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成长中的当代大学生,他们在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服务于社会方面大大超过了他们的先辈,但在人的精神层面——人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趣味个性的追求上非常令人担忧,尤其在审美文化的选择上存在着不少误区。  相似文献   

2.
作为成长中的当代大学生,他们在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服务于社会方面大大超过了他们的先辈,但在人的精神层面--人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趣味个性的追求上非常令人担忧,尤其在审美文化的选择上存在着不少误区.  相似文献   

3.
徐进 《现代语文》2014,(12):109-110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以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涵泳人们的性情,而且可以塑造人们的灵魂,促进人格的完善和心灵的和谐。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中学生受现实学分压力和文化知识价值力量的影响,被迫沦为了学习和应试的“机器”,他们将学习的重心倾斜到文化知识上,忽视自我思考、自我判断、全面提升,这就直接导致本应充满美的魅力的语文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特点,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集中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力求将语文课堂变成审美教育的殿堂。在传授语言文字等方面知识的同时,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学生在审美能力、审美品位和审美追求上有着鲜明的特征,这些浸泡在电视、网络情境中.吃着肯德基、麦当劳长大的青少年。他们中的许多人常常拒绝传统。追求时尚。观念功利。情感冷漠。他们中的很多人习惯于读图听碟.游走于短信网文.对文学的经典斜目以视,对文化大师敬而远之,常以另类自喜,以愤青自居,视纯真为傻,看严肃为呆。对文学、对语文的兴趣已经近乎漠然.或许因为高考,才把他们留在了高中语文的课堂里。如何让今天的学生真正回到语文的世界,唤起对语文的热爱?  相似文献   

5.
审美能力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之一,它主要是指人对社会生活中事物美的本质看法和分析的一种能力。在绘画方面来讲,提高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必须提高文化修养和掌握好美术知识(包括美术史知识)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据调查,现今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主要集中在卡通画、“快餐文化”和大众通俗文化上,他们比较偏爱时尚流行的轻松刺激的内容,阅读情趣呈现感性化、浅层化的趋势。疏远经典名著的现象十分普遍,阅读名著的学生比例汉为10%。毋庸讳言,阅读经典名著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写人水平,增加他们人生阅历,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德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美学中心的代表,曾经在审美精神领域携手走在世界的前列。可是在近现代,中国逐渐失去了这种精神,目前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奉行的实用理性和工具理性原则又使人们的审美精神几乎推向灭绝。席勒、尼采等人的哲学、美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不同阶段的德国文化美学之特点,文章试图从文化的层面上,借对他们哲学、美学中的审美思想的深入分析与反思批判,找出应对我们目前局面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是通过对人的左右脑功能的开发和塑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品质和人文精神品质相统一的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将知识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素质,美育可以有效地促成大学生在左右脑功能的互补下,对可传播的知识进行选择、吸收、融合、创新和提升,形成或是以科学文化素质为主,其他精神文化素质为辅,或是以人文文化素质为主,其他精神文化素质为辅的较为全面的素质。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具体实施途径就是促进受教育者形成理性与直觉相统一的文化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美术欣赏教学是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视觉审美享受和美术文化知识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对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有所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美术欣赏的方法多种多样,这里探讨的是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的比较欣赏法。  相似文献   

10.
审美活动中大学生要进入审美境界,必须克服一系列的困难:要能在功利性营销性的文化产品中选择趣味高的审美对象;要克服自身的局限。并降低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物质保障、足够的知识储备,并端正审美动机和态度,明白“人非工具”才能在心灵上真正感受到美。  相似文献   

11.
学校图书馆是人们寻求知识、武装大脑的地方,它肩负着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责任。学校图书馆是文化、教育、科研机构,是学校、家庭之外的重要教育场所,它除对青少年读者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以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对青少年读者进行审美教育。孩子在学校主要是受课堂教育,偏重于智力开发;在家主要是受环境影响,偏重于生活陶冶;而图书馆教育主要是为青少年读者提供综合性审美条件,给予他们历史动态美和地域静态美的审美借鉴,培养他们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精神境界。学校图书馆怎样做好服务育人的工作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相似文献   

12.
先进的中国人看中、移入西洋话剧,并使之中国化,是因为他们是中国新的经济、政治和阶级的思想代表。他们丝毫没有文化失败主义者那样的奴颜媚骨。他们勇敢地将西洋话剧“拿来”中国,完全出自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审美抉择。这种抉择又是先进的中国人把握西洋话剧审美特质和功能的必然结果。作为“拿来主义者”,他们一起始就有这样的眼光,实在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话剧中国化有一个由翻译、改译、仿制到创造这样审美的历史进程,最终进入了中国化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3.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小学音乐教育在于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审美能力,让音乐这门艺术,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及心灵的净化,使他们成为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就目前音乐审美教育的改革,我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曹爱民 《学语文》2005,(6):52-52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怎样唤起学生主动探求、钻研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启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既学得懂学得快又能感受到美,进入崇高纯净的审美世界?在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和不断地总结中。我构建了审美式阅读教学模式。所谓审美式阅读教学,即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最高目标。是教师高度融合教学规律和审美规律,在阅读教学中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进行涵咏、体味、联想和想象等。从而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和理性的启迪,培养起富有个性的审美素养和富有创造性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对服饰文化审美和形象设计的追求上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把握他们服饰审美的特点以及心理特征,在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审美规范,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更好地体现大学生的修养和风度。  相似文献   

16.
著名的英语语言学家王宗炎教授曾说过,尽管英语教师们没有意识到去教授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但他们都在不知不觉中传播着文化,因为没有无民族文化的语言。同样的道理,尽管英语学习者们没有有意识地去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但他们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都在有意无意地学习文化。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一定数量的词汇和习惯用语,还要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是如何用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即了解他们的文化。实际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是分不开的。学生若能对文化方面的知识有意识地有系统地掌握,并在了解所学文…  相似文献   

17.
陈彦的长篇小说《装台》通过城中村装台人顺子一家在城市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心灵震痛与精神裂变,表现城中村居民主体性觉醒的艰难过程,文本拓展了当代文学的叙事空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文化范式的转化和城中村居民因文化堕距而形成的精神迷茫与失落,瞿团和顺子分别代表着儒家文化的知识形态与民间形态,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精髓与现代文化精神的糅合,作者将人类审美救赎的希望寄托在艺术上,认为艺术能使人心灵净化,进而实现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18.
审美教育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知识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结果表明:(1)艺术美育实验班的科学、文化、审美知识成绩显著高于中国大学生调查结果;(2)综合美育实验班的科学、审美、文化、法律和环保知识显著高于中国大学生调查结果;(3)综合美育实验班各项成绩均高于艺术美育实验班,且在法律知识上两者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僧肇与苏轼二人更确切说应定位为中国思想史上的大家。他们的可比处首先在于二人分别生活在中国文化的两个繁荣期,均能创造性地吸收文化资源,建构一代学术。其次,在于他们先后传承、呼应,实现了对中华人格理想的建构,因此,他们是中国文化转型两跨越的两个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对美的追求上有其特殊性,把握他们服饰审美的特点以及他们的服饰审美心理,在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分析能力,美的表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