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7月,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开播。它是对20多年前《话说长江》创造40%收视奇迹的呼应和延续,似乎注定要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笔认为,《再说长江》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运用了高端的电视技术和新鲜的电视素材,或展示了壮阔的时代背景和巨变的现实面貌,更重要的是巩固了一种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纪录片故事化”。它以人物为故事载体,通过画面语言与声音的表现,对纪录片的视听信息进行故事化表达。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我国纪录片的发展蔚为大观,优秀的纪录片层出不穷,从湖南卫视以“纪录片+真人秀”模式推出的号称是“新生态纪录片”的《变形记》到中央电视台气势宏伟的《再说长江》、《大国崛起》等,无不让观众耳目一新。而今年上半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电视纪录片《河之南》更为这片绚丽增添了几分夺目的光彩。这部人文历史纪录片共分10集,分别以大河之源、大河之民、大河之都、大河之魂、大河之光、大河之歌、大河之艺、大河之学、大河之风、大河之南等为主题,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纪录片界有一本经典学术著作——北京广播学院任远教授主笔并主编的《电视纪录片新论》。尽管距它的出版已有五个年头,但今天在电视领域中,它仍是一本畅销书籍。 这本书立足于“纪实”二字,区分了纪录片与艺术片、专题片的区别,系统提出了纪录片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梁颐 《新闻知识》2006,(2):78-80
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曾经倍受关注。1993年上海台《纪录片编辑室》和中央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正式开播,可以看成是中国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确立的标志性事件。之后,类似的电视纪录片栏目在全国各个省市台遍地开花,蔚为壮观。  相似文献   

5.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档案,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记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国产电视纪录片鼎盛时期,以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为代表引发了一拨收视热潮。然而高投入低回报周期长的生产特点以及此后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大行其道,使纪录片进入寒冬期。随着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故宫》创下收视率纪录,《新丝绸之路》、《大国崛起》等陆续热播,国内首个专业纪录片频道上海纪实频道的脱困,以及从2009年开始的有关加快纪录片发展的信号频频出现在国字头文件中,“限娱令”下纪录片又获新的发展空间……种种现象让低迷的纪录片市场再度复苏并燃起希望。《档案》、《西湖》等一批优秀纪录片的问世,最近《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纪录片的春天来了吗?什么样的纪录片才能牢牢掌控观众的遥控器?  相似文献   

6.
高卫华 《新闻界》2006,(4):54-55
我们用系统的眼光回顾张以庆的电视纪录片,不难发现,从《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到《幼儿园》,张以庆的作品始终围绕着人的问题——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生存现状,人的心理世界,人的成长轨迹等等——通过个体的、独特的人,透视人的共性、人性的根本与社会的本质。而与讲述残疾人舟舟的故事和记录驯养员与熊猫的日常生活所不同的是,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电视形态开始逐渐挣脱传统意识形态说教的桎梏,其主要表现方式便是一次旷日持久的纪录片活动。这一纪实运动的生命可以说就是对“真实”的不懈追求。《生活空间》《见证》(中央台),《纪录片编辑室》(上海台),《纪录》(浙江台)等栏目推出的纪录片作品以纪实的理念、平民的视角、纪录的手法吸引了广大的电视观众。然而,对纪实理念的反思可以是各不相同的,在不少电视纪录片创作看来,纪实等于用摄像机镜头记录生活片段,他们极力崇尚避免主观介入。于是,我们可以在许多电视纪录片特别是民间DV作品中看到,纪实被简单地…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自80年代末,开始崛起且日益蓬勃。从国家意识浓烈的《话说长江》到个人口述色彩浓郁的《档案》,电视纪录片的形态一直不稳定,栏目化是其生存常态,并时时受到商业化的威胁。如何保证电视栏目的收视率,提高节目的广告销售额成为电视纪录片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本文从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的热播入手,试分析电视纪录片的生存...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电视纪录片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望长城》为标志),兴盛于整个90年代中期,在90年代中后期达到巅峰后开始走下坡路,逐渐陷入低迷困境。时至今日,电视纪录片虽然不乏佳作出现,但在创作上依然呈现出了发展迟缓的状态,出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那么,电视纪录片要生存、要发展,究竟要偏靠哪一个特性,是精英文化的艺术风范还是大众文化的电视品格?两者之间一定存在矛盾吗?  相似文献   

10.
段一 《新闻知识》2007,(4):74-76
一、电视纪录片的生存现状1.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电视纪录片即通过电视媒介播放的纪录片,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以宣传为主导的时期,其从理念、选材、主题等各方面都突出纪录片的宣教功能,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和政治要求,如1958年10月1日,第一部中国电视纪录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九周年》,以及1965年的《收租院》等。第二阶段是从80年代到90年代上半期,以纪实主义为主的纪录片黄金阶段。虽  相似文献   

11.
张力 《记者摇篮》2009,(5):78-78
2005年10月,12集电视纪录片《故宫》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播出的第一周,就在北京地区创下了6.2%的收视率,超过了同在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京华烟云》。以后的调查显示,《故宫》的平均收视率达到3.09%同时段收视份额占到9.36%,在央视一套所有节目中(包括娱乐节目和电视剧)排名第七。这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播出方面是创纪录的。观众收看《故宫》的热情,使那些认为纪录片曲高和寡的人们看到,被视为小众文化产品的纪录片也能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也使那些认为视觉文化通俗粗劣的人们看到,纪录片是有文化底蕴的。  相似文献   

12.
张玉 《中国档案》2007,(9):65-68
近年来,反映清宫故事的《还珠格格》、《宰相刘罗锅》、《雍正王朝》等影视作品引起了广大观众的浓厚兴趣,随之热播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清宫秘档》、电视科普讲座百家讲坛更吸引了许多观众的特别关注。这反映出广大群众渴望了解历  相似文献   

13.
张书嫣 《视听》2016,(11):63-64
电视纪录片主要是通过记录来表现的一种艺术作品,这也赋予了作品一定的真实性。而解说词作为纪录片中的重要元素,则是对纪录片充分表达的一种有声语言,更是对纪录片的一种全面、艺术的加工与展现。本文以电视纪录片《西湖》为例,以解说词为主线,着重分析了解说词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最近几年,以《故宫》《大国崛起》《森林之歌》《美丽中国》为代表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给中国纪录片带来了复苏的迹象。然而,在复苏的背后,中国纪录片的整体发展仍然深陷困境,特别是在纪录片频道专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节目匮乏、收视率低下、广告收入不佳、频道经营困难等现实问题仍然存  相似文献   

15.
正值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香港十年》研讨会2007年7月8日,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与会嘉宾专家汇集了中宣部和广电总局的管理者、中央电视台领导、中国视协纪录片学会、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的专家学者、中央电视台《香港十年》的主创人员。他们从不同角度对《香港十年》的创作意义、表现手法提出了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6.
国内电视纪录片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的探索和发展, 眼下已成为衡量电视台和独立制片人采编实力的标尺。《姐妹》、《房东蒋先生》等一些突破传统专题片“教化”模式, 把触角伸向平民层,以朴实无华的纪实风格,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纪录片在各家电视台的竞相播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青睐,从而使纪录片一跃成了电视领域中一方极具个性品位的天地。纪录片在电视荧屏上呈现出包装的整体性和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李键 《声屏世界》2011,(1):43-44
近些年来.中央电视台拍摄了《敦煌》(10集)、《故宫》(12集)和《大国崛起》(12集)等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系列纪录片。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和四川等省级卫视分别摄制了《奥运精神》(5集)、《百年世博梦》(5集)和《崛起——“5·12”四川抗震救灾启示录》(10集)等不少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系列纪录片,同样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青睐。一些城市台也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数一数全国各地每年召开的纪录片研讨会,查一查各种广电业务杂志刊登的有关纪录片的论文,算一算各家电视台为纪录片投入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再点一点纪录片获得的奖励和荣誉,电视圈内的人都知道,纪录片被厚爱了。纪录片是火过一些日子。上世纪末,因为《望长城》《东方时空》《生活空间》,许多观众都惊呼“这种节目好看”,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知道这类节目还有一个专业名词叫“纪录片”,  相似文献   

19.
唐永勇 《新闻传播》2014,(2):191-192,194
当前,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纪录片与电视栏目相结合,纪录片的栏目化已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主要生存方式之一。本文通过阐释《纪录重庆》栏目化的生存方式,从宏观的视角观照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路径和整体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20.
纪实真人秀是时下最热门的电视形态,其"真实性"特征往往与纪录片相提并论,那么纪实真人秀与纪录片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它又能否为遭遇瓶颈的中国纪录片带来启示?本文将以上海电视台制作的《盛女,为爱作战》为例,分析两者间的互补关系,试图在当今电视生态"真实娱乐化,娱乐真实化"的倾向中,为纪录片找到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