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于2002年6月1日公开了张学良的口述历史。其中包括了张学良与蒋介石、宋美龄、孔祥熙等人的来往信件、1937年至1990年的日记,还有访客记录以及他撰写的章等,从中我们可以真切了解到张学良的幽禁生活。1990年对张学良访谈录音的整理稿。当年89岁的张学良向历史学家郭冠英和旅美学唐德刚亲口追述了西安事变的心境和缘由。这是张学良第一次就西安事变接受访问。张学良先生谈起了他最讳谈的“西安事变”话题,成为这场口述史访谈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兰璞 《西安档案》2006,(6):10-12
兵谏亭为西安事变有数的几个纪念性建筑之一,址在临潼骊山当年蒋先生“被捉”或“避走”处。其肇建的时间,一说在事变后,一说在抗战胜利后,一说事变后建立抗战后重修,久焉难以详考;而且初始名称,有说“蒙难亭”者,有说“正气亭”者,有说“复兴亭”者,也有说初名“正气亭”而后改“蒙难亭”,或初名“蒙难亭”而后改“复兴亭”者,亦久焉难以详考。但其解放后数十年间皆称“捉蒋亭”,斯为不争之事实,自1986年事变50周年纪念其易名“兵谏亭”,更是人所共知.毋庸赘言。  相似文献   

3.
长江的风格     
无私无畏长江同志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回忆往事,他那爽朗的笑声常在耳边萦绕。他经常同我一起跨上战马,在抗战前线采访,常听到他亲切地喊我:“赶快加鞭走路,天快黑了!”雨天,曾在山头上露宿,有时,连饭都吃不上。但不论在任何艰危的目子里,他总是乐观、健谈,把一切困难,险阻都踩在脚下,我经常从他的实际行动中汲取力量和鼓舞。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之后,我在上海“记者座谈”的集会上认识范长江同志,当时他在上海《大公报》而我在《新闻报》。他当时谈采访西安事变的经过,对我们既是新鲜见闻,又是极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中外名记者谈到采写经验时,差不多部有“身体健康”这一条。范长江在《我怎样做新闻记者》一文中谈了五条经验,其中最后一条是“健康”。他认为,新闻记者的生活流动性大,衣食住行都不可能照常人安排。他说:“西安事变前后,我两三个晚上不睡眠是很普通的事情,为了赶时间,有时连续四五十  相似文献   

5.
最近王福时先生写的一篇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的论文,其中一处引述当年张学良的私人飞机驾驶员伦纳德的回忆,他曾驾驶波音飞机送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南京,从西安经洛阳到南京的飞行途中,他两次试图劝说张学良不去南京,但少帅不为所动,由此失去了一次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读了令人感动。回忆摘自伦纳德的书《我为中国飞行》(I Flew For China)第五章“软禁蒋介石”中的一段,该书1943年由纽约一家出版社出版。王老手头没有这本书的全文,现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呢?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通过老朋友联系美国加州长青书局的程小姐帮忙,可否从某家图书馆借…  相似文献   

6.
1937年1月,西安事变的发生已是数十日前的“旧闻”了,可它的真相依旧被种种混乱的传言所掩盖,引发着各方面的揣测,舆论也开始有了滑离事变真实意图的趋向。从这个意义上讲,西安事变并未完成它的使命。正在绥远的范长江感受到事变的巨大震荡,杂乱的宣传状况促使他奔向西安,一探究竟。此后范长江的报道使西安事变的真相昭然若揭:他在新闻事业上也取得巨大成功,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苦寻已久的思想归宿。一、首次向外披露了西安事变和中共的真实情况范长江曾在西北进行过历时十个月的考查旅行.行中游记陆续在《大公报x上发表,反响很…  相似文献   

7.
从新公开的蒋介石日记谈张学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安事变70周年之前,我有幸从业师覃兆刿教授处见到西安事变后蒋介石的一则日记手稿影印件。原件现藏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2005年才首次向世人公开。  相似文献   

8.
1936年12月发生的西安事变,是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转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关键。美国女记者海伦·斯诺在事变前两个多月即通过采访张学良向外界最早报道西安事变的成因,从而为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海伦·福斯特·斯诺(Helen Foster Snow),笔名尼姆·威尔斯(Nym Wales),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第一任妻子。1936年夏,斯诺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访问,促成了海伦的第一次陕西之行。这年9月初的一天,留在北平的海伦收到红军信使转来的斯诺的密信,斯诺让她速到陕北共同考察这块红色“新大陆”。海…  相似文献   

9.
康正 《新闻世界》2007,(2):40-41
七十多年来,中共中央曾多次对西安事变及杨虎城给予高度评价,以至于当时的南京国民党政府怀疑他在陕西搞“赤化”。那么,杨虎城到底有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究竟做了些什么?他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段绝密历史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0.
在甘肃省档案馆馆藏浩如烟海的民国档案资料中,珍藏着一本当年出版的期刊《甘院学生》。饱阅尘封岁月,纸张已经泛黄。静心翻阅之下,就立刻将我们带入它所反映的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   1936年 12月 12日西安事变后,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甘肃的抗日斗争局面,中共中央委派张文彬、彭加伦于 1937年 5月莅临兰州,和吴鸿宾一起负责筹建中共驻甘办事机构。伴随“七·七”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7月 29日,谢觉哉作为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代表飞…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相关史料重新梳理了西安事变前夕,著名报人张季鸾赴西安休养、与蒋介石谈话以及与松本重治约谈等史实,发现他是始终主张维护国家统一、赞成团结一致抵御外辱的.从这样一种时局观察、国家观念和政治立场出发,他在西安事变后开始酝酿并逐步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中心等主张.  相似文献   

12.
西安事变发生后,当时身为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正在南京,参加了国民党政府处理事变的工作。在有关他的档案(包括日记在内)中,对此有所记述。尽管所记不够系统完整,加之他并非蒋介石嫡系核心人物,因而他了解的情况不够全面深入,但仍可从他的亲笔记述中,了解一些国民政府上层人士对处理西安事变的态度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西安事变发生的全过程,我(杨虎城之子)都不在西安,没有亲历。不过事后听到许多亲身参加过事变的人士,讲述了事变前后的几件事情。一是:1936年6月初"两广事件"发生,张、杨准备响应,据说把通电都拟好了,战斗序列也已编出。当  相似文献   

14.
吴禹星 《档案》2013,(1):20-23
夏述虞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北著名的技术人才、实业家和教育家。他在西安事变时任西安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作为杨虎城的幕僚,负责管理西安市区内汽车、火车和飞机等工作。不久前,我馆征集到夏述虞回忆西安事变的手稿两篇,手稿中的内容可与邵力子、张有谷等回忆录相互印证,为研究西安事变提供新的资料。同时,  相似文献   

15.
飞花拾零     
第一个报道西安事变的记者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第一个报道的是赵敏恒。当时他一身兼任包括英国路透社、美国美联社在内的世界著名七家新闻机构的特约记者。1936年12月12日上午9时半,国民党当局打电话问赵敏恒,西安有无电报?路透社驻西安有无记者?有无电台联系?赵敏恒一一作答。放下电话,记者的敏感使他深感其中蹊跷,立即拿起电话向交通局询问,得知陇海路列车只通华阴。于是赵敏恒断定西安出事。遂于当天向伦敦发出“西安兵变”的电报。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68周年纪念日。沈阳“张氏帅府博物馆”里,李可染大师抗日宣传画底片捐赠仪式在这里举行。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闻周刊》2006,(47):12-12
12月12日,西安事变70周年。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办公厅在这一天举办了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座谈会并发表讲话,他充分肯定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价值,以及张学良、杨虎城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8.
如今健在的中国第一代记者,也许就剩下陶菊隐了。陶老今年91高龄,76年前,也就是他15岁那年就当上了记者。他虽然离开报界多年,但还在写作,从未放下手中的笔。去年初秋的一天,我们叩开陶家的门,只见他伏在临窗的案头上,正在稿纸上不停地写着。见我们来访,老人站起身来,缓步迎上,操着湖南乡音说’。“请坐、请坐。”顿时,那间宁静的卧室兼工作室里的气氛活跃起来。“陶老,你这么大年纪还在写作呀”,我们亲切地问。“想写的东西太多了”,他指着桌上一大堆稿纸说:“这篇文章是写西安事变的,平时我想到就写点札记。我还要写下去。”  相似文献   

19.
李娟 《兰台世界》2005,(9):132-133
70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曾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日寇处心积虑地制造事端,发动九一八事变的那段历史。1931年9月18日(农历八月初七)夜10点20分,日本关东军偷偷地自爆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一小段南满铁路之后,诬陷中国东北军士兵蓄意破坏,并以此为借口,进攻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956年,曾亲自参与策划“事变”的关东军少佐、奉天特务机关长辅导官花谷正,在他的《回忆录》中。他说:“18日夜,一弯明月落进高粱供认了“事变”的真相。他说:“18日夜,一弯明月落进高粱地里…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六十周年。六十年前发生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沈阳是这一事变的发生地。作为沈阳市图书馆应该重视收集整理,开发“九·一八”文献,让我们子孙后代毋忘国耻、振兴中华,在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腾飞中,激发人们奋发图强,发挥教育功能的作用。一、我馆馆藏“九·一八”文献状况在“九·一八”文献资源调查中,根据读者利用情况,我馆“九·一八”文献收藏已有较好的基础。根据有以下几方面: 1.从收藏数量看:我馆现有中文和日文书籍60种,其中日文占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