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古滕客 《今日教育》2012,(7):105-105
作为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在讲完《论语》《庄子》,趣品完人生之后,又开始重温古诗词。在《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这本书中.于丹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  相似文献   

2.
《今日教育》2012,(Z1):103-105
2012年5月19日,于丹携最新作品《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出席新书签售会。于丹表示,诗词是中国人血液里的一种特别基因,重温最美古诗词,可以唤醒现代人蛰伏在生命深处的诗意,让人们达到内心的平衡。自2006年火爆"百家讲坛"以来,从最早的《论语·心得》到2011年的《于丹趣品人生》,再到《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于丹说这是她传播文化的三个阶段,她笑称自己不是在做什么"藏之名山"的大事,只是做文化普及的工作。然而,她所提供的却是现代人寻求心灵安定所亟  相似文献   

3.
作为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在讲完《论语》《庄子》,趣品完人生之后,又开始重温古诗词。在《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这本书中,于丹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如今,人们对诗歌颇有偏见,觉得闲人才去写诗。在一个建功立业的  相似文献   

4.
据中国网消息,日前,因讲论语而掀起国学热潮的著名学者于丹教授来到广州,为新作《重温最美古诗词》签售。在签售活动之后,于丹接受了记者采访。有记者提问:马上就要高考了,高考作文命题是很少限制体裁,但诗歌一直被排除在之外,您对高考作文不能写诗怎么看,高考是否扼杀了学生  相似文献   

5.
申晨 《小学生导读》2013,(10):29-30
去年假期,我无意问在电视中看到于丹在解说《论语》。原本晦涩难瞳的《论语》经她的生动讲解,变得容易理解又有趣极了。不知不觉中,我对于丹产生了崇拜之情。前段时问,爷爷买了一本《于丹一重温最美古诗词》送给我,我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6.
书架     
《留学生》2012,(7):48-49
唤醒生命深处的诗意 刘欢 “诗词是中国人血液里的一种特别基因,重温最美古诗词,可以唤醒现代人蛰伏在生命深处的诗意,让人们达到内心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主题整合下的古诗词教学真正改变了传统单篇教学的局限,让学生深刻体会古诗中最美的意境和情感,获得更多的古诗词文化营养。有效的古诗词主题整合,应注重导语,定好情感基调;诵读组诗,鼓励个性感悟;情智结合,体会内涵;拓展阅读,丰富积累。这样,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才会情智飞扬,充满诗意,有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娟子 《小读者》2010,(9):1-1
孔老夫子万万想不到的是.两千五百年之后.他会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一个叫于丹的女教授,结下不解之缘。这个于丹使他的《论语》成为普世的“心灵鸡汤”。  相似文献   

9.
【成书简介】 《从星空到心灵》,易中天、于丹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书中易中天和于丹同台对谈.共品人生,妙语如珠,古今交汇,把古典信手拈来,将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领悟融人当下生活。尤其是易中天、于丹的数篇演讲纪实,风趣中见智慧.谈笑中有见识.带领读者从经典中体悟人生,从古典中学习生活.用整个生命去感受中国经典的温度。  相似文献   

10.
郭冀香 《学周刊C版》2015,(10):116-117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具有鲜明的节奏,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感情,丰富的内涵。寥寥数字,单单几行就勾画出优美的意境。我们常用诗意来形容最美的境界。小学阶段每一学期都要学习几首古诗词。诗词是美的,学诗词,背诗词也应该是诗意的。可是我们的学生却不喜欢诗词。因为以往的古诗词教学往往只注重讲解字词、顺诗意,把诗词中优美的意境分析得支  相似文献   

11.
小学阶段古诗词的学习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要应给与足够的重视。本文对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提出以下几点看法:1.对古诗词进行分类学习;2.把握古诗词的主题;3.重视古诗词的意象。  相似文献   

12.
<正>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古而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词作为最古老的语言艺术,一直和人们对于生活中最美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展现着我们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开展好古诗词教学,能帮助中学生陶冶性情,增加生活情趣,提高鉴赏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3.
古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语言精炼.含意深邃,韵味无穷,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可以说,诗词在我国文学体裁中是最美丽的。诗词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语文教学中最美的课堂。新课标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这是我们教学时必须牢牢把握的。  相似文献   

14.
如果你要听于丹的课,必须向守在教室门口的保安出示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证,否则会被谢绝入内。于丹的古诗词鉴赏课是一门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教室里学生的座位却"一个萝卜一个坑"地被排好了次序。不过,真的要混进教室依然有各种办法,教室后三排的"旁听专用座位"上就坐满了拿着鲜花和相机的"于粉"。不一会儿,穿白色小西装,系绿丝巾,化淡妆的于丹老师进入教室,立刻有人上前索取签名。和"百家讲坛"中的她一样,大学课堂上的于丹依然魅力不减。有人这样评论她:于丹开创了一种口语表达的范式。她教的是"古典诗词鉴赏",然而除了引文之外,你绝对听不到任何艰涩的词句,所有内容她全用晓畅的大白话解释得清清楚楚。一下课,于老师便忙得令人叹为观止,请求与她面谈的陌生人不计其数,让人觉得她的时间被各种力量争相拉扯。但得知我们来自中学生媒体,她便爽快地利用课间在教学楼走廊上接受了采访。在她转身告别时,经过的一位北师大老师跟她打招呼:"于老师,您真是太忙了!"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一炮走红。于丹用一己之得来解读典籍,把千年《论语》请出深闺;以现代的视角来讲述圣贤思想,让孔夫子与现代人作超越时空的沟通。对此,人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毕竟瑕不掩瑜,“百家讲坛一开讲,满城尽说孔夫子”。就其传播诸子百家典籍的贡献,于丹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6.
《教育》2014,(6)
正当代中学生普遍感到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对他们来说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最纯最美的诗词语言变成了书面作业和考试题目,古诗词学习变成了字、词、句的操练,应付考试往往成了学生们学习古诗词的全部动因,少了诵读,没了感悟,少了欣赏,缺了品位。学生即使本来有一点审美情趣,最后也会被操练得兴趣索然,诗词的学习变得十分功利。在这种急功  相似文献   

17.
李红梅 《成才之路》2009,(23):19-19
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宝贵遗产.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积累经典诗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精髓。丰富自身文学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由于古诗词距今年代久远。社会变迁,语韵规范与今多有差异.造成教学中的解读障碍和学生的学习障碍。为此。笔者现结合案例分析,对小学古诗词教学进行了多角度探索。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古诗词的学习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诵读占诗词.在感悟和运用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不仅在初中阶段.在高考时古诗词也作为一项考查的重点。但是在现实中.古诗词的教学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有:(1)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上.一般采取的都是以讲带读.没有朗诵这一环节。  相似文献   

19.
诗词之美     
杨奇函  茉享 《初中生》2018,(7):32-33
尘衣: 你眼中的中华文化是什么样子的?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怎样的美?来看看本篇演讲者的表达. 刚才候场的时候,有种上战场的感觉,因为我想到两句诗:“大将生来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然后,又想到今天要说的古诗词.大家最近应该看了很多关于古诗词的电视节目,我自己也是一档古诗词节目的策划.做策划之后,我在选题、设置题型、题目的时候,发现中国诗词真的是浩如烟海,实在是太美了.中国诗词我们平时学它、用它来干吗?考试,对不对?其实,我们忽略了它最美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李良旭 《下一代》2013,(2):17-17
一次.于丹在中央电视台录制完《论语》后,天色已晚,节目组导演说,大家就不要走了,晚上大家在一起吃个饭,还有个领导来陪同。于丹听了,匆匆卸下妆,说道,我不能在这吃晚饭了,我还要回去陪孩子吃晚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