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土本色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和乡土基层不完全  相似文献   

2.
宋学清 《中文自学指导》2009,(3):79-80,F0003
费孝通曾说过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而这个“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乡土中国”说。作为一个以农为本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传统中国,“乡土中国”真切地反映了现实中国的真实情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的新视角,研究现代文学的新视点。但是在中国作为主体社会阶层的农民,他们虽然经常成为传统中国关注的重心,却永远成为不了“乡土中国”的真正主人,这是一种悖论性存在:  相似文献   

3.
《乡土中国》主要是费孝通先生在对乡村社会学的讲学中整理的论文,讲述了乡土中国的一些特色。费老在《乡土中国》中主要讲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基层的中国社会中,有着和现代化不同的乡土本色,甚至有些特色是与现代相对立的。乡土性的农村崇尚道德,主张克己复礼,追求礼治,维护传统,追求以单亲血缘关系为主的家族胜于家庭。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一些乡土性逐渐淡化,比如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等。但是中国的乡土特色依旧存在,而且影响深远。本文主要从费先生的乡土中国入手,分析费先生的乡土中国的本色以及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这两个伦理学视角下的乡土中国最为主要的特征,同时概括介绍了乡土社会的发展趋势,最后对费先生提出的"乡土中国"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4.
《乡土中国》是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编著的一部学术著作,其作为社会学研究成果,对我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及人民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在这本学术著作中,费孝通先生以其通俗性语言和严谨的逻辑技巧,并在调查取证的基础上,对我国的乡土社会面貌进行详细论述,层递性地探索出了解决方案。一、以通读全文为阅读目的的理解性阅读学生在进行学术著作的阅读时。  相似文献   

5.
<正>《乡土中国》是学界公认的社会科学经典著作,是讲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重要代表作,深刻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全面展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底蕴。一、实践基础:整体统筹,科学安排。  相似文献   

6.
正内容概要:《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社会学著作。全书由12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  相似文献   

7.
一我是怎样重视起乡土教材的我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十几年了.起初,我不重视乡土教材,觉得课本分量够重了,能讲好课本上的东西就不错,增加乡土教材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再说,乡土教材的典型性总归差些,讲它会喧宾夺主,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我最初几年讲课时,老在课本里兜圈.有一年,讲鸦片战争,为了说明当时清政府危机四伏,我照本宣科讲了京畿白莲教、天理教起义,课堂上学生并不注意听.课间,我发现同学们挤在一堆,聚精会神地听其中一个同学讲白莲教的故事:"嘉庆皇爷十八冬,宋庄出个'贼'林清.林清从小学武艺,白莲教里数他凶.纸人纸马剪十万,眨眼之间就腾空……".我一听这观点不对,  相似文献   

8.
在乡土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对接中,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对1960-1990年代的中国乡土进行了颇具现代内涵深度的审视。在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里,乡土是丰富的社会历史存在。他是要从乡土审视中国社会历史变革,同时又是从时代沧桑中发掘乡土的"常"与"变"。通过对乡土的多重性观照,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使我们看到的是一块更加真实、鲜活然而也伴随着深重现实苦难的中国乡村大地。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当代乡土小说叙事在整体上显示不出乡土自在言说的主体意识和厚重而博大的精神力量,究其原因,是受制于观照乡土的二元对立思维和真正乡土叙事人的缺失.中国作家对乡土的表述似乎总是摇荡于审美与功利的两端,疏离了乡土存在应有的本性.乡土不应仅仅是一种被动的书写对象,而应是一种活生生的、能动的审美客体.乡土存在的客观规律性召唤着它的真正叙事者,对乡土展开一种本位性叙述.  相似文献   

10.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经典著作之一,在此书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基本特点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视出中国人典型的国民性格,如因循守旧、有私无公、以和为贵、重名轻实等。本文通过对《乡土中国》的再次研读,对中国国民性主要方面的乡土来源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乡土油画是国内所特有的一种美术现象,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会呈现出不同的样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几代艺术家的传承,历经了从乡土政治油画到乡土风情油画再到新乡土油画的蜕变,表现手法上也由先前单一的绘画语言、表现形式发展成为全面、多样性的绘画样式,在近年来已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主流绘画.  相似文献   

12.
“家族”是《乡土中国》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内容,过去的中国是一个以定居聚落与宗法礼治为纽带的传统的乡土社会,在这种线性垂直结构的传统社会里,其中的伦理行动和心理结构,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多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体制,宗族制度是乡土社会数千年的基本形态,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产物,其核心是中国古代“家国天下”的思想。“家国天下”是“乡土中国”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乡土中国”社会结构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转型时期的乡土社会,以"走出乡土"为表征的"文字上移"促进了底层青年的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在"文化脱域"与"空间转换"的视阀下具有一定的张力.流动张力是指个体不能完全从身体与心理上融入城市生活,还与乡土社会保留着空间与文化上的联系.从不同时空背景下的资本及其作用带来的空间实践变化,透视出农村教育精英的社会流动过程中存...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当代文学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视野中的乡土性生活场景的隐形存在上看,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乡土性生活一直是在阶级斗争中退守与抗争。  相似文献   

15.
<笨花>是铁凝潜心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她通过对笨花村人日常的生活细节、生存状态及人生命运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从清朝末年到抗日战争胜利近半个世纪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小说语言质朴,风格独特,人物鲜明,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通过这个小村庄,铁凝为我们展现了中国的乡土社会、乡土文化,以及它们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代表作,该书讲述了乡土社会这一问题.乡土中国的社会秩序是充满乡土气息的,是差序格局下的熟人社会,是礼治秩序下的无讼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乡土社会发生了变迁.送法下乡等法治宣传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它在带来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产生了诸多弊端.因此,必须构建以国家法治秩序为主导并与民间法相结合的多元化的乡土社会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17.
张洪侠 《文教资料》2008,(28):161-163
周克芹,当代著名作家.以一部长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荣膺首届茅盾文学奖,从此蜚声文坛.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作家笔耕不辍,创作出了一批描写乡土、书写变革的作品,展示了中国农民农村30年中所经历的发展与变化,体现了对中国农民生活与农村问题的极大热情与关注.本文试从乡土性与时代性两方面入手,讨论周克芹小说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在多年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乡土化的教育管理思想。基于对教育正义的朴素追求,陶行知赋予乡村教育以拯救中国社会的重担,进而进入乡村兴办学校;其教育管理的手段主要为建立乡农社会与乡土教育的联系、培养乡村教育管理人才以及培养乡农子弟“自治”,其管理方法是以“管人者管己,在劳力上劳心,用先进管后进,在平等中倡责任”。由此而形成了其乡土化教育管理思想的特征:乡土性、精神性、生活性与陶冶性。  相似文献   

19.
《无为政治》和《长老统治》,讨论静态的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从社会关系不同性质看,可区分出两种权力,一种是社会冲突中发生的横暴权力,一种是社会合作中发生的同意权力。权力的引诱力在经济利益,乡土社会的横暴权力受到经济限制。农业社会是皇权的发祥地,农业帝国的经济是虚弱的,皇权因此是松弛和微弱的“无为政治”。乡土社会还有发生在社会继替过程中的教化权力,在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中,主导的是行施教化权力的长老统治。  相似文献   

20.
谚语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事迹、自然风貌、文化传统、心理状态、乡土习俗、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它是农业社会最朴素、最本真的思想表现形式。因此,通过谚语的语义结构更能从内容上切实地反映出中国农业社会的心理结构:主体优越意识中的大我与小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