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一位厂长交谈,他很不高兴地说:“我不喜欢新闻单位宣传我们厂。”为什么?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位记者曾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提出在厂里买辆三轮车,厂里以出厂价售给他一辆,当时没付钱。过了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够,交一半怎么样?我说那一半我给你交吧。后来,又过了几天,记者来电话说:“三轮车我不要了,请你推回去吧!”  相似文献   

2.
疙瘩     
你和领导有过没有过“疙瘩”?我有,并且是和现在的一团之长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疙瘩”。那是在当兵第二年,我调进团政治处报道组两个月的时候。那天,全团直属队集中在大礼堂开会,由于我们几个负责礼堂卫生的兵偷懒,礼堂内的一片狼藉没有及时清除,团领导对此大为光火。现在的林团长当时是副团长,他对我们几个兵一个个提出了非常严厉的批评,“熊”得我们几个抬不起头来。轮到“熊”我时他又加了一句“你把剪报本拿来,让大家看看你上了几篇稿。”当时我感到整个礼堂内的人都在用嘲笑的眼光注视着我,顿时感到脸上火辣辣的,恨不得找…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有一个新闻工作者告诉我,一次他去某大公司采访一位总经理,这位老总自认为“蝗虫”又来了,便迟迟不见,让他在会客室等了一个多小时。后来,老总出来了,板着面孔说:“我很忙,你直说吧,要我们给多少钱?!”当时弄得他哭笑不得,连忙解释说:“我是奉命来采访的,绝不要你们一分钱!”这位老总听他这么一说,面孔顿时变了样,态度也热情了,对他说:“对不起,误解您了,我们也是被新闻界一些人搞怕了。”真是“一个老鼠坏了一锅汤”。可见,搞“有偿新闻”严重损坏了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整体社会形象,败坏了党的新闻工具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相似文献   

4.
1972年7月初一个炎热的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的会客厅。新华社驻波恩分社记者王殊独自坐在客厅里。一天以前,他从波恩赶回北京,此时静坐在沙发上,思绪起伏,期待的目光频频注视着客厅的入口。他在等待着周恩来总理。不久,周总理走进来了,“你就是王殊同志吧”,总理一进门就跟他打招呼。王殊迎上前去,总理带着微笑上下打量着这位衣着朴素的记者,又问:“你在西德穿什么衣服?怎么现在不穿呢?”王殊轻松地笑了:“我一回北京  相似文献   

5.
也许算缘份吧,雷锋入伍第一天,我就议论过他。“咋搞的,这么点个孩子能当兵?”一米五几的个,看上去顶多十六七。辽阳接兵的新兵营营长老靳说,没法子,我们说他身体条件不合格,可他跑到《辽阳日报》去发了篇文章《我决心应征》,第二天拿着报纸上门来,你说咋办。从那天到现在,31年了,我一直在“议论”雷锋,写出的雷锋事迹百万字。有人说是我“第一个”写雷锋,这概念太笼统,严格地讲,我是第一  相似文献   

6.
《韩非子》中曾经记载过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大将叫吴起,他带兵攻打中山国时,军队中有个士兵的伤口发炎了,流着脓血,吴起看到后就用自己的嘴给这个战士吮吸脓血,士兵非常感动;都愿意为他勇敢作战。有一次,他又为伤员吮吸脓血,一个伤兵的母亲看到后反而哭泣起来,人们问她:“吴起大将这样爱护你的儿子,你为什么还哭啊?”这位伤兵的母亲说:“吴起曾给他的父亲吮吸过创伤的脓血,他的父亲就战死了,现在我的这个儿子又要战死了,所以我才哭呀!” 这个伤兵的母亲的类比犯了“不相类”的毛病。她的思维过程是机械的类比…  相似文献   

7.
据报载:一位老工人,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把废旧的麻袋一条条收集起来洗干净。他一直被誉为老劳模,记者多次报道过。这一天,记者又去采访他,宋遇,他的儿子很不耐烦地说,你们写了几十年,还写他?来吧,看看我们的。原来,几个小青年发明了洗袋机,一个月可以节约上千元,比老劳模的效率不知高多少倍! 这位记者采访碰壁,给人以深刻启示:时代前进了,我们新闻工作者在人物报道上的一些旧的思想观念,也要变一变。  相似文献   

8.
在电话中两次预约采访冯健先生,正碰上他在赶写一篇东西.他说:过几天再谈吧!曾经约过一些文艺界人士采访,听到的回答不少是“今天有会”、“明天有活动”之类的回答.而冯健则在“闭门盘货”这使我感到新鲜.离休快九年了,冯老依然笔耕不辍,退而不休,这应该是一个“新闻兵”的本色吧.  相似文献   

9.
一天,孝感广播电视报一位编辑给我打来电话说:“汉川报社给你寄来了稿费,汇款单在我们编辑部,请你来领取。”我说:“我一直未给汉川报投稿,他们为何给我寄稿酬呢?”这位编辑说:“我们孝感广播电视报在2000年11月28日《社会聚焦》版刊登了你写的文章,12月10日汉川报在《生活时空》版转载了,由于该报不知道你的地址,把汇款单寄给我们,请我们转交给你。”几天后,汉川报又通过孝感市新闻出版局把样报转交给我。我收到稿费和样报后,深受感动。现在报纸、杂志为了增加信息量,从其它报纸、杂志上转载文章的很多,不少报…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全一毛是新闻界的一个“怪人”,而且“怪得出奇”。这话不假。你看,他觉睡得好好的,会突然爬起来,拿起睡前在床头准备好的笔和纸,动手写起东西来,有时写文章,有时记事。天热如此,严冬也这样。就是上星期四的一个下午,我去他家,他爱人告诉我,老全昨天整整忙了一天,晚上,报社送来一组稿件:通讯加评论。于是老全不想睡了,直忙到晚上12时才睡觉,今天凌晨4时又起床,看稿改稿了。现在正是春寒料峭的季节,大概是着了点凉,也许是过累,稿子没看完,突然气喘吁吁,痰堵塞了嗓门,透不过气来,靠吸痰器才吐出了几口痰,又若  相似文献   

11.
一九五七年的夏天,我正在莫斯科图书馆学院读三年级。一天,听说祖国的图书馆代表团要来访问观摩,我们同校的几个中国留学生一起按时到车站去迎接来自北京的火车。代表团由四人组成:团长左恭、副团长汪长炳、团员杜定友和秘书胡耀辉。他们被安排在莫斯科的“俄罗斯饭店”下榻。我陪他们一同前往,并参与了当天和苏方人员共同拟定参观日程的商谈。几位长者对我们十分亲切。过了几天,左恭同志专程到学校来看望我们.他说,苏方给安排的翻译人员不熟悉图书馆业务,工作有困难;又说,已请示过我驻苏使馆,决定由我在假期内充任代表团翻译。我当然非常珍惜这样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从此和代表团一起生活了一个多月。这是一次使我终生难忘的经历。时光过去三十年了,左恭同志和杜先生早已作古。汪先生现在南京住,大前年秋天我还去看过他。后来最常见面的是胡耀辉同志,他现已离休,住在北京。回忆在长者们身边度过的一段时光,总使我觉得无限神往.让我追忆一些情节作为纪念吧!  相似文献   

12.
作家赵树理有一次下农村,住在一户农民家里,房东小李向这位作家求教写作真经。赵树理知道小李的心意后,建议小李写一篇表扬好人好事的稿子让他看。小李拿来写好的稿子,赵树理看了后说:“你先改一改,明天让我看。”第三天,小李将改好的稿子送去,赵树理看后说:“你再改一改,明天送给我。”第四天,小李改好了稿,赵树理看了一遍,说:“我看你会改,再改一遍。”第五天,小李又  相似文献   

13.
不管你是否乘坐过美国汽车,但对克莱斯勒公司董事长李·雅科卡或许都不感陌生。几个月前,当这位既传奇又浪漫,因许许多多故事而闻名世界的“老汽车”,信步走出与他公司合资经营的“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大门时,他那曾指挥生产过成千上万辆汽车的手便当空劈下:“要同中国合作100年。”“我感到这里的人正在创造历  相似文献   

14.
初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第十五章第三段写到“文采同志”闹的又一个笑话:另外一次,他在一个县委家里吃饭,想找几句话同主人谈谈,他便说:“你的胖胖的脸很像你父亲。”那个主人很奇怪,问:“你见过他老人家么?”他指着墙头挂的一张木刻像说:“这不是你父亲么?你看你的两个眼睛多像他。”不防备把一屋子人都惹笑了,坐在他对面的人,忍不住把满嘴的饭菜喷了一桌子。“天呀!那是吴满有嘛,你还不认识,同志,亏你还在延安住过。”“吴满有的像我看得多了,这个不是,这真不是你父亲么?”这段文字两次提到的“吴满有”,在1950年后印行的《太阳照在桑干…  相似文献   

15.
把好数字关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报刊还是广播电视,失真的现象时常发生,其中数字失真的问题较为突出。记得有一次,一位通讯员写了一篇某乡搞好养老保险工作的稿子,稿中提到这个乡每月发给60岁以上的老人200元养老金。因此县此乡都较贫困,我便问作者这些钱是否每月都能及时给老人兑现,经过核实没有。这一问作者慌了神,吞吞吐吐地说:“我是从县里听别人说的,并没亲自到这个乡去采访,要不保险金就改成100元吧,这样更保险些。”还有一次,我收到了这样一篇通讯员来稿,稿件写一位农村青年通过自学掌握医术,悉心为乡亲们防病治病的事迹也较为突出。但感到不足的是,稿中主人翁自学的情况交待太少。为了补充这方面的材料,使主题更深刻,我接通了这位“老”通讯员的电话。当我提出问题后,他那边开口就说:“这还不好办,你就给他写上自学过《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吧!”说完又补充道:“你看这些行  相似文献   

16.
几个月前,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吴艳艳时,还对她说,“你将是我们在悉尼奥运会上最大的对手。” 现在,这位年轻的200米个人混合泳世界纪录保持者,由于两次尿样检查均呈阳性,被中国游泳协会认定服用了兴奋剂。不仅无缘奥运,而且可能从此结束了自己的运动生命  相似文献   

17.
再见到邱娥国是7月3日晚上。这是邱娥国在全国各地完成了71场事迹报告会后我们再次相逢。仍在他家中,仍是他和妻子涂荔花热情迎着我们。再到他家,是为了了解他为孤寡老人余锦桂送葬一事。“老邱,几个月不见,你黑了,瘦了,也老了。”我说。“嘿嘿,没瘦,没老,原来就这个样子。只是每次外出作报告都要理发、■油。我已经‘伪装’了半年了。好累,好累!”憨厚的老邱捋着两鬓的白发朗声笑着。“这半年,他的血压经常很高,全靠药撑着。我在家老担心他哪天倒下去。不过,还好,报告团就他父子俩体质好,没病过,别的人都病过。”妻子…  相似文献   

18.
曹鹏 《新闻记者》2003,(11):27-28
中国传媒产业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期,机遇多多,但是同时也问题多多。机遇需要我们认识,问题同样需要我们认识。默多克又来了几年前本专栏的一节文章曾用过“默多克来了”这个标题,现在,默多克又来了。在很大程度上,默多克已经成为了一个代名词,他意味着国际传媒巨头。因此,虽然他只是新闻集团的老板,但是在中国传媒业却被看成一个标志,其动向特别引人关注,而且往往对业界的潮流走向有某种导引作用。默多克此次访华,各报都作了公开正式报道。《参考消息》10月11日还以“默多克在中国寻求扩展”为题报道了这位传媒巨子在中央党校发表了演…  相似文献   

19.
虽然我和魏厚敏同志在一个锅里吃过饭,在一个屋里睡过觉,在一张桌上写过稿,可这次要写他倒真有些为难:一来在最关键的几天,我没和他在一起;二来他又总是一口一个“还是多写写平暴一线的同志”。好在许多同志积极地给我提供素材,他又发了35篇稿子,两下一结合,拉出这一小文。魏厚敏在部队新闻干事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七八个年头,这其间,他采写过的对象一串串,他  相似文献   

20.
5月1日,噩耗传来,你那天凌晨停止了呼吸,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与世长辞了! 前几天,我和勇进去医院看你,你已病情危重,说话也困难了,你说:“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我赶忙安慰你不要这样想,说过几天还来看你的。谁知真如你所说,那次竟是我们的永别,从此重晤难再了! 我为失去你这位好同志、好兄长,沉浸于深深的哀痛。泪眼模糊中,总闪现你的身影:你在认真负责地工作,你和蔼地与同志谈心,在拄着手杖慢步走向机关,在轮椅上艰难地坚持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