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语言、文学教育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否定语言、文学的教学,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其必修课部分所列出的"阅读和鉴赏",就是针对文学作品展开的;而在评价部分,又把文学类文本提出来作为评价的重要方面阐述;同时,在列出的选修课五大类别中,文学作品占三个主要部分,意在加强文学教学。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2.
王慧华 《课外阅读》2011,(9):281-281
让“语文味”回归课堂,让语文教育回归本色.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语文教学应当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回归本色,莫让语文教学课变了味。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育丛须适应新课程标准中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创新”为灵魂.在语文教学实践及“大语文教育”环境中实施创新教育,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创新精神、引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感情、发掘创新潜能、提升创新品格、塑造创新人格,以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之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成为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7,(8):17-18
语文课堂不能失去"语文"色彩,必须立足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教给学生评点语言文字的方法,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熏陶,让人文精神和语言文字的学习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使之有"读味"、有"品味"、有"写味"和有"情味",从而真正实现语文课的"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感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应尽可能地面向社会,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6.
语文何为?这恐怕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常常思考并试图希望通过探索能够解答的问题。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汲取了一些教育名家的理论和经验,也探索了一些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其评价的首要标准就是它是否有“韵味”,但是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多走在“韵味”的边缘,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的“韵味”?其缺失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学中的“韵味”走在归家的路上?对这一系列问题,本文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教什么?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教语文。但是,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内容,许多已经大大超出了“语文”的范畴,科学的、政治的、思想道德的、文化生活的甚至天文地理等都在语文课堂演绎着,以致语文教学被泛化为人文教育,最可怕的是有些人还标榜此为“新课程”旗帜下的新探索并乐此不疲,没有“语文”或者不是“语文”的语文课频频占据着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相似文献   

9.
文化一词最初的意义,是耕种、练习、居住、留心和注意、敬神等。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或文明,是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文化有如空文化是语文的土壤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语文教育改革对文化性的强调正体现出语文教育的文化本质.本文在对语文教育文化本质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语文教育的传承不只是经典文化知识的传承,还有文化认识论的教育.语文教育的文化发展,应是一种建构性的发展.语文教育文化性的建构对当今语文教育有着鲜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课改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意识和架构,给语文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令我们耳目一新。但就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来看,仍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泛滥,造成语文课堂教学的肤浅化;重问轻读现象比较严重。事实上,“读”不仅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为此,我们呼唤语文教学“读”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赵燕 《山东教育科研》2014,(18):F0003-F0003
根据北京市教育考试院2013年10月21日公布的中、高考改革方案我们可获悉,自2016年起,语文科目总分在高考总分中上调30分,增加至180分:中考语文科目分值由120分增加至150分。北京市中高考语文调高30分,可以凸显该学科的核心地位,增强与其他课程间的联系,并体现了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语文味”可谓是一堂语文课的灵魂,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发源地,是教师的综合素养与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和谐统一。“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味”之意是语文课要注重突出学科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何伏品 《考试周刊》2010,(28):48-49
语文学科是最具文化差异和民族区域性的人文学科,只有超越工具性、政治性和功利色彩,回归传统、回归人性、回归自然、回归教育本源,语文教育才能使学生达到人性与灵性和谐发展的至高境界。这就是语文教育的人文回归。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因参加语文课改教师培训,我有幸观摩了省、市、县一些语文教学名家或新秀的公开课。收益多多,但对某些语文课改观摩课上的新趋向也困惑多多。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和为语文教师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外语教育体制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系统设置,母语及母语文化教育没有得到教育政策的保证和支撑,外语教育一味脱离实际地逃离母语语境而泛化目的语,强调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却轻视母语文化的教育和输出,导致母语文化"失语"严重,不但妨碍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更阻碍着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外语界应科学认识外语教育的地位,重新审度和调整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推行外语教育改革,加强母语文化的外语表达研究,促进外语教育中母语文化回归,提高我国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以及传播民族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一、典型误区1.价值认知误区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重视诗文教育的传统,孔子曾有“不学诗,无以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训示,后来甚至形成了延续一千多年“以诗文取士”的科举制度,“诗书继世长”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价值确认,语文教育的价值在农耕文明时期可谓达到了极致。中国在步人工业文明、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西方理性主义思潮泛滥,其最有力的表现是科学和技术。  相似文献   

19.
李建 《现代语文》2014,(11):115-116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语言文化在全球化的上升地位与中国语言文化在国内面临的尴尬现状、国民语言文化素养严重滑坡的现实,使我们不得不站在科学发展观的哲学高度,重新审视语文教育:语文教育不仅属于学校,而且属于全社会。为此,我们呼唤实施“社会化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