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庆港 《百科知识》2021,(33):47-48,51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江南地区非典型传统村落面临着衰败凋敝的困境与拆除消失的危机,活化发展是保护与振兴村落的关键,可围绕非典型传统村落的现状与问题,针对江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特色,从景观、文化、农业方面研究具体的活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是重要的可操作性研究议题,既关系到传统村落的自然资源、历史遗迹等物质文化的保护,也关系到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本文从共享发展视角下,分析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中的矛盾,并从原居民与游客价值角度提出对策,强调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是原住民和游客共同责任,在其过程中需要关注原居民的民生福祉及游客的精神构建.  相似文献   

3.
张忠训  杨庆媛  王立  苏康传  匡成铭 《资源科学》2018,40(11):2296-2306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是特定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交通可达性水平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保护与传播。本文运用空间句法与GIS分析方法,以贵州省铜仁市100个被住建部认定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其交通可达性的特征与影响要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 铜仁市交通路网的连接值等级差异显著,拓扑连接呈“点-轴”放射状结构,高速公路多为高集成度轴线核心,路网拓扑连接等级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市域内传统村落全局可达性较高的为环梵净山区域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以及石阡县,局部可达性高的村落具有极为便利的高等级公路通达,感知可达性高的区域集中在环梵净山区域。② 铜仁市传统村落在环梵净山松桃片区形成一个高密度分布区,在环梵净山印江片区、石阡片区和思南与德江交界片区则形成次高密度分布区,这些区域的路网全局通达度和村落的全局可达性也相对较高,表明全局可达性与传统村落分布成正比。③ 封闭的地形、道路等级及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传统村落的交通可达性。铜仁市作为武陵山区域的核心区域,虽然传统村落集中,但是可达性总体水平较差,对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村落文化传承与保护形成挑战,亟待提升。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是特定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交通可达性水平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保护与传播。本文运用空间句法与GIS分析方法,以贵州省铜仁市100个被住建部认定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其交通可达性的特征与影响要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铜仁市交通路网的连接值等级差异显著,拓扑连接呈"点-轴"放射状结构,高速公路多为高集成度轴线核心,路网拓扑连接等级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市域内传统村落全局可达性较高的为环梵净山区域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以及石阡县,局部可达性高的村落具有极为便利的高等级公路通达,感知可达性高的区域集中在环梵净山区域。(2)铜仁市传统村落在环梵净山松桃片区形成一个高密度分布区,在环梵净山印江片区、石阡片区和思南与德江交界片区则形成次高密度分布区,这些区域的路网全局通达度和村落的全局可达性也相对较高,表明全局可达性与传统村落分布成正比。(3)封闭的地形、道路等级及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传统村落的交通可达性。铜仁市作为武陵山区域的核心区域,虽然传统村落集中,但是可达性总体水平较差,对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村落文化传承与保护形成挑战,亟待提升。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研究其空间格局,是科学规划的依据。我国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为凝聚型,形成四大集聚区,八处密集区,呈现西南向东北递减态势。本文以贵州省292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Arc GIS软件和空间研究方法,分析贵州民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因素,为以后贵州省的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建设提供可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辽阔,人均耕地不足的情况下,大力开发村落资源,发展村落农业,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补充。一、村落农业的内涵和发展现状村落农业是指农民居住的村落范围内的农业,它包括庭院中的植物性农业和动物性农业及食用菌生产,也包括利用院前屋后、坑沟荒园发展起来的农业。按科技含量高低,可以划分为传统村落农业和现代村落农业。传统的村落农业技术落后,管理粗放,不计成本,是一种封闭式、高投入、低产出的农业;现代村落农业是集约化,面向市场的高效益农业…  相似文献   

7.
陈聪  劳国炜 《大众科技》2021,23(8):140-142,164
文章在分析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分布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发展与传承和成功申报非遗项目的 基础上,探究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现状情况,提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如何活化利用提对策,进而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8.
经历了30多年快速的城镇化之后,乡村开始大面积凋敝,承载灿烂农业文明的乡村遗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一波不可阻挡的逆城镇化暗流正在涌动,一场"新上山下乡运动"正在袭来,对遗产村落保护来说,这既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也可能是历史性的大灾难。消极保护的思想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并已经证明注定失败。积极面对挑战,尽快探索新时代的遗产村落保护途径和方法,刻不容缓。面对复杂的乡村社会和经济条件,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并获得解决之策。文章表达了关于"新上山下乡运动"的观点,提出了此背景下的遗产村落保护和复兴的基本工作框架,并以徽州西溪南村为例,总结了近3年实践中的一些有益的经验,为中国正在和即将面临的大量遗产村落的保护和复兴工作,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正>6月23日,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等七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就做好2015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做出具体部署,强调要抓紧建立传统村落挂牌保护制度,严格执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通知明确,中央财政支持中国传统村落保护,2015年重点将前两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以前年度尚未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村落纳入支持范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村落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每个传统村落都是一个地方特色文化的缩影,因此,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和分析,对于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空间分布格局是传统村落的重要构成形式,深入研究空间分布格局,对于掌握传统村落的主要特点和文化形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较为详细的阐述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1.
村寨是反映民族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是当地乡村民众的精神家园。在我国城镇化加速推进过程中,地处偏远的广大少数民族聚居地,在村落形态、文化活动等方面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全国唯一畲族自治县——景宁县为核心的浙西南畲族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调查,现场踏看,座谈评估等方法,探究城镇化中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形态及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畲族村落由于被动式的选址,大多地处偏僻山区,"散而小";由于主动式的人居环境营造,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畲族山地聚落空间,文化遗产丰富;由于祖先崇拜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以祠堂为核心的宗族聚落。在人居环境改造过程中,应当本着尊重历史、自然和民族文化的原则,优化村镇规划的工作模式,审慎对待村庄撤并,营造民族特色空间环境。本文对畲族传统聚落形态特征进行多视角审视与阐述,并对人居环境改造中应关注的文化传承问题提出对策性建议,以期对保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和传统文化发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朱振峰 《科教文汇》2023,(6):186-188
传统村落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乡愁记忆和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保护传统村落、传承乡村文化、延续乡村记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青田村为研究案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青田村乡村文化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博弈机制。总体而言,“青田范式”是青田村村民、基金会、当地政府三大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城乡建设一体化逐渐普及和经济快速增长,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建设发展有了更多的关注与思考。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发展有着崭新的机遇。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研究现状的分析,探索传统村落的发展途径,使得传统村落焕发新的活力,是文章命题研究的初衷。目的为了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在理论和实践中有进一步的发展,笔者采用Citespace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辅以NoteExpress、Excel软件,从研究机构、研究作者、研究主题、研究热点等方面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研究状况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研究机构多为各大高校建筑学院,以西南民族地区为主要研究区域;研究作者之间交流合作较少,缺乏权威著作;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传统村落的开发保护以及乡村振兴等几个方而;研究前沿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的深度化和随着社会发展,由传统的村落文化探索到乡村振兴发展的转变。结论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加强区域之间、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入了解国家政策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基,解决保护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分析总结希望能够对侗族传统村落保护及发展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快速城镇化的冲击下,城郊村落或许可以依靠发展休闲农业来避免被城市同化,当然这离不开村民的主体性参与和村庄的内部资源再生产.一个川西平原的城郊村落,依靠政府规划和企业经营两种外部力量走上发展休闲农业的道路,随后又受惠于村民对休闲农业的主动参与.为应对当下休闲农业的发展困境,该村在依靠外部推力的基础上,需要思考如何将村民...  相似文献   

15.
张凯  闵庆文  许新亚 《资源科学》2011,33(6):1038-1045
分布于湘、黔、桂三省交界地区的传统侗族村落,蕴含着独特的生存理念、文化传统、科学技术,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其中黔东南侗族村寨(六洞、九洞侗族村寨——贵州省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已经在2006年被列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单。在长期的农业生活中,这些侗族村落受到农业文化的影响,蕴含着丰富的农业文化内涵,表现出明显的农业文化特征。侗族村落的选址与侗族先民的生产习惯有着某种联系;侗族村落以鼓楼为核心的结构形式是传统侗族社会组织形式的反映;村落的布局、营造受到农业活动的影响;民族建筑的造型、装饰以及建造过程都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侗族村落也面临保护与发展的问题。要将村落看成是农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注重整体的保护;把握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带来的机遇,发展旅游业;加快现代化改造,改善村落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过疏化”现象愈演愈烈,城市与乡村教育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乡村教育振兴的需求日渐凸显。立足经济新常态及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时代背景,剖析传统村落“过疏化”背景下我国乡村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面临的困境,基于主客体认知、村落教育主体、村落教育客体、政策保障实践路径、城乡教育一体化实施路径等5个维度,探究乡村教育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旅游扶贫是实现我国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传统村落拥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具有广阔前景。文章以石堰坪村为例,分析了传统村落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及开发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就促进传统村落的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传统农区城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农区产业弱质低效,生产要素流动性差,空间集聚能力差,城市化进程缓慢。加快传统农区城镇化步伐,关键要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增强空间集聚。本文重点研究了农区城镇化要素,传统农区如河南农区的城镇化实践,尤其是城镇化进程、模式和特征的分析,以期揭示农区城镇化过程主要问题,探索农区城镇化主要模式,从而得出促进传统农区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城镇化的主要途径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乡村是农业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几千年来不断演变、更替、发展而形成的文化精髓。然而,如今传统村落已走在消亡的路上。现代化进程正迅速蔓延至每个角落,传统村落正面临或消亡或改造的重大难题。在现代社会里,那些曾让无数人引以为傲的乡村是否只能被贴上"落后""陈旧"的标签?怎么才能生存?一个巨大的问号摆在了所有人面前。我们不能让传统村落毁在轰隆隆的机器和冷冰冰的漠视之下。若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因为我们的无知而被葬送,那将是莫大  相似文献   

20.
正高消耗、高排放、无序扩张,资源环境代价大,不可持续问题突出……过去很长时间以来,粗放外延扩展模式下的城镇化面临着上述种种问题。城镇化与改善环境和低碳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中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现象严重。然而,城镇化是大势所趋,既然不能减缓城镇化步伐,不妨把城镇化进程作为一个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有利机遇。通过制定和执行积极的能源环境政策和碳排放政策,可以使城镇化进程中的能源效率得以提高,生态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