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久居齐国,是先秦学术的集大成者,也是稷下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通过广泛地批判百家学说,吸取其中精华,针对即将统一的形势建立一种适应其需要的学说体系。他以儒家政治思想为基础,受到稷下学者思想的影响,提出隆礼重法的思想,为统治者提供了礼法并举、儒法结合的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2.
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率先提出了礼法思想,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本模式。从秩序建构的角度来看,荀子的礼法思想包括三个方面,即“中央集权”的政体模式、“德主刑辅”的法制模式、“混合型”的礼法运行模式,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秩序建构理论体系。荀子的礼法秩序建构思想对于当前我国秩序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孔子继承了三代对"礼"的重视,并用"仁"对"礼"做了创造性的阐释,完善了理想社会应该是制度与人文相融合的天下理念.荀子对孔子的天下治理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他融合儒家的德礼之治而发展出德礼法兼治的天下治理理念.这一思想以及他与时俱进的思维创新对我们现在的社会治理策略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礼"是儒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孔子"礼"是在对周礼的扬弃过程中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荀子"礼"则是在继承孔子"礼"的同时,兼采诸家之长.孔礼与荀礼之间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存在着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5.
"礼"作为儒家的思想核心之一,儒家对其的解释,依据社会架构的转变,也经历了一个由孔、孟的"仁礼"向荀子的"礼法"转变的过程。荀子对礼的创造性诠释,将儒家的政治理想主义推向了政治实用主义,将儒家的"仁"道落到实处,提出了具体的制度、政策,推进了儒学的外王进程。  相似文献   

6.
"君子"不仅是儒家追寻的理想道德人格,荀子更是将其视为"治世之宝".荀子从人之性恶出发,论证了君子进行"化性起伪""治气养心""好学问道"等后天努力的必要性.君子修身而后治国,正确把握"法先王"与"法后王"的辩证统一关系,制定礼法,进而隆礼法重礼义,以礼法构建有序社会,为人臣子则尽臣道,充分发挥其作为"王霸之佐"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荀子礼学,对孟子礼学既有继承,又有革新,而革新是主要的。其革新主要表现在:第一,荀子认为,礼是先王和圣人制定的,是外在于人的。第二,礼与法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礼就是法,法就是礼。第三,礼义的内涵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8.
礼学是荀学的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荀子》一书全面论述了礼的起源、内容、意义和作用。荀子从理论高度阐述了礼的必要性,改造了礼的内容,又把法和礼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先秦礼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荀子礼学是两千年来执政者的实际指导理论,于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礼是荀子承继孔子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二子对如何推行礼有不同考虑。孔子在治教分离之际以“仁”说礼,将“仁”扩充为礼的精神内核,诉诸人的道德自觉,为恢复传统制度确立内在的道德根据。荀子说礼则强调礼法、君师,试图提供一种弥合治教、重归“治教合一”的方案而使大道遂行。二子说礼所以存在这种差异,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他们面临不同的政、教环境,因势而为说。  相似文献   

10.
荀子在吸收战国诸子百家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独具特色的礼学体系。他从人之欲望即人性之恶论述了礼的起源,详细论述了礼的内容,尤其突出了礼的社会价值、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1.
荀子心目中的礼,一方面通向法,另一方面联系着乐。礼仪程式的训练,可以培养人们自觉的尊卑意识。以乐为代表的艺术教育,则能够借助感性的濡染,激发人们的爱亲精神。乐本就是礼制的一个侧面,是塑造符合礼制要求的社会成员的手段,所谓“制礼作乐”。因此,鼓吹性恶,试图以外在制度助成内在德性的荀子十分强调乐的地位,相反,坚信性善,希望从人固有的德性引申出理想的社会秩序的孟子,就对乐很少兴趣  相似文献   

12.
王楷 《邯郸学院学报》2013,23(1):130-135
就政治思想的层面而言,儒家自孔子而始就确立了德治取向的基本性格。基于此,儒家论政特别强调两点:其一,礼乐教化在价值上优越于刑政;其二,政治精英必须首先也是道德精英。儒家的这一德治传统在荀子这里发展成为一种系统性的礼治思想。荀子对儒家德治传统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作为社会政治治理的基本原则,礼的权威不仅来自于习惯和传统,更在于礼是儒家道德价值的具象化(礼义),体现着儒家基本的理想和精神;其二,就礼与法的关系而言,强调在价值层面上优先性——礼本法末。同时,在此前提之下,对法之作为特定层面上的社会治理的手段的意义亦做了明确地肯定,而不再是单纯的否定和排斥。就思想史而言,儒家的德治传统正是通过荀子礼治思想而发展成为秦汉以下两千多年中国传统社会主导性政治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荀子在对社会与文化的反思中,形成了以礼为核心特质的文化观。他通过历史的分析和理论的阐释,从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揭示了礼文化的产生形成、礼文化的内容和礼文化的作用价值,指出了以礼为核心特质的文化,是决定人之所以为人而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它的作用旨在完善人的存在的社会属性,保证社会的和谐运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荀子在对社会与文化的反思中,形成了以礼为核心特质的文化观。他通过历史的分析和理论的阐释,从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揭示了礼文化的产生形成、礼文化的内容和礼文化的作用价值,指出了以礼为核心特质的文化,是决定人之所以为人而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它的作用旨在完善人的存在的社会属性,保证社会的和谐运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隆礼重法"是荀子政治法律思想的显著特色.荀子的礼法思想奠定了中华礼法文化的基本范式,后世的儒法合流、王霸杂用思想可以从中找到初步然而是较为清晰的影子.荀子的礼法并重思想昭示我们,全面把握人治与法治、教化与强制的辩证关系,既反对片面的伦理主义,也反对片面的法治主义,是为政者所应时时注意的.  相似文献   

16.
荀子"礼"、"法"关系的价值再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认为礼是一种准则,是修身、治国的根本,同时也注重刑赏。礼、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共同构成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两种根本方式。荀子“隆礼”、“重法”辩证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实施依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荀子认为礼是人的本质。具体言之,礼是人、物分别的根据,是划分圣人、君子与小人的原则,甚至是重构社会等级的标准。但是,荀子的人之本质论与其人性论根本对立,使其礼为人之本质的证明缺乏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人性与政治的关系是战国时代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各家各派均表达其对人性的见解。荀子主张性恶说,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本文首先探讨了荀子性恶说中“性”的意义,性恶的心理、教育以及伦理、政治上的论证,最后阐述了化性起伪的“伪”及人性由此而出的“心”。  相似文献   

19.
在《荀子》中,礼法不仅走向了高度的融合,而且获得了崭新的内涵。荀子吸收了法家狭义上的"法",即"刑",这是礼法融合的第一重内涵;礼法融合的第二重内涵是礼的"法"化,即礼的外在化、规范化、客观化;更为重要的第三重涵义是",礼法"被赋予儒家意义上的道德修养的内涵。通过对法家之"法"的道德化改造,荀子不仅克服了儒家之礼与法家之法的对立,而且也推动了"道德儒学"向"政治儒学"的过渡与转换。  相似文献   

20.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荀子思想的独特价值只有从社会学角度观照才能凸显出来。其唯物主义的立场使其能够准确发现社会治乱的根源,并从社会需求和社会分配的关系出发,解决社会矛盾,超越了从单纯道德修身出发来谈社会治理的局限性。其“以礼导欲”的社会治理方略切中社会矛盾要害,其“和谐”的社会理想虽缺乏终极意义,却可以支撑人类社会完成到达大同社会理想之前的发展与衍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