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月15日上午9:30,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一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拔锚起航,缓缓驶离青岛中苑码头,开始执行2009年度中国近海海洋科学考察开放共享航次(春季)任务。  相似文献   

2.
正海洋专项重点开展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黑潮变异对中国近海生态环境的影响、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探索与研究、基于海洋研究目标需求的海洋设备研发。自海洋专项实施以来,构建了从中国近海至西太平洋包括潜标、浮标、船基和水下滑翔机的海洋立体综合观测网,确立了我国主导和领跑国际热带西太平洋前沿研究的地位,为我国大洋观测网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6):644-645
正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合作单位: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青岛龙盘海洋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日照市岚山区前三岛水产开发有限公司马山集团有限公司成果简介针对海洋牧场定义模糊、缺乏建设标准等问题,出版专著并制定了海洋牧场系列标准,理念引领了海洋牧场建设;针对近海海  相似文献   

4.
王辉 《中国科学基金》1997,11(4):292-29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点项目“中国海陆架环流及其动力机制研究”,由青岛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承担,已取得丰硕成果,1996年8月,顺利通过了以苏纪兰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的验收。海洋环流是海洋科学最基础性的课题之一,是物理海洋学研究的核心。随着海洋环境问题和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兴起,伴随长期输运过程的陆架环流已成为近海物理海洋学、特别是浅海环境流体动力学和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当前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从月球上看,地球是一个飘浮在白云间的蔚蓝球体,是海洋让它变得如此美丽。海洋,是生命源泉,让我们看到勃勃生机。同时,又让世人感叹她的神秘、她的力量、甚至于她的残酷。面对变幻莫测的海洋,从前,我们祈求妈祖的庇护,今天,我们更崇尚科学。乐肯堂,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39年9月生,1963 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物理海洋专业,主要从事海洋水文学、环流动力学以及海洋灾害研究。现任中国海洋物理科学委员会主席、中国风暴潮及海啸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委员会 (IAPSO)执委、国际自然灾害防御学会 (NHS)副理事长、《海洋科学进展》杂志副主编。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物理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海洋减灾分中心主任,中国海洋物理科学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关注近海的研究与开发,忽略了对深海大洋的探测与研究,导致我国海洋科技的支撑能力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因此,走向深海大洋,提高探索和认知海洋的能力,是开发利用海洋和综合管控海洋的基础和保障,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首要任务。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最大挑战在西太平洋,西太平洋拥有全球最复杂的环流系统,是暖池的中心区域,是黑潮(一支高温、高盐的西边界流)的发源地。西太平洋拥有全球最深的海域,海底地质过程活跃,海底环境复杂,有丰富的海山和热液系统。另外,西太平洋还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7.
王义民 《今日科苑》2011,(11):70-77
<正> 威海是海洋大市。为了保护好威海市近海海洋生物资源及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威海市海洋生态城市建设,该市于今年4-6月份组织相关行业的专家对威海市近海海藻资源现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将于10 月23日邀请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段德麟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缪国荣教授、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李修良研究员等12位知名专家及威海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和部分水产企业代表,召开了"威海近海海底荒漠化治  相似文献   

8.
南京大学王颖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岸海洋地貌与沉积学,专长于从海洋动力、地质地貌与沉积多学科结合的途径研究海岸海洋的成因特点、变化趋势与开发利用. 为了适应发展海洋经济、卫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需求,王颖院士在20世纪70年代"海洋地理"、80年代"全国海岸带及海涂综合调查"及《中国海洋志》等专著基础上,吸纳近20多年,特别是"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深入系统的海洋科学成果,采各家之长,汇集相关专家,组织编写了《中国区域海洋学——海洋地貌学》.全书5篇,以海域区分:渤海与黄海海洋地貌,东海海洋地貌,南海海洋地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域,海洋地貌及灾害.全书111.2万字,由海洋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9.
开展海洋环境、海洋生物资源、海底地质和资源勘探研究是我国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我国海洋综合考察能力应与我国的经济政治地位相适应,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作为海洋探测与研究的重要平台,是海洋能力建设关键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我国现有科考船数量少、船舶老旧、功能落后、作业效率低、配套不完善,难以满足当前日益发展的多学科综合考察,特别是深远海综合考察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家对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建设项目给与了高度重视,促成了我国新一代深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的立项。该船的设计突出多学科综合探测研究的特点,装备精良、功能齐全,具备强大的深海大洋立体探测与同步作业的能力;衔接各种通讯工具,具备全球范围内信息处理与交换的能力;具备科学的综合布局和良好的适航性,以满足海洋考察的作业需求和提高探测精度。“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是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承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福建及近海地震分布特征、福建及近海地质构造情况和我国及福建海洋地震观测网现状等方面探讨福建海洋地震观测网建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热带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初步建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建热带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是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的重点任务之一。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系统深刻影响着暖池、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东亚季风的发展,对全球和我国气候变化研究意义重大。随着2015年15套深海潜标及数据的成功回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热带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的初步建成,我国科学家获得了热带西太平洋代表性海域连续一年涵盖海洋上层和中深层水体的温度、盐度和洋流等观测数据,这是世界上首次在这一地区获取高质量、高时空分辨率的定点连续数据,填补了国际上对该海域中深层环流大规模同步观测的空白,为我国大洋观测网的建设和运行积累了宝贵经验,起到了示范作用。该网络将会为我国大洋环流及其对我国气候效应的研究探索提供持续的数据支撑,将提高我国气候和海洋环境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概况 (一)专项立项背景及总体目标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实施海洋开发”战略部署。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我国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海洋管理部门针对我国近海海域综合调查程度和基本状况认识度比较低的情况,提出了开展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的建议,并于2003年9月获得立项批准,专项名称“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简称908专项。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院刊》1989,(2):171-174
毛汉礼(1919—1988) 海洋物理学家.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浙江省诸暨县人.194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文学士学位。1947年赴美深造,在加州大学获科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51—1954年任美国加州大学斯克利普斯(Scripps)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1954年归国后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先后为副研究员、研究员,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等职.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  相似文献   

14.
9月29日,青岛奥帆中心港口,红白两色的"科学"号披着朝霞,静静停泊在岸边。这艘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目前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总吨位4471吨,续航力1.5万海里,造价5.5亿元,当日由武船集团交付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使用。  相似文献   

15.
<正>7月31日,"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发布会"在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顺利举行。科技部农村中心、青岛市委、山东省科技厅、中科院资环局相关领导及有关专家、媒体记者参加了发布会。会议由中科院海洋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东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东海站”)围绕我国东海海域重要流系和复杂海洋现象研究、台风预警预报、海洋权益维护及保障等需求,组建了科学合理的东海浮标观测网络。东海站的主要成果体现在:积累了10余年的连续实时观测数据,有效揭示了区域海洋环境长期演化过程;建立了台风实时观测数据库,有效改善了台风路径预报的准确性;验证了国际风速模式和流场模式在我国近海区域的适用性;阐释了东海海洋环境季节变化特点,提高了灾害性事件对我国海洋环境危害的预报能力;研发了我国首套超大型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开拓了智能观测在海洋剖面观测领域的应用示范。东海站始终坚持综合性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并举,立足我国近海环境演变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的综合交叉与系统集成的前期基础,面向我国近海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透明海洋计划等国家重大需求及物理海洋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等学科前沿问题,东海站开展了系统的长序列定点连续实时观测、试验研究和科普示范,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国近海海洋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预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张训华,博士,研究员,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委员。兼任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地质与大陆架地质研究中心主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职称评定委员会主任、《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主编、《海洋地质前沿》主编,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IODP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兼职教授,青岛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海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山东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山东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相似文献   

18.
孙晓霞,女,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胶州湾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中国海洋学研究委员会(SCOR)副秘书长,国际海洋生物地理信息系统(OBIS)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Census of MarineLife,CoML,2001—2010)中国委员会秘书长,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大会国际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海洋浮游生态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重要方向群项目、中科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973计划课题等研究。已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SCI收录1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多部。2008年获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优秀青年学者奖,2014年获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技贡献奖。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5年,也是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5年,而国家重大专项“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简称908专项)也在其间全面实施并即将收官。专项的实施,旨在摸清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资源的总体情况,了解我国近海海洋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国家宏观决策、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管理及海洋安全保障提供有效的支撑和服务。在这其中,上海市908专项为有效服务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带动了海洋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极大地提升了海洋系统的科技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20.
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海洋技术与装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深海技术与装备的发展为我国海洋科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以科学需求为导向,追踪国际前沿,立足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发展现状,提出研制科学应用目标明确的深海探测与作业装备,形成具备利用自主式观测系统、连续观测与作业系统以及新型海洋传感器及采样设备开展综合性海洋探测与作业的能力。专项执行4年的时间,深海技术装备面向专项科学目标,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推动了我国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的发展,在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