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琪琪是个乖巧、听话、能与小朋友和睦相处的小女孩。近几天却和以前判若两人,稍不如意就动手打小朋友。小朋友、家长都找老师反映。琪琪告诉老师:"是妈妈让我这样做的。"老师与琪琪的妈妈交换意见,琪琪的妈妈却十分高兴地说:"琪琪是独生女,如果太软弱,将来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干大事?"对此,您有何感想,会如何处理呢? (河北吴雅琴)  相似文献   

2.
白话诗人王梵志生当何时?冯翊《桂苑丛谈》引《史遗》条云: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之时,家有林擒树,生瘿大如斗。经三年,其瘿朽烂。德祖见之,乃撤其皮,遂见一孩儿,抱胎而出,因收养之。至七岁能语。问曰:“谁人育我?复何姓名?”德祖具以实告,因曰:“林木而生,曰‘梵  相似文献   

3.
琪琪的饼干     
松鼠琪琪最近学会了做饼干。周末,她一大早起床,准备做些饼干请好朋友品尝。可是,饼干出炉后,琪琪却发现它们都不完整。请你帮助琪琪从本期《启蒙》赠送的"小粘贴"上找到饼干缺少的部分,把它们补充完整。  相似文献   

4.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1-5题。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①。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②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唯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  相似文献   

5.
学生们在课堂上静静地读书,李博文的课桌面却"砰"的一声砸在地上。他怯怯地说:"老师,是孙琪琪卸下了面板螺丝……"还没等老师说话,孙琪琪不耐烦了:"我把螺丝给了你,是你弄丢了……"王老师只好问孙琪琪:"你为什么卸螺丝?"孙琪琪不服气地说:"王明明、刘亮亮前些天也卸过,您为什么不问他们?"王老师平静地说:"下课后我们再讨论这件事。请大家继续读书。"下课了,王老师平和地问孙琪琪:"现在开始,你使用李博文的课  相似文献   

6.
死亡是人生的永恒话题;死亡是艺术的永恒话题.作为生命终点的死亡是悲哀而丑恶的,但作为艺术起点的死亡却可以是美丽而崇高的.如果说火莲花上涅槃的佛祖代表了死亡的美丽,那么十字架上的耶稣则象征了死亡的崇高.死相对于生.生与死构成了人生的起点和终点.尽管来源于加缨对希腊神话中西绪弗斯推石上山的故事的重新发现和阐释,已成为现代人重视过程而轻视结果的流行观念的精神支撑,但我想它仍然不能撼动终点的地位.因为无权选择起点的人却未必不可以选择生命的终点.死的方式和时机常常可以浓缩整个人生的意义.人不会因为出生的贫富而不朽,却能因为死亡的不同而遗臭万年或流芳百世,甚至死亡常能构成人生绝顶的美,此时,便如陀斯妥耶夫斯基所言:“美是一种可怕的东西”《长拉玛卓夫兄弟》.西绪弗斯永不停止、循环往复推石上山的过程是可怕的.诚如加缪所言,他体现了人对悲剧命运的抗争体现了人的不屈服的(?),但如果我们用人  相似文献   

7.
苏辙原文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祜中,戍秦州, 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唯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十日十病十愈,吐、  相似文献   

8.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也。"可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我们常常发现:有些教师专业精通、学识渊博,但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并不是这些教师责任心不强,而是他们驾驭教学语言的能力不高。  相似文献   

9.
旧闻·中国     
1925年4月2日长沙版《大公报》殉中山而死之学生香港邱星海香港函云:上星期晚,德辅道西福信和号有一少年自杀,死者为一学生,姓邱名星海,系在土丹利街之励豪英学校肄业者。查杀者现年仅二十岁,系香山人,父现宦京门。邱曾在北京正志学校读书,此校为徐树铮所创办者,及该  相似文献   

10.
角色:琪琪(小男孩,戴近视眼镜)、妈妈。场景:琪琪家中,一只电视机柜,桌上零乱地放着小花猫、大熊猫、长颈鹿、阿童木等玩具。[琪琪轻轻地上场琪琪:我叫琪琪。嘘——轻点,别出声,妈妈就在隔壁屋里。喂,你们爱看电视吗?我可爱看了。瞧,铁臂阿童木、聪明的  相似文献   

11.
他在说谎     
科勒探长接到警方的电话,说有一个经常在野外进行地质考察的学者,在草原考察时意外死亡了,请他前去协助调查。科勒探长到达现场后发现:学者躺在大树底下搭的帐篷里,一个年轻的学生正在回答警方的询问,他说自己和老师一起出来考察,昨天晚上住在这里,结果今天早上发现老师死了。法医判断学者是误服了毒蘑菇身亡的。可是科勒探长却认定这个学  相似文献   

12.
(7)指出汪笺、彭校中因不明一些虚词的较为特殊的用法而出现的释义不确的问题。现举“遂于死也”条:《思贤》:“是故病家之厨,非无嘉馔也,乃其人弗之能食,故遂于死也。乱国之官,非无贤人也,其君弗之能任,故遂于亡也。”(76页)汪笺:两“于”字《治要》无。按定四年《左传》云:“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荀子·正论篇》云:“国虽不安,不至于废易遂亡谓之君。”《说苑·建本篇》云:“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齐策》:“苏秦曰:‘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三,再战比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国遂亡。’”皆“遂亡”连文之证。彭校:…  相似文献   

13.
人命关天,天将若何?孙云晓1月3日,四川省一名小学生和一名中学生不幸死亡,而死因均与少年暴力有直接的关系。请大家读一读卫生部陈丽华女士推荐的一篇报道吧。本来,此文是作为好新闻推荐来的,我们却震惊于陈明志之死。当我近日赴重庆讲学时,偶尔看到3月8日(重...  相似文献   

14.
保罗.科埃略在《韦罗妮卡决定去死》中呼吁人们勇敢地面对死亡,本真地生存,积极地完成自己"独特之生"。这一对于死生的理解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向死而生非常接近。韦罗妮卡沉沦于一成不变的日常生活中失去了本真自我而决定自杀。在维莱特精神病院她经历的死亡意识实验,却使她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并由此实现了生命从沉沦到本真生存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5.
醉酒     
在月黑风高的晚上 ,一条小道中 ,志华 ,他三叔 ,他三婶 ,不知在那里嚷嚷什么。我走近一问 ,原来是志华给他三叔做寿 ,喝酒醉了 ,他公也喝醉了。他被他公打了一耳光之后 ,心里觉得委屈 ,就想去死。随后 ,来了几个邻居 ,大家都纷纷劝阻他。我也加入了劝的行列。志华说 :“那个死老头 ,打我一耳光 ,反正回去也被他打 ,不如去死。”邻居们说 :“他是你公 ,打你十耳光 ,也应该 ,走 ,赶快回家吧 !”志华说 :“不 !我就是要去死。”常言道 :听人劝 ,得一半。可志华不听劝 ,你说这种醉法怪不怪 ?大伙不断地扯志华的衣服和手 ,想把他拉回去 ,但他力气…  相似文献   

16.
在拜伦看来,死亡虽然可悲,但却并不恐怖,甚至,还隐隐约约充盈着一种浪漫的气息。将死亡和爱情联系在一起进行想象,这是年轻人的专利,更是拜伦诗作的特点。《无痛而终》与《你死了》这两首诗歌均体现了一个共同主题:死亡因为有了爱情的陪伴才会显得浪漫和悲壮。同样,关于爱情的话题大多也都离不开死亡。死亡是爱情的妆奁,死亡使爱情的色彩更加五彩斑斓。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  相似文献   

18.
凤凰     
“那户人家住着两个男人……都很年轻……有一个摔下楼……死了。”“一个人就在你面前死了,你却想不出任何有价值的目击证词吗?!”警员瞪大了眼睛逼视着我。我回想着那天晚上看到的一切:“他们在阳台上抽烟……然后有一个人进了房里,另一个人就从阳台上摔了下来……”  相似文献   

19.
生与死是辩证统一的,但人们往往出于生的渴求而畏惧着死,或由生而畏死,或因死而贪生,生活在死亡恐惧的阴影之中。只有当人们舞场脱死亡恐惧,直面死本身,从而向死而生时,才能真正领悟生的意义和死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最早撰写《菱湖志》的庞太元,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菱湖人,然而他的三卷《菱湖志》,虽说间或经人引用,却并未流传。在清代乾隆、咸丰、同治等年代,虽曾屡又有人撰作《菱湖志》,可是也无传本,只是到了光绪十九年刊刻孙志熊纂辑的《菱湖镇志》时,才有了唯一的一部刻板流传的菱湖志。然而可惜得很,孙志熊编竣的那一年(光绪18年,公元1892),也正是他过早去世的一年,因此这部《菱湖镇志》(以下简《镇志》)开卷第一篇,就是一篇孙志熊的墓志铭,当年他才二十五岁,就如他生父孙锡思所慨叹的:“使志熊先一年死,或是书后一年成,则功亏一篑,谁复续之?不光不后,书成而死,”这也可算是不幸中之一幸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