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来就怕遭遇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死亡。从来就听说它的惊骇与惨白。但我也常常听到“死亡也是诗,是生命化入永恒的延续”。人,是在一步步趋近死亡。芸芸众生,该有多少种死亡的方式?而你,又选择哪种?  相似文献   

2.
从来就怕遭遇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死亡。从来就听说它的惊骇与惨白。但我也常听到“死亡也是诗,是生命化入永恒的延续。”人,是在一步步趋近死亡,芸芸众生,该有多少种死亡的方式?而你,又选择哪种?  相似文献   

3.
作为与“以形写神”说相对而立的艺术命题,“无迹而神”说的提出并非偶然。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无迹而神”是诗歌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时生成的诗学话语,这一命题的提出经历了“形”“神”概念由哲学向美学意义演变、“形”“神”之议由画坛向诗苑渗进以及艺术创造由重形趋向重神的嬗变与转换。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和为美"这一儒家美学命题的哲学基础进行全面深入地考察,我们发现它包含三个不同层次的内涵: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儒家诗教观;二、含有丰富艺术辩证思想并体现了艺术创造一般规律的古典艺术学原则;三、与礼乐传统和心性哲学深刻关联的中华审美文化之魂。  相似文献   

5.
美学源于哲学对艺术的放逐 ,但艺术的权利并未被哲学所剥夺 ,诗与哲学之争构成美学史的真正主题。本文简要述评柏拉图等人对艺术的攻击和亚里士多德等人为艺术的辩护 ,意在显示西方美学史在论题上的高度连续性 ,也试图强化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的自觉 :只有对艺术的价值和意义作出明确的论证 ,相关的问题才能展开 ,诗学必然首先是诗辩。  相似文献   

6.
东晋诗人陶渊明常用诗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和表达哲学的命题。他把诗浓化为哲学,又将哲学稀释成诗。对此,袁行霈先生论道: “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哲人,具有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也许因为他后来诗名太盛,反而把他的哲人的光辉掩埋了。这一方面至今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他许多诗都可以看作一位哲人  相似文献   

7.
诗歌中只有哲理诗而无哲学诗的说法,事实上,哲学诗是哲理诗的精华,有必要将哲学诗从哲理诗中独立出来,将诗歌引向对最高价值的追求。表达普通的生活道理而又抽象化、带有思辨性的诗即是哲理诗;而建立在彻底的哲学基础上、具有明确形而上精神价值取向的诗歌则为哲学诗。哲学诗的精神是形而上的,哲理诗的精神则是形而下的。哲理诗的意义是局部的、有限的;哲学诗的意义是整体的、无限的。中国古代哲理诗发达,但哲学诗极为不发达。哲学诗直到近现代才得以根本改观。中国现代哲学诗的创作远未达到成熟的境界,还没有找到一种终极精神形态。必须重视哲学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泰戈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指出了其哲学思想的泛神论性质及其“美是和谐”这一重要命题的哲学来源,分析了“美是和谐”命题的美学含义,展示了泰戈尔对艺术的基本观点,即艺术创造是人生的亲证方式,是人的精神的自我表现,说明了泰戈尔美学思想是印度传统美学思想与现代美学观念的重构  相似文献   

9.
美学,是属于哲学与艺术学之间的一门独立学科.它是艺术哲学,或哲学艺术学.文艺美学,就是文艺哲学,主要研究文艺创作中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根本规律.探讨建设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美学,如果从艺术的人类价值学和艺术的社会本质论的视点来切入,那么,"现代性"就是一个不容回避而且具有本体意义的命题.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作为哲学家对“诗”所施加的责难是“诗哲之争”的最初原点,在现代、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这一争论并没有自然获得消解,而是在不断的流变中脱离了最初的诗学和美学的狭隘命题的局限。衍生出各种新的形式和更加丰富的内容。列奥·施特劳斯从反思现代性危机的立场出发尊重哲学的最高合法性,而在玛莎·纳斯鲍姆看来诗同样具有哲学性的崇高目的。两位当代思想家关于同一问题的不同态度正是当代文化多元性的体现,争论所构成的交流平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消除任何极端立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川端康成一生执著于"美"的追求。自然抒写之哀美,女性抒写之悲美,死亡抒写之幻美,构筑出一个近乎苛刻的唯美文学世界。日本式的"死亡哲学"和作家自身的死亡体验,则哺育了川端康成独特的"死的美学":死即生,死就是最高艺术。最终,以艺术为信仰的川端康成怀着宗教般的虔信优雅地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12.
“纯诗”是象征主义的诗学命题,它的艺术目标是创造一个不被任何现实因素干扰的纯粹的诗意世界。为了这个目标。象征主义诗人通过研究词语关系和诗的非语言形式,对艺术的可能性进行元思考。他们将音乐性视为诗的本体构成,力图建立声音象征体系。他们深信“灵”与“物”是相通的,万物有灵的思维方式,最能表达“纯诗”所要揭示的艺术表象与思想之间的亲缘关系。“纯诗”的艺术目标,实际上体现为一种对艺术美的极致追求。  相似文献   

13.
诗与画的关系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诗与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本质的不同,在中国画中却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本文认为诗与画的融合从外在形式上表现为“以诗为画”、“以画为诗”和“诗画一体”三种形态,在内在关系上具有同一性,中国古代哲学艺术精神及文人画是这种同一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仇惠 《文教资料》2009,(18):19-20
唐代诗僧王梵志继承魏晋以来通俗诗的优良传统,以生动的创作实践开创了唐诗一派新风,成为唐代通俗诗派的先驱和代表.王梵志多将"贫困与富贵"、"生存与死亡"等社会性的命题,或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神色表情等生活化的事物进行对比,不仅深化了诗歌主题及人物形象,同时也表明了诗人鲜明的立场.本文对王梵志诗中是如何具体运用"对比"这一表现手法的问题作了着重分析,并兼谈王诗通过采用"对比"手法所达到的艺术功用.  相似文献   

15.
周岩 《文教资料》2012,(8):42-44
叶芝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他的诗反映了英语诗歌从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变。他一生的创作实践受多个人、多种文学流派的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尼采哲学思想与叶芝创作思想之间的相似之处:尼采的"酒神艺术"与叶芝的创作思想;尼采的"强力意志说"对叶芝的影响和在他作品中的反映;尼采的哲学命题"上帝死了"和叶芝的神秘主义象征体系。  相似文献   

16.
由于文化和哲学传统的不同,中西的死亡观有很大区别。中国人重生怕死,西方人直面死亡。因此,中西悼亡诗在表现死亡时也显示出不同的风貌。中国悼亡诗往往把死亡表现得哀婉含蓄,是一种哀美,走的是一条内在超脱之路;西方悼亡诗把死亡表现得明朗和谐,是一种壮美,走的是一条外在的超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寓湘诗是一个丰富而又复杂的艺术世界,作为寓湘诗人中的佼佼者,柳宗元、陈与义的在湘诗作颇富典范价值:一方面他们的寓湘经历和诗作的情感内蕴具有代表性意义;另一方面他们的诗歌个性鲜明,特别是诗作的意象及其特征各有千秋。柳宗元、陈与义的诗歌丰富了寓湘诗的艺术世界,提高了寓湘诗的艺术品位,或许也为文学与环境、文学家的养成等命题提供了有益的资证。  相似文献   

18.
杨超 《文教资料》2011,(27):17-18
爱米莉·狄金森是美国19世纪文坛最杰出的女诗人,她的诗语言简洁,风格独特。本文通过对其代表诗作之一《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的韵律节奏、词汇句法、语符形式的探讨,展示诗人对死亡的哲学思考,彰显诗歌的独特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假设命题式批评是笔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过程中探索性命题."难以解释的符号"是希利斯·米勒在<解读叙事>中提出来的,是解构主义理论对于叙事艺术的理解和界定."假设命题式批评"就是与这样的艺术界定和理解对应的.在对<饥饿艺术家>的假设式命题批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这种批评方式的意义和性质.具有哲学意味的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是永恒的,但是对于艺术中形而上意味的把握却是比较有难度的,而假设式批评的意义应在于能够显示和揭示文学作品的哲学意味.  相似文献   

20.
有一种观点认为:“哲学的最高问题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我认为这种提法是不妥当的。对于这种观点,许多同志已写文章从理论方面和哲学史方面进行了反驳,我不再赘述。在这里,我只想指出:“哲学的最高问题是世界本原问题”这一命题本身就是一个倒退回古代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命题,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表述。首先,我们知道,追求世界本原,这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