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华武术》2005,(8):41-41
2005年9月3日是太极拳名家、北京市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培生先生逝世一周年。一代武术大家王培生先师,终生致力于武学研究凡七十年,一生继承弘扬中华武术,执着地研究武术攻防技艺,钻研太极拳推手理论,武术著述丰富,武术技艺精湛,为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林永江 《中华武术》2006,(10):45-45
读《中华武术》2006年第7期王荣泽先生《太极拳眼法》一文,颇受启发。王先生总结当前太极拳眼法说:“在改革创新理念的驱使下,渐行渐远的是‘面向某方向’,‘简单、朴素、沉稳’;渐行渐近的是‘近视某部位’,‘华丽、复杂、花哨’。这是进步还是倒退?是锦上添花还是画蛇添足?见仁见智,值得研讨。”  相似文献   

3.
《中华武术》2006,(4):3-13
2006年5月2~6日,由《中华武术》杂志和人民体育出版社推出的“中国武术大学堂”首期“太极拳名家讲堂”将在北京举行。 为了让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体全原汁原味的传统武术,认识哲理精深的太极文化,太极名家讲堂聘请太极拳主要流派著名代表人物亲自讲授,包括陈正雷、崔仲三乔松茂、马海龙、孙永田、和有禄。届时,参加太极拳名家讲堂的太极拳爱好者将和太极拳名家进行广泛而多元的互动和对话。强健身体,感受传统文化,太极拳爱好者们将和太极名家度过一个别具意义的“五一”黄金周。 为了让即将参加太极拳名家讲堂的学员快速增进拳艺,加深对太极文化的感悟,在太极拳名家讲堂开课之前,各流派太极拳主讲名家提前和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敞开心扉,展开交流,他们通过各自多年的习拳、练拳和传拳的丰富经历,深入浅出地介绍各流派太极拳的特点,实例印证太极拳的健身价值,讲述练好太极拳的要领,共同探索太极拳的发展走向。[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翁心诚 《精武》2009,(9):58-58
我赞成刘强女士的观点,“在现代社会,提倡太极拳的技击攻防意识意义不大”(《中华武术》2008年第8期第13页),不过,就中老年修炼者而言,还必须明确提出:练太极具有非技击性。这样提势必有几个问题摆在人们面前,似乎令人困惑。  相似文献   

5.
师德,顾名思义,是从师者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本文所谈的是武术教育工作者们的道德修养。武术教育工作者的道德修养离不开传统武德及新时期的武德内容范畴。凡习武者无论是教拳的还是学拳的,现在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习武先习德,先学做人,后学拳术"。"武以德先","未曾习武先习德"、"短德者不得与之教"、"短德者不得与之学"。武德不是先天带来的,要靠后天教育才能成就,可见,武术教育工作者是首当其冲的武德传承人,上行下效,代代相传,武德也就成为武术文化的灵魂,成为武术事业的生命。因此,武术教育工作者们的道德修养就显得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6.
刘登信 《武当》2008,(3):14-15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综合载体,是辩证思维与武术吐纳、导引的完美结合。其寓意博大精深,技艺奥妙无穷,但因多种原因,有很多东西没有被继承。比如说,对功夫高低的称谓,过去老拳师交流时,评论某某练功已经练到几成功夫了。可现在没有沿用这种说法,而说成几段几段,变成段位制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