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它具有其他教育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这种音乐的审美感受过程涉及联想、反应、想象、共鸣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所以音乐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音乐心理. 一、重视学生音乐心理发展 学生从儿童到青少年,其心理发展处在从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音乐教学应当根据学生音乐心理发展的特点来进行.  相似文献   

2.
春苗需要雨露的滋润,童心需要音乐的陶冶.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怎样运用音乐的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呢?  相似文献   

3.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指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发展的活动.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关键有两方面:  相似文献   

4.
学前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几种音乐技能,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教学能力,而着重是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本文从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角度进一步探讨一下学前教育.  相似文献   

5.
黄馨慧 《教师》2021,(8):41-42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关键发育阶段,其心理状况是复杂的,需要教师予以高度关注,加强学生的心理建设,让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如今,各学科的课堂教学逐渐成了开展学生心理建设的重要阵地,音乐学科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其中,音乐学科的美育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基于此,文章以中学音乐美育为例,探讨这一教育对学生心理建设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美育策略,希望通过音乐美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在课堂上如何释放学生的音乐天性,发展他们的音乐潜能,提倡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首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民族音乐的快乐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7.
音乐欣赏课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它对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和对音乐的鉴赏力,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不同的学生,音乐欣赏课也应采取不同的教法,应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材,探索适应于其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参与音乐,要想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得到个性的发展,首先要具有‘心理自由’,它是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的核心。”由此可见,学生的“心理自由”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  相似文献   

9.
音乐心理教育是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在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以及创造音乐的过程中,施加心理影响并与学生自主构建相互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种教育.通过对音乐心理教育内涵与价值的探索,从转变角色、增强能力、提升素养、注意方法、讲究策略五个方面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期待.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间音乐教育具有传承、选择、整理、发展传统民间音乐的作用,因此,我们应从学生的心理视角切入,改进民歌、器乐以及戏曲等民间音乐进课堂的教学策略,将民间音乐的幼芽植根于学生的心中.  相似文献   

11.
杜淑芳 《文教资料》2008,(21):58-59
我们应该重视音乐心理对人整体心理结构发展作用的研究.音乐教育首先是培养人,其次是从心理机制上探讨音乐培养人的作用.而正确理解音乐心理对人整体心理结构发展作用的关键,是深刻认识音乐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初中音乐教学有自身特点,教师从心理矫正角度展开教程安排,利用音乐丰富意蕴感染学生、启示学生、激励学生,能够带来丰富教育成果,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当今学生需要的是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音乐课.一个成熟的音乐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音乐素质.  相似文献   

14.
学校心理教育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音乐课堂教学心理教育的渗透则是指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呢?  相似文献   

15.
音乐欣赏课应该通过音乐的聆听,赏析音乐,达到音乐的再创造目的.要让学生在受到音乐熏陶的同时,感受音乐之美.让学生通过音乐的欣赏去挖掘深藏于音乐之中的多姿多彩的美,去感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情感的共鸣.在共鸣中进行音乐美的赏析,达到音美的再创造.让音乐艺术净化我们的心灵、通过音乐的美来陶冶我们的情操、在音乐欣赏之中与作曲者进行艺术的交流,感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在课堂音乐教学之中,我们教师应该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性,进行课堂教学的改进,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做科学的选择,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心理,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入手,营造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乐潜能,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目前高校等艺术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科系的声乐教学中面临的学生学习心态、歌唱心理和审美情感等心理状态及知识结构的分析,得出这几个难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教育体制和学科建设的不完善.本文针对这一现状,提出有利于高校音乐学科建设和地方音乐教育体制具体改革的设想,希望能对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地方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竭尽绵薄.  相似文献   

18.
目前,传统的心理咨询已经难以满足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的需要,利用音乐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可以很好的弥补其他方式的不足,其主要途径有:开设音乐课程提高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创建音乐心理减压室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让学生在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中对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开展音乐心理干预讲座,引导学生主动接受音乐对其心理危机的干预。  相似文献   

19.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心理发展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开展分组教学是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效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初中音乐课堂中,运用分组教学,要注意需要一定的技巧.  相似文献   

20.
给个空间,让学生自由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参与音乐。因此,学生们“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有学者指出:要把保障学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作为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的核心。对于课堂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