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宝玉的一段去见爸爸的神情动作描写,揭示出他的叛逆性格;又通过黛玉听到宝玉娶亲消息一段细腻描写,揭示出宝黛爱情的真挚热烈和黛玉的悲剧命运。两段共同说明《红楼梦》在用动作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上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相似文献   

2.
对话     
在生活中,我们无法避免与他人对话,对话除了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我们展示个性,相互了解的手段,普通的对话必不可少,艺术性的对话与精神上的对话更是难能可贵。——题记小时候读《红楼梦》里的对话片段,常常忍不住发笑。在细腻的语言描写中,人物形象无不刻画得栩栩如生。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初到贾府时,贾宝玉与她的对话。宝玉问及黛玉的表字。黛玉道:没有表字。可也有玉没有?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后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要摔玉。我选取的是他们的只言  相似文献   

3.
<正>林黛玉|入乡随俗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对贾母的回答,林黛玉说了真话,结果倒显得自己  相似文献   

4.
林黛玉进贾府,第一次正式上门拜见二母舅及舅母,王夫人选定了在东廊三间小正房接待黛玉。王夫人的做法有看轻黛玉的意味,而且因为这里僻静些,不易被人撞见或听到内容。王夫人在见到林黛玉的第一天,就给她打"预防针",让她和宝玉保持距离。文章就王夫人为什么在东廊三间小正房接待黛玉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在《红楼梦》第十九回回末,毛泽东的两条批语指出宝玉身上既有“同一人生观相互结合的爱情”,亦有“两种人生观相互冲突的爱情”,既肯定了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又承认了宝玉与袭人的爱情,说明宝玉爱情的复杂性。毛泽东的批语犀利独到,而且符合文本的客观描写,符合现实的人性特点。毛泽东对宝玉、袭人、黛玉爱情的评价主要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认识的。  相似文献   

6.
对比是把有反差的物或人对照着进行描写,凸现作者意图的修辞手法。在欣赏名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感悟到妙用对比的艺术魅力。一、景与景的对比。先欣赏《红楼梦》中的描写:“一时大轿从大门进来,家里细乐迎出去,十二对宫灯排着进来,倒也新鲜雅致,傧相请了新人出轿,宝玉见喜娘披着红,扶着新人,蒙着盖头。……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紫娟等却大哭起来。李纨探春想她素日的可怜,今日更加可怜,便也伤心痛哭。……只听见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相似文献   

7.
为黛玉平反     
读《红楼梦》,一般人会觉得黛玉小心眼,说话刻薄,处处多疑。然而我却认为这是对她的误解。黛玉出生破落贵族世家,幼年丧母,孤苦无依,奉父命投奔千里之外的外祖母家,这也为她日后忧郁敏感的性格埋下伏笔。进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她去”,这种低人一等的身份和寄人篱下的处境,必然导致黛行玉为拘束、谨小慎微。黛玉宝玉初逢,小说借宝玉之眼刻画了卓尔不群的黛玉,虽是愁容却有妩媚风韵,虽是病体反添娇怯情态。体弱多病独具娇柔“病态美”,更是她性格及悲惨命运的暗示。黛玉是大观园的头号才女,诗…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第二十回,写李嬷嬷在宝玉房中撒泼:骂了袭人;宝玉去劝,又和宝玉吵起来;宝钗、黛玉等好言相劝也没用,因为这老太太仗着奶过宝玉,又倚老卖老,谁也不能奈何她。正闹得不可开交,来了凤姐。她只几句话——软中带硬,恩威并济,便说得“李嬷嬷脚不沾地,跟了凤姐儿走了”。在《红楼梦》故事中,这不过是芥子般的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五册在第五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讲到“小说的鉴赏”时,以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答:“只刚念了《四书》。”而当宝玉问黛玉“可曾读书”时,黛玉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为什么前后回答不一样呢?...  相似文献   

10.
黄军 《语文天地》2011,(7):10-11
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有很多:如通过渲染环境气氛来烘托,通过描写语言或动作来表现,或者用神态、细节来暗示,或者作者从旁叙述等等。但这些都是侧面的表现手法,必须熟练地结合其他手法才能奏效。下面介绍两种直接描写心理的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它们简单易行,而且有效。我们姑且把它叫做"百感交集"和"心潮起伏"。请看《红楼梦》第三十二回里的一段话: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所  相似文献   

11.
《林黛玉进贾府》中宝玉黛玉出场安排巧妙,匠心独具。在黛玉正式登场时,作品并没有直接描写出其容貌,而是先展开了一系列的侧面描写。而在宝玉的出场上,作者设置了许多悬念,在层层铺染之中,使其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2.
《林黛玉进贾府》可以说是文学类作品中有关人物出场方式的大荟萃。其中人物出场各有千秋,虚实相间,主次分明,寡众有序,异彩纷呈。而王熙凤、宝玉出场的描写则是众多人物出场描写中最为令人拍案叫绝的一笔。 也许读者的目光过多地关注在他人身上,而忽略了黛玉的出场,其实黛玉的出场更能体现曹雪芹匠心独运之笔力。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关键人物。作者在她身上倾注了很多心血,她在本篇课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对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三个主要人物的出场描写各具特色.写黛玉出场,主要从正面进行心理描写、言行描写及从侧面进行外貌描写,揭示其性情;写凤姐出场,主要是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之法,正面描写其言行举止,并通过黛玉眼中所见,抓住其服饰、容貌特征,展现其性格;写宝玉出场,主要运用了"推来拉去之法"和侧面描写、正文反作、对比描写等手法,活现其形象.  相似文献   

14.
与教材内容配套的自读课本里有一篇文章《<红楼梦>物情态》,用“参透情天证佛天”来赞美鸳鸯的“忠”。可依我看,鸳鸯的“忠”并没有那么高尚,甚至还不乏其残忍的一面。《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黛玉得知宝玉和宝钗定婚的消息就一病不起,日重一日。这天黛玉咳嗽数声,又吐出好些血来。紫鹃看着心疼就每天三四趟地去告诉贾母。这时的鸳鸯是怎么做的呢?她“测度贾母近日比前疼黛玉的心差了些,所以不常去回了”,这就是鸳鸯的“忠”,残忍的“忠”!作为贾母身边的一等“秘书”,鸳鸯手中握有一些太太奶奶们没有的特殊权力,但贾母不似先前般疼黛玉了,…  相似文献   

15.
新编高中语文第五册小说单元的《单元知识训练》在谈到如何揣摩小说精妙之处时,举林黛玉两次答话有意前后矛盾为例。“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她回答:‘只刚念了《四书》。’而当宝玉问她,‘妹妹  相似文献   

16.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其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得到了初步的显现,描写宝玉第一次与黛玉见面的场景极为精彩:  相似文献   

17.
赵欢同学问:《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答道“只刚念了‘四书’”;而当宝玉向黛玉“可曾读书”时,黛玉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为什么黛玉的回答不一致呢? 林黛玉进了贾府,叩拜、谒见、用餐、众人离去后,只有贾母、迎春三姊妹和黛玉时,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是家常闲话,也是外祖母对外孙女的怜惜、关心。外孙女敬重外祖母,当然应该从实相告:“只刚念了‘四书’。”这一回答既表现了黛玉的谦逊,又表现了黛玉的率真。黛玉是个懂规矩、知礼节的姑娘,三姊妹悉在身旁,便礼貌地问她们读何书。因是黛玉与外祖母在说话,三姊妹不便插嘴,所以贾母代答:“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成功地塑造地一百四十多个个性鲜明,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本文旨在从晴雯与她身边的宝玉、黛玉、袭人等人物之间的关系,从原著所描写的具体事件中来探讨晴雯性格中的矛盾性与反奴性。  相似文献   

19.
在《红楼梦》中,读者最熟悉的人物是宝玉与黛玉,最熟悉的故事是宝玉与黛玉的恋爱,那缠绵哀艳的恋歌,一直在读者耳边回响。曹雪芹花了很大的篇幅,精心塑造了林黛玉幽美绝俗的典型形象,二百年来不知有多少青年男女为她的性灵与诗境生活,以及她那注定要失败的苦恋所感动。读者的注意力全关注于此,因此经常忽略了曹雪芹散置于作品各处的有关林黛玉的另一些描写。这些描写似与我们所熟知的林黛玉形象不甚相符,那么计划周密的曹雪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呢?很显然,只有将关于这些内容所透露的信息也考虑在内,我们对林黛玉才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我不知翻过多少遍了,浊泪也不知洒了多少行,但所有的这些并不是对贾府这座大厦的倾倒,那么"暗洒闲抛却为谁"呢?为的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病西施"——林黛玉。黛玉的容貌娇美有一首诗体现得最为到位:"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为了,落花满地鸟惊飞。"黛玉进贾府之后,凤姐一见,便先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然后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作者是这样描写宝玉眼中、心中的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