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在讲完《论语》《庄子》,趣品完人生之后,又开始重温古诗词。在《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这本书中,于丹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如今,人们对诗歌颇有偏见,觉得闲人才去写诗。在一个建功立业的  相似文献   

2.
《今日教育》2012,(7):103-105
2012年5月19日,于丹携最新作品《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出席新书签售会。于丹表示,诗词是中国人血液里的一种特别基因.重温最美古诗词.可以唤醒现代人蛰伏在生命深处的诗意.让人们达到内心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今日教育》2012,(Z1):103-105
2012年5月19日,于丹携最新作品《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出席新书签售会。于丹表示,诗词是中国人血液里的一种特别基因,重温最美古诗词,可以唤醒现代人蛰伏在生命深处的诗意,让人们达到内心的平衡。自2006年火爆"百家讲坛"以来,从最早的《论语·心得》到2011年的《于丹趣品人生》,再到《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于丹说这是她传播文化的三个阶段,她笑称自己不是在做什么"藏之名山"的大事,只是做文化普及的工作。然而,她所提供的却是现代人寻求心灵安定所亟  相似文献   

4.
申晨 《小学生导读》2013,(10):29-30
去年假期,我无意问在电视中看到于丹在解说《论语》。原本晦涩难瞳的《论语》经她的生动讲解,变得容易理解又有趣极了。不知不觉中,我对于丹产生了崇拜之情。前段时问,爷爷买了一本《于丹一重温最美古诗词》送给我,我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20,(37):1-2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诗歌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在情感传达、文化传承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优越性。如许多现代诗歌中的意象都与古诗词中的意象一脉相承或者由古诗词意象发展演变而来。其中,现代诗意象对于古诗词意象的传承与借鉴尤为明显。本论文基于对《相信未来》意象的分析,从探究《相信未来》中的意象在古代和现代的变化入手分析,着重探寻古诗词与现代诗歌意象的意境统一、思想统一以及现代诗歌对于古诗词意象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等,以确保读者能够通过形式、内在等方面的差别对古诗词产生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进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2006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一炮走红。于丹用一己之得来解读典籍,把千年《论语》请出深闺;以现代的视角来讲述圣贤思想,让孔夫子与现代人作超越时空的沟通。对此,人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毕竟瑕不掩瑜,“百家讲坛一开讲,满城尽说孔夫子”。就其传播诸子百家典籍的贡献,于丹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7.
杨志敏 《师道》2013,(7):63-64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古诗词的教学要达到这种境界。诵读和想象是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的古诗词。浩若繁星.灿如云霞。观篇幅,有《诗经》《离骚》那样的鸿篇巨制,又有《春晓》《山行》一类的精短之作。察体例,有周代盛行的四言诗。又有唐宋远播的五七句。辨形式。有整齐划一的格律体,又有长短不拘的杂言诗。但它们一般只能顺读,本文所要论及的是既可顺读又可倒读的回文体。它与古诗词中的“顶针”、“宝塔”、“藏头”等诗体堪称古诗文中的奇葩。  相似文献   

9.
据中国网消息,日前,因讲论语而掀起国学热潮的著名学者于丹教授来到广州,为新作《重温最美古诗词》签售。在签售活动之后,于丹接受了记者采访。有记者提问:马上就要高考了,高考作文命题是很少限制体裁,但诗歌一直被排除在之外,您对高考作文不能写诗怎么看,高考是否扼杀了学生  相似文献   

10.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在孩子们口中像儿歌一样的诗句,其熟悉程度或许和《春晓》一样排在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古诗词的前列。然而,当我们联系更多有关芳草意象的诗词时,我们发现,我国古诗词中芳草意象竟可构成一个由多个意象组成的芳草意象群。春绿秋黄,荣长枯谢,这自然界的草木寄寓了人类的多少情感和生命呢?  相似文献   

11.
娟子 《小读者》2010,(9):1-1
孔老夫子万万想不到的是.两千五百年之后.他会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一个叫于丹的女教授,结下不解之缘。这个于丹使他的《论语》成为普世的“心灵鸡汤”。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词中“桃花”意象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桃花原生长于我国北部与中部,春秋时期的《诗经》就已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桃花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由于桃花娇媚动人,大方烂漫,  相似文献   

13.
田力 《广西教育》2008,(8):11-12
自从《三国》、《论语》、《庄子》走进央视“百家讲坛”,《品三国》、《〈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就成了畅销书,名居各种排行榜前列。于丹、易中天等学者也随之走红,掀起阵阵波澜,欢呼拥趸者众,批评泼冷水者亦不少。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之人,没必要去赶其中任一个潮头,他们是大学教师,我辈是中学教师,也难辨其中对错。但于丹、易中天却于我等从业者许多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从《文心雕龙》理论观照《文选》所收《招隐士》,它行文用字符合《练字》篇观点,有着肥瘠磊落的审美效果,它用字之“奇”并非“诡异”之类,它所用包括“联边”字在内的“桂树”主体意象,草木意象、山石意象、鸟兽意象等烘托意象,与“归”“留”主旨意象一起,形成“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的骚诗风貌。结合古文字考察,它自有字象与诗象融合的另一种解读意境。  相似文献   

15.
北京于丹讲《论语》,“火”了儒家学说。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却恰恰不同,道家学说反而更“火”。据悉,目前世界上图书销量排在前两位的是《圣经》和《道德经》。  相似文献   

16.
上榜人物:于丹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电视栏目进行策划。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播出专题讲座《于丹〈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近年来,  相似文献   

17.
《今日教育》2007,(10S):17-17
随着于丹和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在媒体和网络的流行,许多人开始喜欢《论语》《庄子》,国学以迅猛的速度走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并把于丹那句“每个人的心中都需要一个孔子“奉为经典。[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王艳 《学语文》2010,(2):51-51
近几年,笔者也发现社会上悄然兴起一股“古文化热”.以“百家讲坛”为主阵地,从易中天的《品三国》到于丹的《〈论语〉心得》再到袁腾飞的《两宋风云》,同样是古文化,  相似文献   

19.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今有于丹老师把《论语》视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在捧读《论语》,走近至圣先师的日子里,我明白了它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刘勰的《心雕龙》处于中国古代“意象”说到“意境”说的转变过渡时期,且在《心雕龙》中首次将“意象”运用于美学领域,可以说“意象”说是由刘勰真正建立并使其系统化、体系化。如何营构融合审美意象,并完美地传达审美意象,是《心雕龙》“意象”说的中心内容。《心雕龙》环绕着“意象”展开了一系列艺美学上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大量相关的学术范畴,形成了自身的体系,是中国古代“意象”说集大成的论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