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登波 《教书育人》2005,(12):63-64
清代前期的蒙学教材,主要还是用《三字经》、《百家姓》、《干字经》、《女儿经》等。学童稍为识字以后,就读《四书》。用儒家思想来教育年轻一代,是封建社会一贯的教学主张。此外,清代的学人,根据当时的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还编选了一些蒙学的教本。兹择其要者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2.
清代前期的蒙学教材,主要还是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经》《、女儿经》等。学童稍为识字以后,就读《四书》。用儒家思想来教育年轻一代,是封建社会一贯的教学主张。此外,清代的学人,根据当时的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还编选了一些蒙学的教本。兹择其要者分述于下。《古文观止》清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选。上起先秦,从《左传》《、国语》开始,直至明代,共十二卷,选文二百二十二篇。绝大部分选的散文,也收了极少数骈文。每篇有简要评注。按时代先后编排。吴兴柞在《序言》中说“;阅其选筒而赅,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辩无不精当。”又…  相似文献   

3.
古代小学教育称之为蒙学。清代小学教育趋于规范,既注重教材的选用,也注重教育理念。清代蒙学教材有《三字经》《幼学琼林》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有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而清代蒙学教育注重知行合一和顺道性情。  相似文献   

4.
[经典简介]《增广贤文》,又称《昔时贤文》《增广便读昔时贤文》,是一部极有影响的蒙学读本。关于《增广贤文》的作者和成书年代,我们至今尚无法确定。目前,人们大多认为成书于清代中叶,因为清代同治年间周希陶曾对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积淀,蒙学教育、蒙学教材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以《史籀篇》、《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为代表的周秦教材,以《急就篇》为代表的汉代教材,相传相袭,发展至唐代,蒙学教材不断完善,基本趋于成熟。到了宋代,蒙学教育流行于民间,几乎成为人们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随之出现了一大批语文教科书的雏形——《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童训》、《十七史蒙求》、《训蒙诗》、《名物求蒙》等重要蒙学教材。到了明清,教材内容更趋完善,分科教材的出现,教授方法的规定,是这时蒙学教育、蒙学教材成熟的重要标志。探讨我国蒙学教材及其历史发展的轨迹,总结其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对我们今天普及中小学义务救育,编纂中小学教材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宋巧燕 《考试研究》2014,(2):88-94,37
清代蒙学教材的编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蒙学教材的编撰在蒙童接受规律和教学效果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连接点,在文学教育与科举之间表现出密切的关联,表现为:蒙学教材的形式美和格律美,契合清代科举文体的要求,在美好的音律和规整的文字形式教育中与清代的科举教育恰当地接轨;将有益科举的以往蒙学读物改编成韵语形式;有益科举的蒙学诗文韵对读物更易受到追捧;蒙学教材偶句韵语中体现出明显的科举思想。  相似文献   

7.
《口技》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描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节选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的《绝唱》,再现了一个民间艺人高超的说书艺术。这两篇主题思想相同,又同时问世清代的小说,笔者在分析时发现它们在写作艺术上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8.
蒙学教材即是幼童在启蒙教育阶段阅读的各种读本。我国历史上,人们一直很重视蒙学教育,所以古代有各种各样的蒙学教材,除《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几本流传甚广的蒙学教材外,各类蒙学书目近两千种。学习和研究经典蒙学教材的编写对我们今天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的编选以现代性为线索,符合20世纪中国文学追求现代性的历史任务。同时,追求现代性意味着文学必须对时代作出回应。尽管这样会使文学及其研究难逃实用目的,但以现代性的核心——理性精神来回应时代不同于以往政治实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以回应时代为灵魂,以现代性为线索,在论文集的编选上达到了形神兼备,成为论文集编选的学术规范典范。  相似文献   

10.
《清诗别裁集》是乾嘉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沈德潜所编选的一部清代前中期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44位僧人的109首诗歌。由于以下原因,《清诗别裁集》中僧诗的佛学色彩比较淡薄:明清易代之际,部分汉文人逃入禅门,佛学修养不深;沈德潜以儒家"诗教"为旨归的编选目的;《清诗别裁集》"温柔敦厚"的选录标准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国学的兴起,仿照古代各种蒙学教育机构和蒙学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教材上、教学模式上当代学前教育与古代蒙学教育相比有其不同处;在教育理念上却也有其相通之处。如何借鉴古代蒙学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如何使古代蒙学教材为我们当代学前教育所用,同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许多教育者共同研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清代科举考试中对试帖诗的要求极尽严格,这主要表现在结构和用韵上。科举制度中试帖诗对作诗结构上的要求同八股文一样讲究"起承转合",在用韵方面只限平水韵,一韵到底,中途不得换韵。蘅塘退士只是把《唐诗三百首》作为私塾课本来选编的,并没有把它完全作为一本清代科举制度下的应试教材,这也正是《唐诗三百首》比清代很多试帖诗的选本更加难能可贵之处。《唐诗三百首》所编选的诗歌结构上大都符合当时科举考试在结构和用韵上对诗歌的要求,基本实现了其作为一本指导蒙童参加科举考试的读物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元好问编选《中州集》的宗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元之际的著名作家元好问不仅写作了脍炙人口的《论诗绝句三十首》,而且编选了一部博大精深的金诗总集——《中州集》。如果说,《论诗绝句三十首》反映了元好问对历代文学遗产的清理和认识的话,那么,《中州集》就反映了他对金代诗学的全面总结。金朝是我国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起来的王朝,金代文学是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在清代郭元钎《全金诗》尚未问世之前,元好问编选的《中州集》一直是集金诗最全的总集,作为当代人编当代诗,具有极高的文学史料价值。为了总结金代文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元好问编选《中州集》的宗旨进行一番认真的探究,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中州集》全名《中州鼓吹翰苑英华》,又称《翰苑英华中州集》。据元好问《中州  相似文献   

14.
清代蒙学教育的目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不仅强调知识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越来越在蒙学教育中占有主要地位。综合来说,清代的蒙学教育目的具有双重性的特点:一是平民教育的普及。这种大众教育的普及造就了大批今后能够独立地进行生产谋生的人,所以其地位就越来越显得重要。二是科举教育的重视。由于在清代社会对读书做官极度重视,因此蒙学教育围绕科举来取舍教育内容的科举教育依然很有市场。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概况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 ,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周秦至汉唐。这一时期的蒙学教材多为综合性读物 ,以识字为主 ,同时进行品德教育 ,并包含各方面知识。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字书《史籀篇》 ,是周宣王时用来教学童识字的。秦代的蒙学教材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 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 ,这三种教材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的 ,是对《史籀篇》的发展。汉代 ,闾里书师将上述三种教材编为一集 ,取名《仓颉篇》 ;司马相如作《凡将篇》 ;史游作《急就篇》 ;李长作《元尚篇》 ;杨雄续写《仓颉》 ,取名《…  相似文献   

16.
古代蒙学教材的兴替过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蒙学教材并不受古代政府管理,在自发的状态下产生了数量较多的教材,但真正广泛流行的经典教材并不多,周代以来主要有《史籀》《仓颉》《急就篇》《千字文》《蒙求》《百家姓》《三字经》《笠翁对韵》《声律启蒙》《龙文鞭影》《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它们构成了蒙学教材发展的主线.二是经典蒙学教材的生命力较长,往往被使用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堪称教育史上的奇迹,但它们也会被后起教材取代.  相似文献   

17.
《弟子规》是清代康熙年间的蒙学读本,一经成书便被广为推行,历经数百年,后虽有沉寂,但在20世纪末,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归又越来越受到热捧。诚信是《弟子规》伦理系统中之有机部分,其内涵与特色,足以解释作为童蒙读物,何以能在现代社会广为流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杨淮所编选的《国朝中州诗抄》在问世之初并未获得中州知名文士的认可,苏源生等人认为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一百多年过去了,《诗抄》所蕴涵的文献价值逐渐凸显了出来。通过它,我们可以对清代中州的诗歌创作情况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玉台新咏》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诗歌总集,南朝陈徐陵编选,清代吴兆宜笺注,但笺注本仅有稿本,并未梓行。后来清代程琰就吴兆宜笺注本作了删补,镌刻问世,被当时称为善本。我校中文系穆克宏教授为此书作了点校。点校本1985年6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并列  相似文献   

20.
一、蒙学教材在识字教学中的经验 提起蒙学教材,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下简称“三、百、千”)影响最大。它们编写的方式是:将所有的句子编成三字句、四字句,对称、押韵,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用字重复率极低。据统计,“三、百、千”的用宇,总字数为2708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