入21世纪,《出版史料》新刊在北京出版以后,有读者反映,原先上海《出版史料》杂志,由于印数很少,目前已经很难找到了。因此,本刊特刊出其总目录。该目录由周文熙在虞坤林、金黎明编制的《〈出版史料〉(1982年12月~1993年7月)总目录》的基础上,加以整理而成,可供读者查考检索,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史料整理研究情况的折射。  相似文献   

11.
各具慧眼     
新年伊始,一些报刊都愿意评出上一年的几大新闻,以飨读者。这是好事,有助于读者重温旧事,纵观全局。《出版参考》今年第一期就发表了《本刊编辑部评出1994年十大出版要闻》。《出版参考》一向注重出版信息,改版以后还特别注重海外出版信息。他们评的十大出版要闻,其取舍可能与此有关。读后产生联想,如果把其他报刊同类的报道加以比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农村青年,也是贵刊的老订户。《新闻通讯》使我受益非浅,它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写稿的引路人。每逢《新闻通讯》一到手,我就一气读完,每期必读二至四遍,认真领会。同时,我还把刊物上好的文章读给家人听。我是个业余通讯员,通过学习《新闻通讯》上的文章,对我学习写稿帮助很大。1986年被县委宣传部表彰为优秀通讯员。到1987年10月10号止,我已有三篇稿件被中央级报纸刊  相似文献   

13.
一个刊物,办得是否成功,不在堆砌着华丽词藻的“办刊宣雷”,而在于这个刊物是否和着时代的脉膊,按照读者的需求,真心实意地向人们捧献出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这种看法,在我认真地读了今年的《湘图通讯》之后,变得更加根深蒂固了。我不讳言,我是比较喜欢《湘图通讯》的。  相似文献   

14.
2002年,笔者受湖北省编辑学会的约请,对湖北省近二十年的出版科研情况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出版科学》作为湖北省出版科研的主要学术园地,我曾对之作了通读和重点研究。平心而论,对刊物读与研的过程,也是我个人学习与收获的过程。刊发文章中的知识内容、思想观点、文献学术等方面的营养,不知不觉中被吸收,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这里且不去说它。而贯穿在刊物中的,体现刊物编者的办刊思想与作风、立场与精神、态度与方法等与具体办刊实践有关的种种,对于我这样一个从事出版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来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本刊经常收到热心的读者和作者来信.对刊物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或谈论对刊物的观感,今后本刊将陆续摘发有关来信.以期沟通联系,在广大读者、作者的监督和帮助下,不断改进刊物的工作。 学林出版社社长雷群明来信:《出版参考》篇幅短小而容量大,看起来不吃力,我很喜欢,它是我获得信  相似文献   

16.
首先我代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向《上海档案》创刊17年、出版100期表示衷心的祝贺!同时也代表新闻出版局,感谢上海市档案局的领导以及《上海档案》编辑部和全体同志为上海出了这么好的一本刊物。中国现在有刊物8000多种,其中上海有600多种。我国的刊号以及办刊不是无限制的,所以很多人都想去申请一个刊号,觉得这是一个资源,有了刊号可以办刊、可以赚钱。其实办过刊的人都知道,办刊是非常辛苦的事情,刊物停停办办、办办停停的情况也非常多,完全不是有些人想的那么一回事。特别是《上海档案》这样一本专业性非常强的刊物,17 年能够办下来,出满100期,目前在这么好的一个平台上规划继续发展,我觉得非常不容易。上海有《故事会》等一些发行量很大的刊物,有的能够发行3、4百万册,盈利几千万,但是也有很多的刊物只有1、2千份的发行量,经费来源有困难,员工留不住,刊物也办不下去,资源实际上很难利用起来。《上海档案》能够办到今天,我想和市档案局领导及广大作者和读者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当然与我们编辑部同志的努力也分不开。他们一篇篇文章、一个个字审阅,始终把好宣传舆论关,使这么一本刊物在专业性的基础上办出自己的特色,拥有这么多的读者,我非常敬佩。  相似文献   

17.
出版面临的困难迫使几十万出版印刷发行人员努力探索改革的途径。不少同志在《出版工作》、《出版发行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很多极有见地的意见。我想就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内部的业务刊物《通讯录》上摘录一些有关材料供大家参考。《通讯录》是商务总馆用以发布规章制度、通知通启以指挥分支馆活动的,创刊于1918年元月,1941年底珍珠港事变后停止,共460期,这个刊物在  相似文献   

18.
《出版参考》问世十周年了。可喜可贺的是这薄薄的几页在出版界的份量越来越重,这是几个人的追求,几个人的辛劳的结果。 说起《出版参考》十周年,使我想起十年前的一件往事。1983年初我到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上班,有一天,国家出版局局长边春光同志和我谈起中国版协的工作,他主张由中国版协办一个《出版论坛》杂志,请大家来发表意见。我欣赏这个主意。那时候我正在筹备《中国印刷》,准备设一个《小言论》栏目,广开言路,每期有印刷界人士发表的各种意见。如果再有一个《出版论坛》,一起活跃起来,对于出版的改革开放必定大有裨益,将会出现一个生气勃勃的局面。我认为:任何一个主意,一项工作,一则规章制度,不可能一下子就十全十美。只有多倾听意见,包括反对  相似文献   

19.
最近出版的北京大学孟昭晋教授的《书评概论》一书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全书结构完整,既是一本论述书评理论的专著,也是一本理想的教材。全书除正文7章外,还有《中外书评作品选读》、《课程教学法献议》两个附录和“参考征引书目”,更值一提的是作者还编了一个此书的“人名/主题索引”,不仅便于读者查检,而且也为其他教材、学术著作的出版开了先河,因为“索引少”是中国大陆书籍出版的通病。 该书之结构特点,首先是它提供的《中外书评作品选读》省去了查找原文作品的时间,可以使读者更好地领会正文中的分析文字;其次是《课程教学法献议》使“书评”课的讲授易于为人们按受、掌握:再其次是书后所附之“索引”,免去了读者查找标注之苦,例如笔者在研究作者与  相似文献   

20.
叶氏父子写的广告对我并不陌生。因为它们介绍的大多是开明书店的出版物,又大多刊登在《中学生》、《开明少年》等刊物上。而我,曾经在开明书店推广科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又参加了《中学生》的编辑工作,和广告打交道的机会较多。尽管如此,今天编完《叶氏父子图书广告集》(即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仍能感受到作为第一读者的喜悦。这可能由于它们原先散见各种书刊的封底、封三、插页和版面的补白中,就象见缝插针种的十边地,不易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如今合在一起读,感受自然大不相同。就拿叶老和作者的关系来说,过去只知道他为许多作家编书、出书,包括亲自校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