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新高考改革的关键特征是选择性,通过赋予学生和高校充分的选择权,发挥多样化选择在人才选拔和培养中的作用,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学生选择权的发挥受制于学生自身能力、高中、高校、家长及社会机构等诸多因素,存在学生选择能力不足、家长缺乏指导能力、高中应对能力不足、高校选考要求与生源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以及选考服务专业平台缺乏等问题。为落实学生选择权,构建选考辅助系统,由数据输入层、计算层和输出层构成,可以实现6大功能,解决学生选考问题,还可为新高考改革研究和高校招生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前置参考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以宜宾市第六中学为例,选择高一学生为样本,对其进行新高考认识、选考地理意愿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新高考“自主选考”模式下,学生对新高考的认识度、自身学习能力、地理教师教学方法、高校招生政策、家长选考建议等是影响新高考地理选考的主要因素。为此,文章提出学生理性科学选考、地理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学校更新教学理念、高校完善招生政策、家长与社会主动配合等应对新高考的选考策略。  相似文献   

3.
2014年我国高考进入综合改革新阶段,浙江省、上海市作为两个试点省市成为高考改革践行先行者。历经9年,浙江省高考先后经历了“保障机制出台”“赋分办法调整”“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限定”等过程,以期更好落实“选择性”的理念。但实践过程是否践行了“选择性”理念?立足于浙江省高考现状背景,以最有争鸣的物理学科为例,通过对不同地市教师、学生的调研与访谈等进行分析,发现物理选考保障机制下存在利益再驱动、物理选考人数存在区域差异、师生对选考认知与归因不一等问题。提出进一步改革需要深化物理学科价值建设,关注课改与考改的一致性;统筹校际资源分配制度,鼓励“特色高中”建设;促进理解高考定位与人生规划,发挥高校招生政策引领。  相似文献   

4.
为突破传统高考模式下文理区隔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多元化发展提供可能,新高考改革尝试引入灵活的科目选考制。研究使用改革试点地区的调查数据,系统分析学生的考试科目选择现状,探寻科目选择行为背后的动机,探究科目选择与高考成绩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科目选考制一方面有效促进了学生开展文理交融的跨学科学习,但另一方面也导致物理科目的选择比例低且逐年缩减。学生考试科目选择行为背后具有多元化的动机,以学科能力和自我发展规划为选科导向的学生,其高考成绩具有相对优势。与之相异,分数策略导向的科目选择反而会造成学生高考成绩下滑。鉴于此,新高考改革在赋予学生选择权的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生涯规划与升学咨询指导体系,提升学生的选择能力与自主意识。  相似文献   

5.
自2014年秋上海、浙江实施新高考以来,体现学生选择权、张扬学生个性发展的“3+3”选考的新高考方案在以等级赋分的方式确保相对公平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牵引着学生不断逃离传统理科的学习。选考科目的计分方式也存在诱发考生“避难就易”的选考倾向,未能进一步彰显高考制度公平性。本研究通过对浙江省普通高校2021年普通类招生计划和调研学校考生学考、选考匹配度衡量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学考的高考新等级赋分方案,让选科真正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尤其是赋能理科选择性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6.
新的高考改革之后,选择性的教育思想贯彻始终,不论是考生还是高校,双向的选择空间都增大了。学生在选考什么科目、考几次、用哪次成绩等方面,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权。新课改,学生从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走向高考必考与选考相结合。在不断扩大自主选择权的过程中,高中教育不断趋近“好的教育”,但这也给学生、教师和学校带来了诸多挑战。笔者从学生、教师和学校面对的挑战出发,探讨相应的对策,以期实现学校的变革和转型,使学生的选择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家长是高考改革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其对选科的认识及意向是学生选科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在校课程学习和高考选科关注度较高,但对相关政策的了解有待深入;家长与孩子的选科意向及意向学科组合总体趋势较为一致;家长对孩子大学专业报考的初步意向集中在教育学、经济学、理学、医学等专业上,较为尊重孩子的选科及专业报考意向,赞同根据兴趣、能力、成绩及大学招生要求进行综合选择。根据家长对高考高度关注但实际了解程度偏低、新高考赋予更多选择权但家长的选择取向相对集中、家长和学生选择意向的趋利性特点突出、家校社协同机制有待形成等实际,还需进一步推动高考制度设计在试点中持续优化,发挥高校在招生和育人中的导向作用,推进高中学校育人方式改革,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以增进社会理解,从而加强对家长和学生选科选考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新高考改革在我国逐步推进,它取消了原来的文理分科的考查模式,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特别是选考科目的选择更加灵活。这一新变化给高中阶段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高中生物学科作为选考科目之一也面临着新变化、新挑战。这需要高中生物教师重视对新高考政策的研究,并且处理好必修教学和选择性必修教学的关系,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前做好规划与布局,切实发挥高中生物学科的育人功能,也为高考备考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平考试(A Level)是英国高校入学申请最主要的学术参考标准,以科目选考为特色。A Level选考制度由考试机构、高校、中学协作实施,各司其职,缺一不可。A Level选考制度“上衔”高校选才,“下接”中学育人:以有条件的“自由选科”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选择权;以高校专业为选科导向,巩固学生的基础性知识;以多渠道选科指导建立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充分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未来我国高考综合改革应致力于落实精细化使用选考科目、多维度完善选科指导等举措,以实现选考制度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2014年启动的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实行选考,学生被分成诸多不同的选考群体。为了解选考群体学生成绩的差异性,以山东省2017级历史选考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对2019年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对10所高中学校选考历史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历史选考学生群体在学业成绩上与其他科目选考学生群体之间、历史选考学生群体内部各子群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这一差异与文综/理综模式下的学生差异相比,具有变量增多、不确定性更强、复杂程度更高的特点。针对选考模式下学生群体差异性的新特点,应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价值取向,推行基于选课走班的差异化课堂教学,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1.
《政治课教学》2014,(2):1-2
2014年浙江将推出全面的高考招生改革方案,根据初步方案,主要思路为减少必考科目,增加选考科目,实行多次考试,实现高考招生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更多结合,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压力的前提下,给学生更多的考试科目选择权,给高校更多的考试科目设置权和选择学生权。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新高考"3+1+2"模式背景,以湖北省仙桃市第一中学2020级高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新高考模式了解程度、地理选考意愿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对新高考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选考地理的意愿也比较强烈,且对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与地理老师有较为一致的期待和需求.基于该结果,本文针对学生、教师、家长和学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福建省于2018年启动新高考,在此背景下,高中地理的学科地位、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与挑战。为了解福建省新高考对高中生选考地理及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本研究以福建省马尾区某中学为例,选取高一、高二及高三年级的212名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结合长时间的课堂观察和对一线教师的访谈,分析了当前福建省高中生选考地理学科的意愿和影响因素,以及地理教师对新高考的适应性情况,阐述新高考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策略。结果表明:第一,在新高考制度下,福建省愿意选考地理的学生人数增多,地理学科地位有所提升;第二,影响学生选考的因素较多,其中兴趣是最大的影响因素;第三,面对新高考,高中生和地理教师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4.
谢丹  李勇  李蓉 《教师》2023,(24):45-47
新高考方案给学生提供的学科选择空间越来越大,高中生涯教育是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选科、专业选择的必要途径,学科教学融合生涯教育是落实学生选择权的重要方式。基于此,文章作者对北京市T区5所1 210名高中学生就学科教学融合生涯教育相关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科教学融合生涯教育存在内容互联性不够、形式相对独立、他人对高中生选科选考的影响作用有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作者提出基于学生兴趣设计和实施融合式生涯教育、探索多元化的生涯教育形式、发挥教师和家长无痕式的教育影响等策略,以此发挥高中学科教学融合生涯教育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高考改革抓住了选择性和多样性两个核心概念,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给学生提供了一系列选科、选课、选考、选学校、选专业以及选未来职业等选择机会,是实现个人能力和加速自主发展的好契机.新高考改革要求培养高中生自主选择能力,包括对职业生涯选择能力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让很多普通高中学校和家长、学生在短期内都感到不适.在诸多选择面前,如何培养高中生选择能力越来越引发各界关注.只有以新高考制度推行为载体,通过分析新高考政策中的选择元素,培养高中生科学的职业生涯选择能力,才能有效帮助高中生选择最理想的职业.  相似文献   

16.
高考,是我国高等学府选拔招生的方式,关系着千万考生的未来及千万考生家庭的希望,为了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发展,高考一直“与时俱进”地改革,《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发布标志着高考改革的新篇章,但改革实施过程中的“物理遇冷”现象让人担忧。高考改革的实施对河南省教育教学有着相应的影响,但改革的实施“不容缺席”。针对这个问题,文章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学生对选考物理的态度和影响学生选考物理的因素,探索河南省若实施“3+3”的高考模式,学生选考物理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新高考制度设计对人性的认识可能过于乐观。利己是人的本质特性,是无法改变和消灭的。利己本性驱使高中学校管理者、高校、学生及其家长等作出不同的行为选择,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而引发制度设计与实践的矛盾和冲突。新高考改革应充分考虑到人的利己本性,进一步细化完善现有的学考选考制度,调整完善评价制度和高考招生录取制度,让改革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是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作为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上海市和浙江省在其具体的改革实施方案中都充分体现了“选择性”理念,具体措施包括扩大学生对考试科目的自主选择权,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次数,探索“先选专业再选学校”的志愿填报方式等。但这些改革举措的实施也产生了相应的问题,包括学生自主选科后如何实施与之配套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如何化解走班制引出的课程管理与教师和教室配置问题,如何设计更科学合理的选考科目赋分制计分方式,如何避免多次考试机会可能带来的学业负担加重与资源浪费问题,如何应对科目选考与大学专业报考挂钩以及“先选专业再选学校”填报志愿改革产生的问题等。应对上述问题的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中学校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统筹规划高考综改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整体改革及实施方案;高校应依据培养目标及时出台相关招生政策,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并做好招生宣传工作;地方政府应肩负起有效组织高考综改试点实施的评估与改进的主体责任,履行应有的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一直很重视通用技术学科,也是唯一将"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列为"7选3"高考选考科目的省份。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于2014年9月9日发布的《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新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高中学考)相结合,考生自主确定选考科目,高校确定专业选考科目及其他选拔条件要求,综合评价,择优  相似文献   

20.
技术科目作为国家课程,需要在高考选考科目中予以关注.基于质量屋的理论框架,可以从国家、高校、高中、学生四类客户需求的维度探究技术科目进入高考选考科目的现实基础.从国家新经济发展背景到新工科战略的提出,从高校工科专业的半壁江山到技术科目的试点探索,从薄弱高中的生存之需到重点高中的可能机遇,从学生职业生涯的诉求到后进生的学业救赎,都昭示着对技术科目的强烈诉求.基于四方需要,我们可以建构出关于技术科目的质量屋.其中,房间即技术科目与客户的关系矩阵,右墙即技术科目的竞争对象,地下室即技术科目的优选矩阵.最终形成技术科目的优选组合方案,包括技理化、技理生、技理地、技理政四种组合,供相关客户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