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有一个夙愿,就是要在旅行中度过自己的一生。而对一无所知的南美大陆心驰神往,则要追溯到大约十年以前。理由很简单、因为我非常欣赏“安第斯”这个词。从安第斯一词的语感中,使人联想到近似于长毛象那样无穷神秘和古老的动物。从此,我怀着极大兴趣,一心一意地为到安第斯去旅行而着手准备,又学拍照又学西班牙语。最初的旅行是在1973年6月。为了探索玻利维亚和阿根廷的人和大自然,我奔波了十个月左右。在那里安第斯对我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魅力,于是我又到南美去了两三次。在从去年8月开始的一年零一个月的逗留期间,除了在山岳地带度过了两个月以外,其余时间,在秘鲁的库斯科租了一套公寓,就呆在这个地方和当地的印第安人生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发现巴黎     
我和我的朋友佩吉以前都曾去过巴黎,但是每次去的时候不是作为青年的监护人就是和其他成年人一起,通常看到的都是旅游景点,听到的都是导游们背熟了的千篇一律的介绍。而这一次将是我们第一次去旅行——没有责任,没有约束,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以前的旅行总是去看那些著名的纪念碑和“旅游景点”。虽然旅行指南声称对游客们来说,当地的地方文化既粗糙又无关紧要,但是对巴黎人来说就不同了。这一次我们想要发现真正的巴黎。我们用了许多时间在一些小商店和名不见经传的博物馆及教堂里流连。我们沿着运河和一些狭窄的小巷漫…  相似文献   

3.
李省 《世界文化》2021,(3):53-55
我喜欢诗歌,喜欢旅行,心性向往远方,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截断了我与远方,"远方"成了我一年多来闲暇时刻的回味. 那是在2019年9月16日,我们正式开启了北欧四国的旅行. 北欧包括五个国家,即芬兰,瑞典,丹麦,挪威,冰岛.这次我们也去了五个国家,没有去冰岛,而是爱沙尼亚. 原因是去冰岛主要是看极光,这个时间段不是看极...  相似文献   

4.
20年前,7月的一个闷热深夜,我的丈夫马克去世了。那时他24岁,风趣、机敏、一头浓密的棕色头发向额后梳理着,非常潇洒。他爱我,对此我深信不疑。在我保存的照片上,他总是一副诙谐的神态,仿佛刚同谁开过玩笑似的。他去了,在我们结婚九个半月后他永远地去了。就在看到他死亡证明的那一时刻,我一下子懵了。我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任何人也不会有这样的准备,因为不幸并非有计划的旅行,它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人们问我,“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吗?”“谢谢了。”我回答说。我不知道说些什么来感谢他们。但无论怎样,谁都无法阻止死亡…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为审美化的“人学”,必须从人的生态去审视人,而不应该只是从意识形态去看人。只有这样,才能从人类生命存在和人性生成的根本去把握文学的生命意蕴和文学内涵。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文学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探究人性的最捷径的路,也是人性从本原到崇高的理想之路。  相似文献   

6.
张虹 《世界文化》2023,(2):49-52
<正>曾经有一次在伦敦,因为时差的原因我起了个大早,不到7点钟就跑进一家咖啡馆。正在做咖啡的姑娘听到门响,扭头对我莞尔一笑。我注意到吧台隔板上写着“No Coffee, No Smile”(“没有咖啡,没有微笑”),还贴着两幅涂鸦,画的是爱因斯坦在喝咖啡前后的困顿与兴奋,那一幕让我对伦敦记忆深刻……从第一次到北京国贸的星巴克喝咖啡,到二十几年间在世界各地旅行,“去咖啡馆”似乎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我看了很长时间,大概3个星期吧,每天只能在临睡之前慢慢读上几十页,因为总有种“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感觉,害怕惊扰和打乱了书中人时间旅行的步伐,那个“脱离时间的男人”、他的妻子——有被丈夫形容为“一碗牛奶中的一滴红血”般的双颊,以及他们之间“思念的协议”。  相似文献   

8.
王颖 《世界文化》2008,(4):14-15
美国的自然文学传统可以上溯到17世纪初。当欧洲的第一批移民来到北美这片神奇的土地时,他们希望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伊甸园”。同时,他们也渴望用文学歌唱这片壮阔美丽、丰饶深邃的土地。美国早期的许多作家,用日记、旅行笔记和书信散文等形式记下新大陆的美丽景色,这为自然文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但是,早期的美国文学往往还是对欧洲文学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9.
那是我们第二次德国旅行中的一段插曲。那天,我和丈夫去德累斯顿观看了那里的巴罗克建筑,然后想经由柏林去巴黎参观卢浮宫。火车在傍晚到达柏林,而去巴黎的车则要在深夜才能出发,于是我们决定利用这段时间到市中心的柏林老区看看,因为那里有名的勃兰登堡,还有更加名的柏林墙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初期在文学领域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的宗旨就是追求人性的解放。他们通过种种文学形式鞭挞旧的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束缚和压抑,表达了他们对自由人性的向往。当时人们思考最多的是对爱情的追求。在这众多艺术形式中,诗歌是最便于用来表达这种感情的一种形式,“五四”时期许多著名的文人都留下了他们的诗篇。鲁迅曾用白话写作一首《爱之神》(作于1918年),诗中写道:你应该爱谁,我怎么知道。总之我的箭是放过了!你要是爱谁,便没命的去爱他;你要是谁也不爱,也可以没命的去自己 死掉。诗中透露出被封建礼教束缚了几千年的“新青…  相似文献   

11.
探访天龙洞     
岁末年初的一天,来大理参加活动的几位省内外的报人、作家朋友要我“客串”一次导游,以民间的方式,领他们到一个“人造痕迹”还不重的地方“晃悠晃悠”。现在都说,大理是一生不能不到的地方,我的这些朋友来大理已不止一次,对苍山、洱海,大理古城、洋人街这些地方,比我这个本地人还烂熟于心。所以领他们去哪里,我心里还犯了难。猛然间,想起了我的好友赵铁的邀请,说他们那里的“上关花天龙洞”,是“观沧海、赏名花、探奇洞、寻古城”的绝佳胜地,有时间不妨去感受一番,于是我便大胆向他们推荐了我自己以前也没去过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明天莱茵公园大跳,去跳吗?”‘去呀,我得好好跳一回呢!”乍一听这样的对话,你一定以为是跳舞吧?在公园里跳,且是“大跳”,除了跳舞还能跳什么?你这样想可就错了广‘大跳’堤“大跳蚤市场”的简称或呢称,而去“跳”,则是去逛跳蚤市场的简便又通俗的说法。跳蚤市场,即旧货市场。现在即便是在国内,也不是什么陌生的东西了,但在离开十几年后重返德国,这里的跳蚤市场还是让我大开眼界。周围同事的思想如今也解放多了,也乐于去“跳币”“跳一跳”了。想当初大家是不屑于到洋人的“破烂摊子”去的,那“有损中国人的形象”。跳蚤…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文学与病”是一个较为边缘化却不容忽视的重要话题之一。自古以来,虽然以“病”作为诗的主题在诗歌发展史中并没有浓墨重彩呈现,但是在漫长诗歌长河中也从未间断过。《诗经》最早出现了关于“疾病”的相关诗句,如《周南·卷耳》中“陟彼崔嵬,我马虺馗”;“陟彼高冈,我马玄黄”;“陟彼诅矣,我马瘩矣”。  相似文献   

14.
衣食住行是民生的基本需求,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抑或其他国家,也无论常住居民还是暂住人口,抑或是旅行者。“食色,性也”,谁也离不开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这四个项目。然而,不同国度自然有其不同内容和特色,美国的衣食住行与中国就有很大区别。衣食住行的排序是“衣”列首位,我则以为,在人类需求层次当中,无论如何,“食”都应当是第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去年夏季,我到英国作了一次文学性的旅行,看到英国人满怀豪情地妥善保留着他们的文学大师们以及与其作品有关的遗迹。在英国,这些遗迹大多是由国家信托公司保管的。这次游访使我对英国作品所具有的特色及其蕴  相似文献   

16.
台湾一瞥     
王元化 《寻根》2001,(3):36-45
这一组日记是纪1998年的台湾之行。我是应台湾“联合报系化基金会”之邀访台的。行程不满十天。我去那里作了演讲,也进行了参观访问,最后还抽出一天多时间到花莲游览。这是我第一次到台湾对于那里的匆匆一瞥。  相似文献   

17.
访希札记     
从1986年开始,我每年都去希腊,有时一年去两次,每次都是为了进行戏剧交流,不是带戏去演出,就是去参加戏剧国际会议,至今已14次之多。十年来,我先后导演了《俄秋浦斯王》、《安提戈涅》、《美狄亚》和《特洛亚妇女》四部古希腊悲剧,五次带这些剧目赶希腊和欧洲一些国家访问演出和参加学术研讨会。戏剧艺术的源头在古希腊。古希腊不仅在戏剧,在文学、哲学、医学、建筑、雕塑……许多方面都对人类的发展有着不可混灭的贡献。在希腊每年都举行各种艺术节、戏剧节。比较著名的有“埃庇道夫洛斯戏剧节”、“德尔菲国际古希腊戏剧节”、“…  相似文献   

18.
今年初秋,第二届“建筑与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杭州的西子宾馆举行。该研讨会由《建筑创作》杂志社、浙江省作家协会、中天集团等共同主办,这是与1993年首届“建筑与文学”学术研讨会相隔9年的又一次盛会。在此,我不仅感受到建筑师与文学家的激情碰撞,还聆听到建筑之于文学、文学之于建筑的系列深层思考。建筑师语:普及建筑文化离不开文学家我国著名建筑出版家杨永生教授系“建筑与文学”活动发起人之一,他说,建筑离不开文学,文学也离不开建筑。不是优美的文学作品彰显了伟大的历史建筑,便是壮美的历史建筑激发作家创作出传世的文学…  相似文献   

19.
感谢信     
秋影 《世界文化》2004,(4):13-14
在圣诞节过后的那几天里,尽管我一再催促孩子们写信向送给他们圣诞礼物的人表达谢意,但是他们却充耳不闻,就像没听见似的。终于,我实在是忍无可忍,并且,对那反反反复复的唠叨,我也感到非常厌倦、沮丧和无奈,我只得警告他们,如果不把该写的感谢信写好寄走的话,任何人都不准玩新玩具或者穿新衣服,可是,尽管如此,他们仍旧一再推拖,牢骚满腹。看着他们毫不在乎的样子,我突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我对他们说:“走,都上车去!”“我们要到哪儿去?”莎拉一脸疑惑地问道。“去买圣诞礼物。”“但是,圣诞节已经过去了啊!”她争辩道。“别吵了!”我以一…  相似文献   

20.
正多数文人都喜欢旅行,像许多人通常所信的,旅行有利于健康,甚至能够治病。古罗马演说家马尔库斯·西塞罗20岁那年生了"痨病","细瘦得像一根竹竿"。于是,他听从医生的建议,去希腊和埃及作了一次长时间的海上漫游;回来后,果真病就好了,说明更换环境的确有利于病体的康复。另外,对作家、艺术家来说,旅行还有助于他们扩大视野,获得新的创作灵感。当年,堪称巴黎文学界领袖之一的法国作家和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