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高素质和个性的人才。没有高的人文素质,只懂得科学知识的人不能算是高素质的人。本文深刻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文教育现状,并对现状的成因进行了具体分析。从而为提高我国高校的人文教育水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素质教育关键是要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是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提高人文素质的呼声不仅来自教育界,也来自学生、社会,人文素质是个人、社会提高创造力的基础。大学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图书馆的育人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育人是大学的核心理念和根本任务,也是大学图书馆的基本目标和价值指向.大学图书馆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它以独特的载体优势和人文影响,彰显其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的功能;提高大学图书馆的育人功能,必须优化馆内环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加强人文关怀、促进尊重意识的形成,完善准入制度、提高师生的整体素质,开展有益活动、增强育人功能的效果;探索大学图书馆育人功能的实现,对促进大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美国大学图书馆参与数字人文课程教育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卫红 《图书情报工作》2018,62(22):139-145
[目的/意义] 随着数字人文在全球的兴起,大学图书馆也能为其发展发挥作用,旨为我国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过程] 基于美国大学图书馆参与数字人文课程教育的成功案例,从参与教育的网站、场所、馆员、方式、项目发布、维护和资源推介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结果/结论] 美国大学图书馆提供专门的教育空间,并拥有实力雄厚的数字人文馆员,主要是通过多维的合作模式参与教育,并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站进行数字人文教育及教育项目的发布与维护。  相似文献   

5.
袁一帆 《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3):108-117
[目的/意义] 通过对国外高校数字人文教育现状的调研,为我国高校数字人文教育管理发展提供更为全面和客观的发展建议。[方法/过程] 采取文献调研法、网络调研法和内容分析法,以32所国外高校数字人文课程为样本,从其所属部门、课程设置、教育对象、课程内容、教育形式、培养目标等情况分析国外高校数字人文教育现状,并归纳出其特色。[结果/结论] 借鉴国外高校数字人文教育的经验,我国高校数字人文教育应该立足本土、树立技术思维和人文理念的教学观念,数字人文教育跨界融合,优化数字人文课程体系,强化以课程教学和项目实践为主的多种灵活教学形式互补,重视数字人文个性化能力、项目实践等素养的培养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期促进我国高校数字人文教育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何李新 《东南传播》2012,(2):122-124
对于当代新闻专业建设中人文向度的强调,不仅仅是重新平衡新闻与人文的关系比例。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人文教育的深入开拓,才能培养底蕴醇厚的高素质传媒人才。在宏观层面上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重新思考新闻专业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协调处理好新闻专业的"专"和人文教育的"广"之间的辨证关系。进而调整教育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平衡。在微观层面上,探索将新闻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培养模式。这意味着需要把人文理念贯穿到教学实践中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师生互动、评价系统等各个环节,全方位地为新闻教育注入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在高职实施素质教育中,图书馆是人文教育的基地,是培养人文精神的课堂。本文从思想教育、自主学习、创新精神、信息素质、人文环境等方面阐述了图书馆在高职教育中的人文作用。  相似文献   

8.
1 为什么说学档案的做不了档案工作 大学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求培养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而大学的专业教育有两个功能:一是通识教育;二是专业素养教育.通识教育一般指大学所开设的公共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法律以及一些基本的人文课程.这部分课程是"人"的教育,其基本职能是培养如何做人.另一部分是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教育包括专业技能教育和专业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数字人文教育与数据素养教育的关系。通过网络调研和案例分析方法,从数据素养能力层次和数据素养教育活动过程二维框架分析了北京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弗吉尼亚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六所高校面向数字人文的数据素养教育实践活动。对我国面向数字人文的数据素养教育提出如下建议:重视数据素养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培养的同时拓展数据素养高级能力,开展学科化数据素养教育,加强数据素养课程体系建设,发挥图书馆在数据素养教育中的优势并积极开展合作。  相似文献   

10.
郭素荣 《大观周刊》2013,(11):158-158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是现在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院校都是重视科学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存在先天缺陷,非智力因素和职业素养问题限制了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中文教育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文章提出加强对当代医学大学生的人文社科素质培养,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服务功能,是发展图书馆事业、培养跨世纪人才战略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2.
王秋  刘占辉  邱建玲 《图书情报工作》2012,(Z1):298-299,243
人文关怀理念下,为尽可能为读者创造更多的舒适和方便,图书馆的许多规章制度和服务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变革后的图书馆又出现很多新的"不方便"和"不和谐"。因此,作为同时兼有教育职能的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其人文关怀也需要一个底线。即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必要的制度和规则,担负起对广大读者进行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徐瑛 《东南传播》2014,(5):59-61
着力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底蕴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当下高校新闻学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新闻学专业人文教育的改革实践,从人文教育理念的更新、新闻人文类特色课程的开设、人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人文教育实践模式的改革等四个方面,为当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人文教育的深入拓展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日本高校数字人文教育已形成较为成熟、特色鲜明的教育体系,回顾其发展历程并分析现状可为我国数字人文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基于文献研究和网络调研等方法,梳理归纳日本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及研究现状,并以开设了数字人文教育的6所日本高校为研究样本,从专业教育、特别计划、通识教育、职业培训、师资队伍、考核标准六个方面对日本高校数字人文...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数字人文作为独立学科受到普遍认可,数字人文教育随即在国内外高校相继展开。数字人文是一种体现"破坏性创新"的知识生产实践,它要求有一种与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作为支撑。文章在对数字人文核心理念和基本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SCP2数字人文教育综合体系,并对其应用实践和应用价值进行描述和分析。SCP2体系是一种"开源"教育模式,作为一个体现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框架体系,能为各高校建设以数字人文为基础的新文科教育体系提供方法和路径指引,助力新时代数字人文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夏永亮 《大观周刊》2011,(26):12-12
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理念,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已受到普遍关注,并历经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当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偏低,切实加强其人文素质教育,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已经迫在眉睫。而大学语文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形成有积极的意义。其教学理应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从以工具性为目的的僵化模式转向以弘扬人文精神,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的人文课堂。  相似文献   

17.
汤文辉 《出版科学》2008,16(3):53-56
随着现代性的"除魅"进程,现代大学一反传统高等教育对价值教育的重视,转而以技术教育为中心内容。在现代大学价值教育结构性缺失的状况下,面向大学生的人文图书的出版是学生获得价值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以《十九札》《大学人文读本》等书为代表的人文图书,在这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人文关怀的话题不但在实践领域需要引起重视,而且在图书馆学教育与研究环节也需要强调。文章指出目前我国图书馆学领域存在对人文操作的忽视现象,而人文操作作为实现人文关怀的必然途径,在世界各国已被充分强调。论文具体讨论了人文操作的实施问题,并提出了在培养人文操作环境过程中各类组织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关于图书馆人文关怀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图书馆人文关怀的内涵及意义.通过回顾人文关怀精神在图书馆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不足性.认为人文关怀重在落实,应从精神认同、制度建设、加强教育、行为约束、环境建设等几个方面落实到图书馆的具体行为中.  相似文献   

20.
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必要性的探讨,阐明了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是人文教育的丰厚资源,论述了图书馆在大学生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