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氨的喷泉实验是高中重要的化学演示实验,对于该实验操作教材要求老师课前预先收集好氨气,到时再做喷泉实验.但是,由于氨气易扩散,上课老师经常担心预先收集好的氨气会泄漏,到使用时喷泉效果不好甚至实验失败.特别是现在重点高中扩班,有时一个老师半天要连续上几个班级的课,用预先收集好的氨气做喷泉实验效果一般不理想,如果当场制取氨气,教室中无通风柜,氨气肯定要散逸,造成污染,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对氨的产生、收集和喷泉实验做了下面的新改进.  相似文献   

2.
氨的喷泉实验是高中重要的化学演示实验,该实验操作教材要求老师课前预先收集好氨气,到时再做喷泉实验.但是,由于氨气易扩散,上课老师经常担心预先收集好的氨气会泄漏,到使用时喷泉效果不好甚至实验失败.特别是现在重点高中扩班,有时一个老师半天要连续上几个班级的课,用预先收集好的氨气做喷泉实验效果一般不理想,如果当场制取氨气,教室中无通风柜,氨气肯定要散逸,造成污染,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对氨的产生、收集和喷泉实验作了下面的改进.……  相似文献   

3.
氨的喷泉实验是高中重要的化学演示实验该实验操作教材要求老师课前预先收集好氨气,到时再做喷泉实验。但是由于氨气易扩散上课老师经常担心预先收集好的氨气会泄漏,到使用时喷泉效果不好甚至实验失败。特别是现在重点高中扩班,有时一个老师半天要连续上几个班级的课,用预先收集好的氨气做喷泉实验效果一般不理想,如果当场制取氨气,教室中无通风柜,氨气肯定要散逸,造成污染,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对氨的产生、收集和喷泉实验作了下面的改进。圆底烧瓶(须干燥),三孔橡皮塞一个,粗玻管(两端开口)一个,弹簧夹个,锥形瓶两个,针筒两个,橡胶管、…  相似文献   

4.
氨的喷泉实验在中学化学课程中作为课堂演示实验出现,对实验者和实验装置的要求都较高.该实验从课前的实验准备到课堂的演示操作,包括了氨气的固固加热制备、排气收集和储存、课堂喷泉实验演示等步骤,整个实验操作步骤较多且过程比较繁琐,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若氨气收集的量不足、集气的圆底烧瓶不干燥或在安装实验装置过程中有氨气逸出等都会对喷泉实验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传统的喷泉实验过程中,氨气的制备通常是采用NH4Cl与Ca(OH)2共热制备的.  相似文献   

5.
1问题的提出 氯化氢和氨的喷泉实验是现行中学教材中2个比较经典的喷泉实验,当氯化氢气体和氨气接触时,又可以产生喷烟现象。然而,教材中只是单独地演示它们其中的一种喷泉实验,同时演示这两种喷泉的改进实验未见有报道,而且很少演示氯化氢和氨喷烟的实验。除此之外,教材要求教师在演示氯化氢或氨的喷泉实验时,要事先收集好气体。  相似文献   

6.
氨气喷泉实验是证明氨气极易溶于水且溶于水后显碱性的最有力的证据,并且实验现象美观生动,能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但是教材中的实验是由教师事先在烧瓶中收集氨气,然后在上课的时候演示喷泉实验,这样的做法存在很多缺陷:1.制备氨气时无法控制用量,会浪费很多氨气。2.在课前事先收集,很有可能在课堂演示时已经泄漏了一部分,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一、简易喷泉实验我们在高一学生实验<<氨的制取和性质铵离子的检验>>一课中,将氨在水中的溶解一项操作稍作改进,做成了简易喷泉实验,学生们兴趣很高.具体作法是:(1)预先为收集氨气的试管配置一只单孔塞,塞上一只胶头滴管.(2)将胶头滴管内吸满水,待试管内收集满氨气后塞好上述胶塞.(3)挤压胶头滴管上的胶囊使水滴入试管内;等试管内呈显著负压使胶囊扁瘪后,将胶头滴管的胶囊一端浸没在水槽中(如图).(4)在水面下小心取下胶囊,可以看到水槽内的水通过尖嘴喷入试管内形成喷泉.(5)将试管倒转取下胶塞,向试管内滴…  相似文献   

8.
证明氨气易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课本上采用氯化氨晶体与消石灰共热产生的氨。此法产气量少,常困消石灰或收集氨气的烧瓶不干燥,要消耗部分氨  相似文献   

9.
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传统经典实验,要想演示效果良好并非易事。课本装置也并非完美,还存在改进与变形空间。笔者以氨气喷泉实验为例。基于自己的实践与理解阐述该实验,以期同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氨的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学习中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实验,氨气是一种碱性气体,遇酸碱指示剂会发生相应的颜色变化,形成简单的喷泉现象。同时氨气也能与某些金属的可溶性盐溶液反应生成具有多种颜色的氢氧化物和氨基配位化合物。据此实验原理,笔者尝试设计并探究氨与过渡金属盐溶液形成彩色喷泉的最佳实验条件。一、实验准备1.实验仪器与药品。铁架台(附铁夹)、圆底烧瓶(250mL)、分液漏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