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历来争论不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爱情说”与“讽谕说”。作者从《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本身、传播方面进行探究和综合分析,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应归于“爱情说”,而不是“讽谕说”。  相似文献   

2.
对于《长恨歌》结构,学术界一般认为前、后两部分有较大不同或各有侧重。不过,深入的文本分析表明,由荒废朝政、毫无原则的裙带关系到贵妃赐死、人亡国乱,再到后半部分描写晚景的孤独、凄凉,直到向道士、幻想的天界寻找已逝的两情相依,以致最后留下无尽的遗恨,具有非常紧密的逻辑联系,显示出《长恨歌》艺术结构的层层推进,两部分并没有出现由婉讽向歌颂爱情的巨大转换,前后内容与结构具有内在的~致性。《长恨歌》后半部分大力铺写李、杨情爱,其实极有利于表达婉讽主题,因为爱得越真、越深,就越珍贵,失去的就越多,破坏就越重,教训就越应记取。自居易正是要以一段富于传奇性的爱的逝去,动之以情,前后一贯地表达婉讽主题。  相似文献   

3.
李子孝 《教师》2012,(25):68-69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一生的写照。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歌颂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是一篇久经传诵的佳作。被历代评论家赞为“自是千古绝作”。它给诗人带来了极高的荣誉。作者因而被称为“《长恨歌》主”。对这首诗主题的理解。一直存在着分歧,主要有以下四种意见:第一种认为是讽喻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讥明皇迷于女色而不悟也”:第二种认为是歌颂李、杨坚贞的爱情,“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第三种认为是双重主题说,即“一方面对李、杨二人生活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另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予很大的同情”;第四种认为是作者世界观有矛盾,本为“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而作,但在具体描写中赞颂李、杨爱情的成分却占据了主导地位。历代持爱情说的评论家多认为.诗篇中李、杨的爱情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4.
《邢台学院学报》2019,(2):107-109
《长恨歌》是白居易所写的长篇叙事诗,诗中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两个人爱情从喜剧到悲剧的整个过程。诗歌运用了独特的表现手法,运用多重意蕴,通过对历史的沉思,总结了个人的悲喜剧无论是君王还是普通百姓,都是与国家的命运分不开的;以浪漫的形象寄托了爱情的唯美与人们对唯美爱情的渴望。《长恨歌》对后世文学所起到的影响很大,开启了后世文学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5.
《柳州师专学报》2016,(1):37-40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剖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认为诗歌中蕴含着多重主题:一是对唐明皇荒淫生活的批判,同时对两人爱情的歌颂;二是视杨贵妃为红颜祸水,但对其遭遇又表示同情。多重主题反映了诗人白居易复杂而矛盾的思想状况及复杂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6.
大家知道,中学语文课文中的《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颇富抒情色彩,它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所感动的故事。关于这首诗在文学上的成就,此处不必赘述。而在音乐描写上的一些独到之处,特别是一些音乐现象和音乐事件的出现,使得这首叙事诗还具有丰富的音乐学知识。在此愿与中学师生朋友来共同分析和欣赏。  相似文献   

7.
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遗产中的瑰宝。结构上采用双线结构交织,附以情节的巧妙穿插和行文的前后呼应,使诗篇在结构上达到了完整缜密,天衣无缝。  相似文献   

8.
陈寅恪先生认为《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用诗传合一的体式来书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在结构上为“一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其实由于叙事诗和传奇体裁迥异,它们不但展现出诗歌和小说的不同艺术魅力,同时还反映唐中期诗歌与小说互相借鉴、交融,共同臻于艺术妙境的创作状态。在体裁艺术上同样为“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  相似文献   

9.
自居易是我国古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个现实主义大诗人。他的诗词创作和诗歌理论主张在古代众多的诗人和作家中占有十重要的地位。《长恨歌》是自居易感伤诗中著名长诗之一。《长恨歌》以其现实主义手法和浪漫主义手法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很高艺术境界;特别是诗中许多绚丽多彩的浪漫主义幻想和描写手法,更造成了一种扑朔迷离,令人眼花缭乱的感觉。因此,历代评论家各执一端,对《长恨歌》的主题持有种种不同说法。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历史事实和艺术创造的问题 在分析《长恨歌》中李杨形象时,让历史人物李隆基和杨贵妃,来代替文学作品《长恨歌》中的李杨艺术形象,确属不妥。把历史与艺术完全等同起来,等于抹杀了艺术本身的特性。分析艺术人物形象时,应该完全从作品本身提供的艺术人物形象和故事出发,实事求是地作细致具体的分析。作为文学艺术中所描绘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往往渗透着作家的思想情感,是作家所创造的独立的全新的艺术形象,他们的性格、思想、命运是作家赋予的,逻辑上符合现实,但绝不一定等同于现实。  相似文献   

11.
运用叙事学理论对白居易《长恨歌》进行叙事学分析,可从三个层面展开:分析《长恨歌》叙事语言的有机构成,通过“隐喻”“转喻”的符号理论具体阐释;分析《长恨歌》象征对叙事的推动;从故事角度把握《长恨歌》的故事线索,分析它的叙事结构与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2.
王安忆作品《长恨歌》的叙事语言很有特色。它借助电影的表现技巧缔造别样听觉空间,又调和笔墨在文字上做足功夫。听觉和文字的双重力量,构造起了一个立体感极强的文本。  相似文献   

13.
《长恨歌传》与《长恨歌》并行于世,它们取材相同,都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二者在主题上又有明显的不同。白居易更侧重于对爱情悲剧上的描写,在关于爱情的方面描写较多,表达"爱情"主题;陈鸿兼及史官和文人双重身份,表达的是一种"政治爱情交织"的双主题。两部作品的主题存在着差异,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交织。这种差异和交织的原因在于陈鸿、白居易二人身份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也与写作目的和文体本身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长恨歌》主题说,提出了新的见解:反腐败。并对“爱情说”、“政治爱情双重说”提出了商榷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自居易所作《长恨歌》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描写了唐玄宗纵情声色而荒淫误国,对李、杨二人大加抨击;后一部分情感却发生逆转,完全收敛批判锋芒,反而用生花妙笔歌颂了二人在重大历史活动中罕见的真挚爱情。本从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宗教影响三个面探讨了作情感逆转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文章《长恨歌》的主题一直是学术界争鸣的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无外一是因男女主人翁的特殊身份所致,二是作者创作动机与作品客观效果不相吻合所致。从作品对主人公的形象描写分析,全诗的政治色彩淡泊,而在作者的创作竭力和情感倾向的矛盾及作品的实际效果可以说明《长恨歌》主题当以情主。  相似文献   

17.
吴伟业的《圆圆曲》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在题材和叙事手法上有相似之处,但《圆圆曲》对《长恨歌》不只是继承也有所发展。从主题上讲,《长恨歌》是以国事写情事,而《圆圆曲)是以情事写国事;从结构情节上讲,《长恨歌》采用传统的与时间同步的顺叙结构组织情节,而《圆圆曲)借鉴了戏剧、小说的结构手法,在叙事结构方面有所创新;从语言风格讲,《长恨歌》明丽流畅,《圆圆曲)富葡精工,有着不同的风格面貌。对于歌行体的发展,两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长恨歌》等。《长恨歌》有不同的英文翻译版本,在本文中,笔者将对其中六个英译本的部分诗句进行对比,试图发现一些翻译规律。  相似文献   

19.
陈鸿不认可李杨恋情,尤不认同《长恨歌》的赞美,写《长恨歌传》以纠正白诗之思想过失,引导读者摆脱情的羁绊,用政治眼光解读诗的内容。《长恨歌传》是改写诗歌内容,有文本、再创作性质的小说,是以志书、野史为文本的演义体小说的前奏,为《长恨歌》作政治意义解读是它的主题,其思想价值的丰富性远远超过当代学者们的现有评价。  相似文献   

20.
从悲剧的角度审视《长恨歌》,就会感到《长恨歌》中的爱情既是一个悲剧形式,又是一种悲剧范式。两者分别构成了《长恨歌》的表层悲剧意义与深层悲剧意蕴,使《长恨歌》超出了那具体狭小的悲剧范围,具有一种博大而深广的人类共通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