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γ射线与物质原子相互作用时,发生一次相互作用就导致损失其大部分或全部能量(大能量转移),光子不是完全消失就是大角度散射。γ射线穿过物质时强度按指数规律衰减,没有射程概念。在此研究的主要是窄束γ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规律。研究并测定某一能量γ光子在不同材料物质中的吸收系数。  相似文献   

2.
赵严峰  叶原 《天中学刊》1999,14(5):68-69
γ射线通过物质时,会在一次碰撞中整个地丢失能量.这与带电粒子通过逐次碰撞丢失能量的方式是不同的.在物质中它主要发生3种效应:(1)光电效应.光子把它的全部能量交给孩外束缚电子,使之脱离原子而成为光电子.它主要发生在γ射线能量低、吸收物质原子序数Z高的情况下.(2)康普顿效应.光子被原子中的束缚电子或自由电子所散射,其飞行方向发生偏转,同时电子受到反冲.这是一种非相干散射,主要发生在中能γ射线能量(几个MeV)的范围.(3)电子偶效应.能量大于2mec2的光子在原子核或电子的库仑场中会产生电子一正电子对γ→e…  相似文献   

3.
<正>康普顿(A·H Compton,1892~1962,美国),在1922~1923年间研究了X射线经过石墨、金属等材料散射后的谱线成份,发现被散射的X射线中,有与入射波长相同的部分,也有大于入射波波长的部分,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康普顿效应.经典的波动理论不能解释这种效应,而康普顿应用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对此进行了成功的说明:一个光子与散射物中的一个自由电子(或束缚较松的电子)发生作用后,光子将沿某一方向散射而同时将一部分能量转交给电子,使电子反冲出去,因此散射光子的能量小于入射光子的能量,散射光子的波长λ’大于入射光子的波长λ,即  相似文献   

4.
γ射线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述了γ射线和物质相互作用的五种类型:康普顿效应、光电效应、电子对生成效应、瑞利(相干)散射、光核相互作用,以及其相互作用机理。研究了在不同情况下(核库仑场中、电子场中)电子对生成的条件及其特点,并对核库仑场、电子场中的电子对生成效应进行了比较。理论分析表明要在核场中发生电子对生成效应,光子最少要有1.022MeV的能量,而在电子场中发生电子对生成效应即三个电子生成效应,光子至少需要2.044MeV的能量。  相似文献   

5.
γ射线及其应用王高(江苏省阜宁师范学校,224400)γ射线是法国人维拉德在1900年研究镭的放射性时发现的.后来,卢瑟福与他人合作,测定了γ射线的性质和波长,确认γ射线是一种比X射线频率更高的电磁波;γ射线是高能光子,它的穿透力很强;能使乳胶感光;...  相似文献   

6.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2):179-181
系统介绍了实验项目"γ射线的探测技术、透射和散射规律及应用系列实验"建设的工作思路、创新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实验整体分为4个主要专题:γ射线探测技术的原理研究、γ射线探测技术的仪器应用研究、γ射线的散射规律及应用研究、γ射线的透射规律及应用研究,使学生系统理解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掌握仪器的探测技术原理及射线的透射、散射规律。在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与核技术工业应用、石油工程领域应用结合,设置了探索性、设计性、创新性等研究型实验环节;在教学环节上,学生"预习+实验+总结"三位一体,书面和口头考核结合。这些改革有效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1927年—康普顿和威尔逊康普顿(Arthur Holly Compton,1892-1962)因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charles Thomson Rees Wilson1869-1959)因发现通过蒸气凝结观察带电粒子径迹的方法,共同分享了1927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20年,康普顿(左图)在华盛顿大学用X射线做散射实验。他设计并吹制了X射线管,使管子的靶和散射用的石墨靠得很近;他还设计了特制的X射线分光仪,改进了探测用的可调象限计,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X射线散射实验的检测灵敏度。通过实验,他清晰地观察到,散射后的X射线包含两种不同的波长成分:一种和入射X射线波长相同,称为不变…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利用γ射线测量铝箔厚度的原理,测量了从2mm至20mm不同厚度铝箔计数率,给出了计算铝箔厚度的经验公式,并拟合成曲线,得到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1927年-康普顿和威尔逊康普顿(Arthur Holly Compton,1892-1962)因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Charles Thomson Rees wilson,1869-1959)因发现通过蒸气凝结观察带电粒子径迹的方法,共同分享了1927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20年,康普顿(左图)在华盛顿大学用X射线做散射实验。他设计并吹制了X射线管,使管子的靶和散射用的石墨靠得很近;他还设计了特制的X射线分光仪,改进了探测用的可调象限计,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X射线散射实验的检测灵敏度。通过实验,他清晰地观察到,散射后的X射线包含两种不同的波长成分:一种和入射X射线波长相同,称为不变…  相似文献   

10.
康普顿效应是X射线通过物质时发生散射,除波长不变部分外,还有波长变长的部分出现.康普顿把这种现象解释为X射线的光子与电子碰撞的结果.通过对康普顿散射的仔细分析,可推出康普顿散射是弹性散射,光子也不可以任意分割.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利用γ射线测量铝箔厚度的原理,测量了从2mm至20mm不同厚度铝箔计数率,给出了计算铝箔厚度的经验公式,并拟合成曲线,得到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掠入射X射线散射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掠入射X射线散射的基本方法,包括掠入射X射线衍射、掠入射X射线反射和掠入射X射线漫散射方法。还对实验室进行掠入射X射线散射的实验几何进行了描述,并给出X射线掠入射方法在纳米薄膜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中学物理课本中,介绍了放射性元素放出的α、β、γ三种射线,对这三种射线,我们知道:α射线是由氦原子核组成的粒子流,射出速度约为光速的1/10,在空气中只能飞行几厘米,一张薄纸即可挡柱,但它有很强的电离作用;β射线是电子流,速度接近光速,贯穿物质本领比较大,可穿透几毫米的铝板,但它的电离作用较弱;γ射线是光子流,即一种波长极短、能量较高的电磁波,γ射线的贯穿本领很高,可以穿透几厘米的铅板,但其电离作用很小。对此学生提出下列问题:对这三种射线,电离和贯穿作用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区别?电离作用与贯穿作用…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在省重点中学听一位省特级教师讲课,讲到光子的能量公式E=hν时,将ν读成γ(伽马),当即心中生疑.回校后,向几位同事请教,竟都读成γ(伽马).经查找资料,确认公式中是v(纽)而非γ(伽马).  相似文献   

15.
某省1992年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测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 下列说法中,哪一些是正确的? A.放射性元素存放射α、β、γ射线时,不可能独立地只放出其中一种射线; B.玻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原子光谱规律; C.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必须吸收能量; D.可见光和γ射线都是原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放出的光子所形成的电磁波. 显然,所给的四个答棠中,B、C、D均不正确,就只  相似文献   

16.
γ射线之谜     
γ射线之谜人们观测到了来自室女星座方面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的γ射线的爆发,这一观察所得使全然不解这股γ射线洪流从何释放的天文物理学家更加迷惑了。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马贡说:“这股不可思议的爆发把我完全搞糊涂了。”美国航天局的在轨道运行的康普顿γ射...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给出了轫致辐射Bethe-Heitler 散射截面公式的详细证明,并给出了电子在散射过程中传给核的动量q与电子初、末态动量和光子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γ射线暴的X射线能谱特征的比较研究,认识了γ射线暴的X射线能谱的观测特性,对γ暴的X射线余辉产生机制作了归纳和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康普顿效应是X射线通过物质时发生散射后,除波长不变部分外,还有波长变长的部分出现,康普顿把这种现象解释为X射线的光子与电子碰撞的结果,通过对康普效应的仔细分析,可推论出光子可任意分割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20.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偶然之间发现了一种透射力极强的射线,这就是X射线。自此,X射线被广泛地用于医学上的人体透视、拍片、检测骨骼和胸肺部病变等领域。随着对X射线的不断认识,人们发现,很多癌症的发病与X射线有关。美国一位国际知名的放射线专家约翰·高夫曼称,医疗辐射是20世纪美国人患癌致死的一个重要原因。X射线致癌的机理并不难理解。人们早就证实,电离辐射极易致癌,而X射线正属于此类辐射。以光子束形式传播能量的过程称之为电磁辐射。按照能量的递增顺序,光子束可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