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各种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的基本理论有“人地关系论”、“区位论”、“行为论”等等。其中“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客观的关系。不论是采集狩猎的原始社会还是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类时刻也离不开自然环境,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人地关系理论就是对这种客观关系的主观反  相似文献   

2.
地理学的核心是人地关系。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在人类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付出了昂贵的学费之后,第24届国际地理大会指出“在今日世界人口增长、环境急剧变化、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处境之中,如何去协调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面临的主要课题。”这种人地关系协调论的提出,把人类与地理环境看作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从而要求人类在进一步发展时,必须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3.
石倩 《地理教育》2015,(Z1):25-26
一、研究背景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高中人文地理以区位论、人地关系论为理论基础,侧重研究人对地、人与人的关系,以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承担着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和培养学生人文地理素养的基本任务。高中地理必修一以自然地理为主,必修二以人文地理为主,必修三则侧重区域地理。无疑,高中人文地理教学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重  相似文献   

4.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 ,是沟通自然与人文的桥梁。对人地关系的分析研究 ,应该说是地理学的“看家”本领。而人地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 ,则是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近代地理学的先驱洪堡、李特尔创立的因果关系论 ,旨在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 ,试图在自然历史与人类历史的多方面分析比较中 ,寻找二者之间的联系与规律性。我国近代历史上的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和地理教学 ,都很注重“人地相关”的因果关系分析。例如 :192 5年我国出版的《人生地理》教科书 ,在“导言”中即明确指出 …  相似文献   

5.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21世纪人类将更加重视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人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日常生活、生产中所遇到的人地关系矛盾,促进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初中地理是...  相似文献   

6.
张玉 《地理教育》2013,(Z1):53-54
<正>当今世界,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人口激增、发展失衡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尖锐,人地关系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研究作为主线,重点研究地球表层系统作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动态的作用。随着科技进步以及人类探索领域的逐渐加深,地球表层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新的认识领域也不断出现。地理学以其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综合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并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7.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从古到今的思想家、科学家都在思考的问题。随着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和哲学的发展,人地关系思想也在发展。人类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史前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古代天命论的人地观认为人和自然界都是上帝的创造物;文艺复兴后的进步思想家看到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但环境决定论从种族的生理、心理特点着眼来看这种作用,导致社会达尔文主义;环境影响论则认为地理环境影响社会生产力,并指出人类社会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规律;或然论是对决定论的修补,但也没有正确解释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8.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与区域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阐述了人地关系协调理论的提出、发展与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用人地关系协调理论指导区域开发,在区域开发中要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点,即“人”的开发和人类自身的优化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前提;地理环境有序利用是人地关系协调的基础;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满足人类全面发展是人地关系协调的关键;区际关系的协调是人地关系协调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人口、资源、环境、能源、粮食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实际上也是涉及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关系问题。持续发展是当前各国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优先考虑的原则,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协调好人地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而人地关系是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也就是地理环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社会的发展是以社会、人与环境的协调和统一为特征的。所以,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是原动力所在。而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在国际上的延伸,它同构建和谐社会一样涉及到两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即"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由于传统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注重基于国家这样的大集体里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全球的视域下如何进行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国与国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被忽视。因此,本文认为,在和谐世界的视域下应将"国与国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调整范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和谐观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其核心的伦理思想对于现阶段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借鉴意义。在涉及和谐社会的政治目标、人际关系、实践原则的三个方面,“德治”、“忠恕”、“中庸”等一系列的儒家伦理精神都可以起到现实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地球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先行专业基础课程,但当前教材建设中面临着知识陈旧、体系老化、地理特色不明显、缺乏实践素材等诸多问题。《地球概论》教材建设应遵循"新颖"、"特色"和"实用"的基本原则,形成适合时代要求和地理科学专业特点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和新教材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4.
根据钱学森先生关于科学、科学层次的划分及其关于地理科学的思想,依据地理科学特征、本科地理教育培养目标,对我国高等本科地理教育课程分类中普遍执行的“属性分类”、“程度分类”、“理论—应用—技术分类”及其实施效果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提出高等地理本科教育应实施按功用将课程划分为“培养地理素养课程”、“培养地理技术能力课程”、“培养地理工程能力课程”的课程“功用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原典"、"原理"和"原创"三者之间的关系.原典,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寓所和原始出处;原理,是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论概括,是在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形成的解释性成果;而原创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力源泉.从诠释学的视角反思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三原"问题,有助于正确处理"特殊和普遍""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外在体现,而市民社会的“政治国家化发展”、“历史性发展”、“人性化发展”等中国式发展逻辑,则分别造成了毛泽东思想中“政府”与“社会”之间、“民族史”与“世界历史”之间、“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伦理张力。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教育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在后工业社会的历史背景下,世界教育也随之变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主体教育”、“通识教育”,即后现代教育。文章首先讨论了后现代主义的定义、特征和存在形态,进而提供了一种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教育模式、知识观、课程观、教育观和师生观。  相似文献   

18.
面对现代女性仍然在男权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现实,女权主义者们从各个角度提出了"陌生人"、"边缘视角"、"双重视野"、"主奴关系"等概念。希望从女性受压迫的劣势地位出发,进而寻找女性获得解放的批判性优势。但这些理论上的概念却具有它的局限性,无法在现实中帮助女性获得自己想要的解放。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普遍存在思想误区和操作困境,构建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课内实践这一全新角度,构建了以注重内容、关注价值、回归生活为原则,以“一看”、“二讲”、“三读”、“四论”、“五写”、“六演”为操作流程,以正确处理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个人实践和团队实践、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三对关系为操作要领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我国古代教育地理学的发展概况,并结合我国地理学和教育科学发展现状以及我国教育发展实际,论述了中国教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特点、研究的主要内容等,提出了建立我国教育地理学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期促进该学科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