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词类活用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古汉语一样,现代汉语中不同的词类有不同的规则,如名词不能受副词修饰,形容词不能用数量词限制等.可是有时候作者有意突破这些规则,于是在文章中出现了一些"不合语法"的词语,语法上称这种现象为"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2.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本文探讨了古汉语词类活用教学,使学生学得容易,掌握得牢固,并采用古今汉语时比的方法重点做了讲解.  相似文献   

3.
赵春红 《现代语文》2006,(12):48-48
有这样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和"幼"原本是形容词,但在此分别被用作动词和名词,第一个"老"是动词"尊敬、敬爱"之意,后两个"老"是名词"老人";同样,第一个"幼"是动词"爱护",后两个"幼"是名词"幼儿、小孩".  相似文献   

4.
随着教材的改革,中学语文课文中,文言文的比重加大了.文言文既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许多学生对文言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束手无策.只好采取死记硬背例句的办法来学习这些知识点,结果收效甚微,测试时多数是设计加估计去完成。而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法有许多不同.辩识这些不同,掌握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是阅读文言文必需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曾尝试用学生较熟悉的现代汉语的语法来指导学生理解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发现比学生死记硬背例句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基本上能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5.
6.
文言文中某些实词在一定语境下临时改变词性或用法,从而使意义也发生一定变化的语言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我国古汉语中一种独特而普遍的语言现象,然而在具体的语境中许多人都搞不清活用规律或者把活用现象搞错。下面就几种易混活用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如果把它仅看作语法形式的单纯“活用”是不够的、不妥的。它是与汉民族的文化精神血肉相连的。  相似文献   

8.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较常见的语法现象,通过对词的活用,在特殊的语境中监时改变它的词性,使之起到不同的语法作用。但由于词类的活用,情况较为复杂,学习研究当中有人过于宽泛地理解和诠释词类活用现象,这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如果把它仅看作语法形式的单纯"活用"是不够的、不妥的,它是与汉民族的文化精神血肉相连的。  相似文献   

10.
赵月华 《台州学院学报》2010,32(4):54-57,66
古代汉语里存在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并且往往是其他类的实词活用为动词。从词性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数词用作动词。从用法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一般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另外,古代汉语里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谈词类活用,应该注意这么几个问题:词语"本用"与活用的辨别,一般用法与特殊用法的辨别,特殊用法与特殊用法的辨别等。  相似文献   

11.
12.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正确认识它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对我们阅读古籍和理解汉语语法特点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循序渐进,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词类活用是对现代汉语现成的语法规则的突破和“偏离”,是汉语词性相对自由的特点的具体体现。本文拟从现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语法角度,以名词、形容词、动词为主要研究对象作较为完备探讨,试图廓清一些争议未定和模糊不清的认识,以期对现代汉语词类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不同于词的兼类;词类活用的范围需限定;在实际应用中,词类活用不能以今律古,要从语义、句法、语用几方面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6.
分析古今诗词中词类活用的不同情况及其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早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去了。学习文言文,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够大大提升中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文言文表达方式十分精简,能够提升我们在现代汉语方面的创作能力。本篇论文深入研究了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希望借此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也希望能够引起教师和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词类活用在语法体系中客观存在,古汉语词类活用是语言系统内部"粗疏"、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追求经济性特征下的必然选择,是语言内部机制、规律及语言表达需要等促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20.
陆希致 《考试》2011,(5):17-20
一、 1.选出下列名词作状语类型相同的两项( )(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