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9年在当时的都城洛阳建立了一座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大学。其后,历经营魏、西晋,洛阳太学至北朝末年才衰落,历时六七百年,堪称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东汉时,太学里曾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挑肥拣瘦"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当时  相似文献   

2.
挑肥拣瘦     
《家教世界》2011,(4):50-50
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9年在都城洛阳建立了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大学。在这里,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挑肥拣瘦”就是其中一个。  相似文献   

3.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都于洛阳,在原秦“吕不韦城”的基础上,修建扩展,其规模和繁华程度可与西汉时的长安城相媲美。据考古工作者实地勘测,东汉时的洛阳城,东城垣全长为3862.7米,西城垣全长3881米,北城垣全长2600米,与史书记载相近。当时全城四面,共有十二座城门。城内居住的基本是王室贵族和官僚,而一般居民、手工业者、商人主要住在城外。在洛阳的城北、城东和城南有三处繁华的市场,成为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洛阳城还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9年在洛阳城东南“开阳门”外创设“太学”(亦称“国学”)。顺帝时,太学已有240房,1850室。质帝时,太学的学生多达3万人。东汉时太学不仅发展很快,而且还对当时上层统治阶级的政治斗争有很大影响,东汉历史上著名的两次“党锢之祸”,就都是发生在洛阳的太学里。  相似文献   

4.
我国封建王朝的国子监所隶属的“国子学”,就是一种大學。《礼記》載“国有学”,可知这种性质的學校在周朝就已經有了。汉武帝时,在京师长安設立太学、立五經博士,置北子員。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立大学。东汉光武帝,于建武五年(公元二十九年)再度兴办太学,其規模之大,人才之多,是空前的。《班固·东都賦》記述:“四海之內,学校如林,庠序盈门”。再以太学宫  相似文献   

5.
东汉(25年-220年) 25年 ·刘秀即帝位,建元建武,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50—100年 ·《九章算术》成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6.
王充受业太学和师事班彪是两件事,并非一件事。王充早年十五岁左右曾到洛阳太学受业。从汉代太学制度和史籍记载来看,班彪未曾在太学授业,王充当为班彪私授弟子。《自纪》以自己为人和为文为叙说中心,故未言及太学受业和师事班彪等事。  相似文献   

7.
东汉初,对于都城位置的选择,各种势力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根据当时的社会形势,洛阳自身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统治集团的地域背景,以及刘秀的统治政策取向,东汉定都洛阳。  相似文献   

8.
汉代太学入学方式演变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中央官学设立之初,学生分两种方式入学一种由太常直接选择,称博士弟子员;另一种由郡太守选送,叫“得受业如弟子”者。太学入学方式的重大变革开始于王莽主政时期。改革的结果一是使太学生入学人数急剧扩张,二是使官僚贵族子弟可免试进入太学。东汉继承了这一做法,导致博士弟子正员主要由官僚贵族子弟所垄断,而免试入学的放开又使名士推荐入学和“游学”成为太学生入学的主流。这一变化对东汉中央官学发生重大影响。一是太学滑出皇权控制的轨道,终于引发东汉末年的学潮和“党锢之祸”,二是“游学”风气造成太学生鱼龙混杂,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近代建立新式的高等学堂以前,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就曾创立过不同类型的高等学府(相当于今天的高等学校).其中著名的、影响较大的有太学、国子学、国子监和书院等.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公元前124年开始在中央创立太学,以五经博士为教官,为博士置弟子(太学生)50人.据汉史记载,太学的学生后来不断增加,东汉时最多达到30,000人.这个数字或有夸大之处,但是汉代太学曾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并成为我国古代高等学府的主体,这乃是事实.到了唐代,唐朝的京都长安设立太学和国子学规模也很大,最多时有八千多学生.除了内地及来自边疆地区的青年外,还有朝鲜和日本的留学生,他们学习了当时先进的汉族封建文化,并把它带回本国,促进本国文化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洛阳这个历史名城,自东汉以来屡遭毁坏,残破不堪,而在北魏迁都以后,又成为当时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杨衒之的《洛阳伽兰记》一书正好记载了北魏自迁都到灭亡洛阳四十年历史,它虽是以记洛阳佛教的兴盛为主,但也反映了洛阳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保存了许多《魏书》等历史中所没有的材料.该书作者杨衒之在序文中说:“武定五年(547年)  相似文献   

11.
东汉太学生运动所具有的特点,与东汉太学教育有着深刻地联系。教育规模地扩大、生员出身的多样化,使学生运动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影响广泛。“学仕结合”的教育原则决定了太学生高度的政治热情。太学的学风,形成了学生运动独特的斗争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对太学的博士非常重视和爱惜,每逢腊月三十,就特别下诏赏赐每位博士一只羊,让他们高高兴兴地过节,以示鼓励。这一年的腊月三十,光武帝派大臣到太学里去慰问,大臣宣读诏书说:博士们讲学兢兢业业,焚膏继晷,十分辛苦,现在每位博士赐羊一只,带回家里,与家人团聚,欢度节日。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个有关老厂闯出新天地的故事。 1937年5月,洛阳机厂西迁,在宝鸡机务段设立分厂“陇海铁路管理局宝鸡机厂”,成为当时在建的陇海铁路火车头修理几然而随着日寇铁蹄的侵入,陇海铁路的修建搁浅。  相似文献   

14.
比喻是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精彩的比喻,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常常是变生疏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化平庸为神奇,化难以捕捉为比较确定。曾有这样一个历史故事:东汉时京都洛阳发生日食,当权的皇太后要大臣黄琼禀报日食的情况。黄琼写道:“京城洛阳一带,日食很厉害……”皇太后看了非常生气,责备黄琼对日食的情况写得不明确,要他重写。黄琼听说太后生了气,心中非常焦急。年幼的孙子黄琬  相似文献   

15.
东汉定都洛阳的原因,是中国古代史学界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旧说大致有七种观点,但似乎都有不足之处。通过考察两汉之际的历史情形,综合政治形势、自然地理状况、时代精神等方面进行分析,东汉定都洛阳是必然之举。其原因有三:一是气候转冷,北方少数民族南侵势力加强;二是东汉之时代精神与西汉相较,自进取转为退婴,故无意与北方少数民族作坚决之抗衡;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时代精神起到了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班固与《汉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汉书》亦称《前汉书》,东汉班固(公元32——92年)撰。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人,出身于世代显贵的家庭,而且家学渊源。父班彪,字叔皮,光武帝时,官至望都长,是个著名的儒学大师。杰出的思想家王充,就是他的学生。他才高学博,专心史籍,著有《史记后传》百余篇,为班固写作《汉书》奠定下良好的基础。固九岁能作诗赋,十六岁入洛阳太学读书。他不死守章句,只求通晓大义。及长,博览群书,诸子百家之言,无所不读。他熟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他有这样一个学习写作的故事:当时有一个叫钱维慎的人,十分富有,在洛阳修了一座大宅。建成后举行了盛大的宴会,把各界名流都请到了,欧阳修、谢希深、尹师鲁三位文坛大师也应邀出席。钱维慎请他们三位各写一篇文章来纪念这一盛事。  相似文献   

18.
王充是我国东汉初年思想家.其少年时代,父亲就去世了.王充竭尽全力奉养母亲,后来到了京城,进太学学习,拜当时著名的学者班彪做老师.他喜欢广泛地阅读,善于抓关键问题,因而进步很快. 王充读书非常专心,但他买不起很多书,为了满足求知欲,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书铺当做他的“图书馆”,每天吃过早饭后,他就带上干粮,到书铺里去阅读出售的书籍.就这样,他终于读遍了诸子百家的重要着作,掌握了书中的基本精神.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充满着批判精神、闪耀着唯物主义光辉的《论衡》.  相似文献   

19.
《洛阳伽蓝记》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部优秀的历史地理著作。它以洛阳佛奇为题,记述了当时许多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风俗地理,传闻故事等,补充了《魏书》、《北史》等正史记载的不足。它叙事筒练,文词隽秀,兼具文学价傅及历史价值,历来被认为是同郦道元《水经注》相媲美的名著。然而有趣的是,此书作者的尊姓,从唐朝以来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他有这样一个学习写作的故事: 当时有一个叫钱维慎的人,十分富有,在洛阳修了一座大宅.建成后举行了盛大的宴会,把各界名流都请到了,欧阳修、谢希深、尹师鲁三位文坛大师也应邀出席.钱维慎请他们三位各写一篇文章来纪念这一盛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