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精神风貌的良好也能反映一个国家法律的好坏。我们通过对现在的市民社会结构建造的了解,市民社会和司法机构两者间应该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我们唯有完善市民社会构建才能够深化改革我国的经济与政治体制,实现祖国现代化的宏图。刑事的诉讼法是具有代表现代法治国家治理国家的有力工具。我们该赋予刑事诉讼法怎么样的精神呢?才能符合现代市民社会的发展需求?本文主要探究市民社会和刑事诉讼法之精神,以达到市民社会稳定发展以及我国司法机构逐步完善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田丽 《文教资料》2008,(19):147-149
随着高校办学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学生管理也面临新的变革需要.确立德治精神是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与途径.当前需要充分认识德治精神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本质及重要价值,在学生管理实践中必须做到德法并蓄,宽严并济.  相似文献   

3.
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我们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把制度管理的刚性与人文柔性相结合.文章从"性恶论"和"性善论"两个角度论述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管理实践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点,充分发挥管理的育人作用,建设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有一亿三千万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游离出来,形成了介乎市民和农民之间的准市民群体,从事二、三次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准市民的社会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近三分之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但同时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成为社会稳定的消极因素。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改革我国现行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准市民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政治的民主化,离不开相应的社会条件的支持。一个由众多独立、自主的社团所组成的多元社会,是民主制度建立、巩固的关键性因素。市民社会不仅可以对国家权力形成有效的社会制衡,也可以从其他各个方面推进社会的民主进程。市民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以及它与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一个社会走向先进的民主政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千百年来贯穿法学界研究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类的法权自何而来?自然法学家们把它归结为自然法或客观法的要求,黑格尔更进一步把它归结为“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但是,脱离了具体历史,脱离了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这种法权能是现实的吗?要真正探究法权以本源,我们就不能不研究——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7.
8.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与社会物业管理异同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长远目标是“市场提供服务,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六年多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是按照上述目标稳步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高校后勤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在引进社会物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有其教育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和市民人性是不断发展的。它经过了古希腊罗马的道德人和资本主义的经济人时代,现在正走向整合二的新阶段。与人相应,未来的中国民法典必须把握这一趋势,将道德人和经济人分别安排在民商事组织层面和民商事行为层面,从而维护市民人性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市民社会问题的日益显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已成为倍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市民社会不仅是黑格尔学说的重要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范畴。马克思虽然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但他提出了与黑格尔不同的市民社会问题解决方式。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是"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论断,是对市民社会本质的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建立在对黑格尔等前人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是市民社会的实质。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二者是既分离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人类社会超越市民社会和国家的时候,也是阶级和剥削消亡的时候。同时,市民社会的相关理论也对我国目前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是一个在西方社会产生并在西方社会发展起来的,不断变化着的概念。近几年来,学术界再一次掀起了对这一概念的深入讨论。而市民社会中到底存在着哪些伦理特征,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特征又是怎样的,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审视,这样才能从市民社会的理论中更准确的得到一些发展我国市民社会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语境下的市民社会对于民主政治的形成、减少内外部资源的消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分析市民社会的内涵及其特征入手,着重分析城市政府在市民社会培育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基于此种角色重新定位的政府职能,基于我国城市政府职能定位路径依赖较为严重的现实,本文认为城市政府本身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才是市民社会得以形成的最现实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市民社会的研究源于西方社会.从不断发展的市民社会理论中,可归结出三个层面的核心内容,即市场社会是市民社会的生长基石;社会团体是市民社会的现实表征;婚姻家庭是市民社会的隐性实体.这些要素构成市民社会的理论的基本内容,其理论内涵和方法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一词和黑格尔以及马克思所说的"市民社会"含义完全不同,应该翻译为"公民社会".它介于私人生活领域(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社会)之间.他所提出的国家是一种广义的国家即政治社会和公民社会的结合体.这种广义的国家概念把文化公共领域作为国家行政控制的一个领域.按照这种国家观,文化领域仅仅具有意识形态的意义,而与理性共识无关.他对于国家和公民社会的这种理解适用于夺取政权和维护政权,而不适用于民主地管理国家.  相似文献   

16.
社会管理视野中的高校学生社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高校学生社区建设与管理,既是适应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趋势的要求,也是社会管理的要求。运用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高校学生社区建设应重点加强主体建设、关系建设、机制建设和文化建设,以形成学生社区安定的生活环境和和谐的人际环境。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市民社会自治。市民社会是一种不同于其他社会类型的多元化、自主性的社会,具有经济生活的多元化、独立自主的社会组织、独立自由的公共舆论、理性和契约性的政治文化等特征和社会基础。这不仅能促进中介组织、非盈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的发展,而且是促进民主政治成长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8.
针对转型时期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本文从思想、管理、教育等方面提出了人性化的管理服务理念。  相似文献   

19.
市民社会的完善是一个社会成熟的标志,而公民社会的确立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是人之行动的结果,而非人之设计的结果。现代性不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质,它是一种朝向人类理性的敞开状态。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本质就是在人本原则的基础上推动市民社会的成熟,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中国的中间阶层承担着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建设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化与高校学生精神诉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学生的精神诉求具有多样性与偏好性的特点,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网络文化这种全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为高校学生的精神诉求提供了新平台,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