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节课中,提问什么,怎样提问,什么时机提问,都要精心安排,将课堂教学设计成一环扣一环的"问题链",把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学习认知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一、精心设计提问,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索的乐趣所谓"精",就是精心设计提问,设计的问题要精。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  相似文献   

2.
设计问题是问题式教学的基础,把问题设计成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链可引领学生思维进阶,积极思考,提升教学深度。结合“地球的历史”(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阐述了将学习内容设计成问题链进行教学的理论依据,并提出将地理学科逻辑与学生学习逻辑的沟通落实在问题链设计和课堂实施上的建构路径,对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罗钦 《贵州教育》2023,(7):33-36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求教师具备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能力。然而,由于初中物理教学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启蒙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传授物理知识,更需要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问题意识,可以通过巧妙设计问题链来实现。问题链的设计需要具有趣味性,以学生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重难点导向和成效导向。应在情景导出设疑、层层递进教学内容、环环相扣问题设计等方面,创设逻辑性强的、具有系统性的“问题链”,用启发式教学贯穿于物理课堂教学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学习过程。本文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探究问题链设计在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稳固性和科学性的物理知识体系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网络学习空间中设计导学问题链引导学生学习,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文章分析了网络学习空间中导学问题链的内涵,探讨了网络学习空间中导学问题链的特点,并设计了导学问题链,同时对导学问题链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在《我们身边的数据》课程开展教学实践,最后用调查问卷验证了导学问题链的成效.结果表明,网络学习空间中的导学问题链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5.
PBL(Problem—BasedLearning),即问题式学习,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是建构主义教学改革设想当中的“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核心思路”。问题式学习模式下的教师设问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伟 《英语教师》2022,(13):106-108
概述问题链教学法的内涵。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教师须科学设计与应用问题链,即利用问题链导入新课,引发学生阅读渴望;设计逻辑严谨的问题链,帮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围绕主题设置问题链,突破教学重难点;引入探究式问题链,促进学生理解文本;注重问题链环环相扣,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突出问题链的迁移特征,发展学生的英语思维。指出教师应带领学生在问题链驱动下主动思考与积极交流,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  相似文献   

7.
问题是学习的开始,也是引导学生思维从表象走向深入的钥匙.由一连串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小问题组成的问题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中职数学教师要立足教材,围绕目标,从多维度、多角度设计问题链,深入挖掘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8.
为了让教师的课堂提问具有计划性、顺序性和层次性,问题的设置可以采用纵向发展的形式,即问题链的形式,使所有问题围绕主题和教学内容,在情境引导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序推进。在设计问题链前,教师应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明晰教学要求,做到有的放矢。设置问题时教师应该注意把握好问题组群的整体结构,各种问题应涵盖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思路。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问题的难易度。另外,教师还要自觉地适应课堂上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情况,及时反馈,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9.
科学思维的核心是科学问题。科学课应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勇于发现,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链:情境化的问题链有利于体现化学专题复习课的整体性,导读型的问题链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诱导型的问题链则对实验方案的设计有作用,逆向问题链在习题解答方面有突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问题链是关于问题设计的新思路,它以全局的角度对课堂教学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紧凑性与连贯性,而且对于发展高中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力有着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为此,笔者结合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从问题链的巧妙设计出发,就如何让问题更加具有吸引力与挑战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力,促进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创造,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学应多从原问题中挖掘新问题,通过设计问题的变式,引发认知冲突,变中求进、进中求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在问题变化中深入探究,体验学习过程。领悟思想方法,进而根据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种变式设计,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功效。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对数学课程进行深度学习的培养,本文提出采用问题链的方式可以有效促使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中进行深度学习,深刻掌握学习方法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链方式促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包括三点,通过依据理论概念、知识结构和精炼习题构建问题链,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一步进行思考和探讨,帮助学生主动深度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深度学习思维惯性。  相似文献   

13.
张开雁  傅芹 《教师博览》2023,(30):28-30
问题链是引发学生“三学”的动因、载体、资源。基于“三学”课堂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地研发问题链。基于“三学”课堂理念,设计研发问题链要秉持关联性原则、境脉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教学中,教师要在开发“学材”、设计“学程”、指导学法的过程中设计问题链。通过分解、引导、建构,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有序推进,不断引导学生数学认知水平从现实发展区迈向可能发展区。  相似文献   

14.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有思维力度和探究价值的问题.即问题链。以问题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链为教学的主线,以问题为教学的落脚点。让课堂教学围绕问题展开,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基于教师没定的循序渐进的问题链,逐步掌握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目标。整个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学生需要用到各种方面的技能,以辅助学习顺利进行(如设计实验、信息技术、与他人合作等)。  相似文献   

15.
孙晔云 《英语教师》2023,(8):148-151
阐述解构主义理论的内涵。介绍解构式阅读的三个特点,即地位的平等、意义的多元和批判的创造。以《阳光英语分级阅读》高一(上)Mayday为例,探索基于解构主义理论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问题链设计,通过课堂实例探索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设计问题链,以培养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品质和核心素养。最后总结基于解构主义理论的问题链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的发展大部分情况下源于问题的推进作用,问题在数学实际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问题链”作为有效激发和推进学生学习的问题集合,它能充分整合教学的核心目标、核心内容,所有问题都将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设定和提出,并科学合理地贯穿于课堂教学,不管是对于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现阶段很多数学教师都会选择在课堂上利用“问题链”组织教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问题链”的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有待解决.所以,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通过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思考和分析,谈谈如何设计出更科学有效的“问题链”,来切实助推小学数学课堂深度教学.  相似文献   

17.
问题链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目标而设计的系列问题。在英语课堂上,教师不仅可以立足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进行问题链的设计,而且可以围绕课堂多维教学目标进行问题链的设计,也可以联系英语教材设计问题链,以真正地基于问题链引导学生走进课堂,开启高效的英语学习之路。  相似文献   

18.
龙胜春 《考试周刊》2013,(57):137-138
从整体视角设计问题链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问题链的设计可以采用多种策略,但是无论设计思路如何,都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中心,遵循问题设计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9.
代彦炜 《英语教师》2023,(2):103-106
结合语文版《中职英语基础模块》的教学课例,就问题链设计的关键点及问题链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进行分析,提出课堂问题合理化,灵活高效;巧设导入式问题,以问激趣;精设过程式问题链,以问促研等策略。认为教师应善于设计具有层次性、系统性的问题和问题链,有效引导中职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提高其英语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20.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链教学模式受到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喜爱。设计一连串层次分明、难度适宜、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的问题,可以降低知识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展开学习,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