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多动向表明,走向21世纪的世界教育正在出现新的变革趋势:教育投资成为国家和社会最必需和最有效益的基础性和生产性投资;教育将在更高普及程度的基础上,注重于提高质量和效益,把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摆到突出的位置;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将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将是教育思想、观念、手段、方式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化。教育的发展水平、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着国际竞争能力和综合国力水平的高低。我国要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  相似文献   

2.
21世纪财富增长主要源于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投资,采取何种措施激励个人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通过对教育投资个人成本和个人收益的经济分析,提出以下对策:进行人才培养模式 的改革,加强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增加教育投资、降低个人教育投资的成本。  相似文献   

3.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技术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教育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教育费支出已成为家庭支出的重要部分,教育作为投资理念已深入人心。智力投资教育概念的提出使人们清楚理解了国家、社会和家庭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的投资状况。高校进行智力投资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教育学生树立成才意识,并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的栋梁。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人才强国”战略首先要在高校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我国教育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时代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信息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实现教育信息化、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当代知识已成为经济中最基本的资源和生产的最核心的要素,因而教育已经直接参一经济的运行,成为经济发展新的生长点;现代经济的转型对教育提出了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消费观、福利观为教育的产业观;处理好民高等教育的关系;防止科技发展以降低人的素质为代价;教育的目标应重新定位,从培养传承式人才转向培养创新性晚加重视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 。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最根本的特性是流动性、竞争性和失衡性,由此导致了世界的不平等、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这又使得世界各国为了追求优势、控制和安全而激烈竞争,而被当作经济手段的教育则成为竞争的重要工具。但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教育并不能提升国家的竞争能力,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在全球化下教育已从民族国家的文化和公共机构转变为为少数企业和精英服务的私人机构。全球化时代的制胜之道是进行社会重建,建立一个社会精英流动和制衡的和谐社会。而社会重建和人的改造必须最充分地发挥教育的功能和力量。为此,当重塑教育的品质,恢复启蒙的教育理想,重新赋予教育的公共性,以普遍利益为使命;实现教育民主,培养具备社会认知和发展能力的现代公民;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作为社会流动主渠道的作用;重塑知识精英,使之成为社会的良心,并由此唤起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把经济成长和政治清明建立在良好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上。基于这样的教育而生长出来的社会必然成为能给全体人民带来最大福祉的幸福美好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马磊 《河南教育》2010,(1):104-104
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这位苏联的“教育思想泰斗”用他一生中最集中、最深刻的一个教育学观点完美地展示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0.
生物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终极价值是将人类已有智慧成果中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系统科学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与此同时,通过人文教育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必须重视教育的终极价值,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指导和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有益于社会的人。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给人们的精神造成强大的挤压,文明的发展将受到威胁和挑战。人格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学校德育教育引人注目的教改潮流和内容。当代中国,道德危机、国民素质低下的问题日益成为最敏感的问题之一。培养和塑造健全人格的社会公民将成为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改革发展的基本取向之一。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心理结构中知、情、意、行诸要素进行重点培养和特别训练,是学校人格教育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教育投资不仅具有一般的经济投资意义,即投资获得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所以,个人教育投资倍受人们重视。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教育投资由政府单一投资转向政府、个人、社会多方投资,认识个人教育投资的价值将有效地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3.
美国关注贫困儿童的教育投资问题已有四十多年,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并通过立法的手段保证教育投资的来源及分配,其用于学校改进和贫困学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联邦专项资金和州政府教育经费,根据生均消费、权生系统、学校类型等决定如何将资金投放到最贫困的儿童身上。通过对美国教育投资的分析,对我国如何将钱花在最贫困的儿童身上有所启示,例如完善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保证贫困地区资金来源;建立"以省为主"新体制,强化省级教育财政责任;设立教育优先发展区,打破城乡差异等。  相似文献   

14.
创新创业教育是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模式的综合,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将政府、学校、社会纳入系统化管理,成为系统中的一部分发挥作用,即政府负责整个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和基础建设;学校是系统运转的主体,涵盖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通过二者的无缝衔接,结合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等方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社会的需求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其也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经费、场地、经验和指导等方面的支持,从而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利用系统化的观点,可有效提高系统各组成部分间的指导作用和协同能力,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的,从而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5.
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教育目的不是停留在培养认为主体上,而应是培养实践主体。实践主体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主体两种形态。从我国教育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教育在目的追求上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人类精神化的精神活动的主体,而且要将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实物活动的主体与交往活动的主体;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改造主观世界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设计已经作为企业竞争的最有力的手段,设计人才成为社会最稀缺的人才。高校作为给企业、市场输送设计人才的机构,对设计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模式是非常关键的。本文主要分析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7.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这是对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基本方向的最准确的表述、对教育发展基本目标的最明确的定位。这一表述和定位,所反映和体现的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是与世界先进教育理念与思想一致的。终身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家们的共识;终身需要学习,已成为进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教育观、学习观。因此,江泽民关于终身学习思想的两次阐述,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世界教育的发展相适应的。在这种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里、终身教育的教育体制中,成人教育,无疑是十分重要的阵地和构成,是实现培养完善的…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作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本质上就是以人的智力、知识为本的人化经济。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必须构建我国社会创新教育体系。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即改变教育行政管理模式 ,具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势 ;强化创新教育的终身化和社会一体化优势 ;构建多层次的社会创新教育结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加速了传统教育向创造教育的转变。如何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成为当今语文创造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之中,联想是最活跃的创造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从教育地位和作用的嬗变、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国际经济追赶经验三个方面分析了在知识经济社会,以传授、生产和创新知识,特别是培养训练创新型人力资本为主的教育产业,应成为第一基础性产业。从建立适应社会主叉市场经济的教育投资体系、办学主体多元化和转变观念、灵活办学、向学习化社会推进等方面提出了思路。总之,用产业经济的理念和发展思路,推进教育成为第一基础性知识产业,是直面国际竞争,迎接挑战,根据中国实际,强抓机遇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