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历代文化名人有着深厚的渊源。享有"西南巨儒"之誉的清代著名学者贵州独山莫友芝,对于清代贵州茶文化的发展做出过卓著贡献。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关注贵州茶史,注意搜辑黔茶文献,并载之乡邦志乘以广流传、以垂久远。第二,撰写优秀的诗词和盈联来描写、咏题家乡茶,表达他对家乡茶的深厚感情。第三,以其广泛的社会交游,对家乡茶进行宣传和推介。莫友芝以此在贵州乃至中国茶文化史上都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此外,莫友芝家族作为晚清贵州著名的文化世家,除莫友芝之外的其他家族成员,对贵州茶文化也作出了贡献。莫氏家族极大地丰富了贵州茶文化的内涵,其对贵州茶文化的卓著贡献对于今天贵州茶叶品牌的建设与茶叶产业的转型升级仍然是一份值得重视和发掘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2.
我的家乡安溪,是乌龙茶的故乡、中国的茶都、全国茶叶批发市场的所在地。走进安溪,你会领略到浓郁的茶文化氛围。安溪的茶事活动场所鳞次  相似文献   

3.
<正>为什么是茶文化课程从生活中学习,把身边的事物转化为学习的内容,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对家乡的价值认同—这是校本课程秉承的基本理念。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曾被誉为"绿茶之王",河南省信阳市雷山小学地处浉河支流流域,背靠震雷山,是信阳毛尖的主产区之一,当地百姓素有种茶、喝茶的习惯,因此,开发茶文化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有着中国自身的民族特色,从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茶的态度和行为上,就可以看出茶文化当中所蕴含的中庸之道和大道无形的智慧。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宣扬中国茶文化,使其焕发时代新风采,并且不断向世界各地传播,成为中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应有之义。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新媒体的出现,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对外翻译带来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中国茶文化的内容是富有生命力的,但是在"媒介即信息"的理念下,如何应用新媒体促进中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对外翻译,成为互联网时代和新媒体视域下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茶在中国历史上和中外文化交往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1世纪,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茶和茶文化正在被"重新发现",茶文化与旅游融合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通过研究茶文化旅游的历史溯源,结合重庆当地的茶文化特色,提出茶文化旅游的路径,让旅游和茶文化深度融合,对促进中国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六堡茶文化研究及文化产业开发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文化研究是提高茶产业软实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与普洱茶文化研究的现状对比,指出六堡茶文化研究及文化产业开发存在的严重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出六堡茶研究人才引进和培养、六堡茶文化研究机构设置、加大六堡茶宣传力度、打造"中国六堡茶名茶茶城"、打造"中国六堡茶都"、调动文艺工作者积极性和创作多种形式的六堡茶文艺作品等主要对策,总结出六堡茶文化研究及文化产业开发借鉴"普洱茶模式"过程中切忌盲目照搬,要精确、深刻提炼出六堡茶精神,形成"天下六堡"的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我想设计一种"中国茶文化机"。我们中国有十分丰富的茶文化,有龙井茶、乌龙茶、铁观音等,相信很多外国友人都愿意品尝。而现在的饮料机一般只有水、可乐、咖啡等饮料,没有中国茶。  相似文献   

8.
茶文化是北京市白家庄小学开设的一门校本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魅力。图为老师张新红在指导学生作茶艺动作"高山流水"。  相似文献   

9.
王薇 《昆明大学学报》2005,16(Z1):92-95
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旅游形式."尊重自然、亲近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旅游思想与中国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生态旅游强调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应在保证环境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弘扬中国茶文化,在乡村生态旅游中融入茶艺茶道,把形式的表演转变成为人们的一种身体习惯、精神需求和文化观念,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不仅可以弘扬中国茶文化及其它传统文化,还可以使乡村生态旅游沿着正确的方向和理念发展,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高校注重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面向留学生积极开展文化教学。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融自然、社会、哲学、文学、艺术、美学、风俗于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理念,反映了中国当代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中国茶文化的这些特点,从茶切入,以茶为媒,将茶文化与其他文化元素结合在一起,进行中华文化教学组织,能让留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进而成为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言人",随着世界文化趋于融合,在数学教学中融入茶文化以让更多的学生更加全面、准确、系统地了解我国的茶文化(传统文化),是促进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的重要途径,据此,本文分析茶文化引领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的方法策略,以期能帮助数学教师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2.
传教士是推动茶文化东风西渐的主力军,他们积极探索和理解中国茶文化,身体力行为其正名,他们将饮茶习俗传播开来,不断对茶叶贸易进行演进,极力拓展"地球茶村"的构建,最终使得茶文化被广为认知和接受。在这个过程中,茶文化成为协调各支力量的黏合剂,展示了自身追求天下和谐的宗旨,最终引发世界性构建,走进千国万郡。传教士是中西茶文化关联和交集的中介和载体,为我们提供了具有世界性意义的研究视野,这也是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的榜样。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饮茶文化大致形成于8世纪初,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可以说日本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历史发展的延续。在中华文化中,"茶道"是重要的构成部分,"茶道"以"茶"为媒介,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礼仪,也是人修养的一种体现方式。通过倒茶仪式,一起品茶,增进友情,提高审美情趣,学习礼仪,是一种非常有用且和睦快乐的仪式。文章就中日茶文化对比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百姓将柴、米、油、盐、酱、醋、茶并列为开门七件事。可见,茶之一事早已融入我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中,茶文化独具魅力。茶谱是记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示了各个时代茶文化的变迁及其背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四库馆臣所著录的茶谱有鲜明的特点,反映出他们对茶文化的重视,同时,也折射出他们"贵远贱近""经世致用"等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茶叶之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而福建又是中国最著名的茶产地,在宋代福建的"建安"茶叶广为种植,斗茶盛行.建安斗茶代表着中国宋代茶文化的最高水平,并通过各种途径向日本传播,对日本茶道的草创有着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精华之一,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深入人们的精神追求。本文拟通过追溯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展现中国茶文化现状,以及探索中国茶文化的复兴三个方面对中国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展开研究,力求在发扬中国茶文化的同时,为中国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另辟一条蹊径。  相似文献   

17.
王利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7,21(8):114-116,168
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社会众生在茶事过程中寻求到的一种人生态度、精神境界和生活乐趣,也是高校可资利用的道德人文教育素材和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文化修养.中国传统茶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必然与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观、审美观和人生态度相通相融.它的精髓最集中、最突出地表现在"天人合一,物我协调"、"宽容和谐,宁静致远"、"怡情悦性,雅俗共赏"三个方面.以茶文化为载体,开展相关活动,将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性情陶冶、人际交往乃至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茶文化图书是传播中国茶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从供给侧角度来审视,中国茶文化图书的出版在出版方式和理念上还存在较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供需错位和创新不够两大方面。以英国茶文化读本《与简·奥斯汀喝茶》出版特点为例,从文学著作搭桥、烹饪饮食点睛、语言与视觉艺术并重等方面,提出中国茶文化图书出版的内容创新策略,为中国茶文化图书出版实现供给内容升级,精准锁定阅读对象,有效扩大供给,助力中国茶文化的普及和“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儿童音乐》2012,(1):84
赞美家乡的歌曲,历来都是广大词曲作者创作的重要题材,大量歌颂家乡的歌曲都发出了时代强音,在音乐发展史上留下了绚丽的轨迹,如《人说山西好风光》《我们新疆好地方》《小河淌水》《山歌好比春江水》《神奇的九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旋律,让家乡为全国、甚至全世界所熟知,同时也让词曲作者名扬天下!为积极响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现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为了践行中宣部关于开展"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的活动,积极鼓励和发动全国的词曲作者创作出一批反映家乡地域特色、人文风情的歌曲,为介绍家乡、推介家乡、推动家乡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一笔之力,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感动中国新创词曲选拔组委会将隆重举办"我的家乡多么美——全国首届唱我家乡词曲选拔"活动。  相似文献   

20.
日本是中国茶文化传入最早的国家之一。古代日本的茶文化是伴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进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大陆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出的茶的制作工艺及饮用方式等都逐次波及日本,至"茶道"最终确立之前的日本茶文化,总体上是对中国茶文化的一种移植和模仿。中国茶文化东传日本,大致经过了中唐、南宋和明清三个时期。中日茶文化既有共通之处,又各具特色,主要根植于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民族特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