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课程运作机制研究已经成为我国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时代课题.目前,课程运作机制研究的价值取向走向民主、协商,运作机理走向科学、规范,支持系统走向健全;研究呈现出从理论研究走向政策研究、割裂式研究走向系统研究、经验研究走向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课程运作是指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各环节有机转化、动态展开的过程。课程运作机制是指课程运作的内在方式、原理,即课程运作应该遵循的规范与程式。我国当前的课程运作机制呈现出四个特点:价值取向,强调赋权;政策制定,注重科学性;实践运作,重视联系;理论研究,关涉整体。文章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政府职能转型...  相似文献   

3.
课程监控机制的运作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监控已经成为推进课程改革,落实课程目标的一种重要机制,明确课程监控机制的运作机理就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课程监控机制的运作机理需要秉持协商、服务、绩效的运作理念;需要遵循厘清岗位职责、明确职责权限、开展过程监督、施行课程问责的运作规范;需要坚持监测、报告、调控的运作路径.  相似文献   

4.
从建国以后直至2001年展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运作机制的历史演进经历了模仿、独立以及探索三个时期,我们从单纯的模仿借鉴前苏联的课程运作机制,逐渐走向独立,形成了富有自己特色的课程运作机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课程改革突破了单纯以教材编制为主的倾向,在课程制度、理念、结构、内容等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变化,课程运作机制的程式也体现的更为规范与成熟。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新课程实施中几个令人困惑的课堂教学现象的反思,指出了在课程改革理论基础和课程改革的系统把握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在课程改革中积极倡导科学文化,从宏观上把握课程运作机制和在微观上加强校本研修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课程权力配置、课程运作主体和课程运作程序考察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可以发现,课程运作机制主要有三种模型,一是政府控制-学校执行模型;二是政府引导-学校领导模型;三是政府监督-学校自主模型.我国从建国伊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沿用第二种模型.这一运行机制的特点是课程的决策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地方及学校的职责仅仅是执行.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课程管理模式开始转向权力分享、责任分担,由此,政府引导-学校领导课程模型就成为课程运行机制的一种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课程运作机制研究目前已经成为课程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我们通过对美国和德国课程运作机制的概况介绍以及二者异同的比较,力图找出课程运作机制的运作机理以及可资借鉴的模式,以期为我国课程运作机制研究探询一条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课程运作机制是指课程运作的内在方式、原理。它是近年来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它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推进课程变革的进程。课程运作机制的研究应遵循一种整体性研究取向。对课程运作机制进行研究,可以克服课程研究理想化和功利化的倾向,有效解决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从而实现课程决策与课程研究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一、课程运作动力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第一,消除抵制.改革正是在不断地消减阻抗力量的过程中缓慢前行的.课程运作的有效进行,需要建立一个动力机制,来增强改革的推动力,消除改革的抵制力.  相似文献   

10.
体育俱乐部既能满足高校体育教学需要,又与时代发展相顺应。本研究通过对安徽省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体育俱乐部的开展存在开展效果不佳,与应用型高校体育改革需要有距离;体育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师专项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组织模式僵化;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混乱;经费运作机制不完善,资金运用效率差等问题。据此提出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创新教学组织模式;合理设置内部机构,构建科学的运作管理体系;创新筹款举措,完善经费运作机制等策略。  相似文献   

11.
课程标准作为新课程新思路实施的依据和课程改革取向及成效判定的准绳,需要接受社会不同人群的价值评判。课程标准评价的实质是课程价值标准的评价。课程标准评价的实施,需要创建以对话为特征的评价机制。课程标准评价过程是网状交织的多重对话过程。课程标准评价的研究应致力于对话机制的重建。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代大学课程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体现出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特征,遵循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其变革还具有强制性的自上而下的、与高等教育整体改革一体化的特点。在大学课程制度构建与改革中,需要通过落实大学的自主权、促进师生民主参与课程教学、明确课程的管理机构及各自的权限、建立科学规范的大学课程教学运行程序等措施对我国现代大学课程制度加以改革。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徐涵 《职业技术教育》2005,26(31):19-21
价值取向模糊、内容不明确、课程开发方法不科学、缺乏合理的运行机制等已经成为深化职教课程改革的瓶颈.应从理论上明晰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职教课程改革目标,把技术知识、工作过程知识作为职业教育课程的主体,并以职业工作任务为核心,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建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同时建立合理的课程改革运行机制,确保课程改革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完善课程运作机制是我们当前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课程评价机制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只有进一步理清其价值定位、主体、范畴与准则等问题,才能使其发挥应有的效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学课程体系受欧美国家大学课程变革的影响而不断演进,总体上呈现出"跟跑"的依附特征并凸现出一些弊端:对相互冲突的价值主题和合不够,课程体系目标与取向显有偏失;课程统整迟滞、存有误区,课程内容割裂和课程结构相对单一僵化;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不力,课程体系育人功能较为平庸。大学优化构建一批主题突出、科学适用、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有赖于富有解释力、指导力的教育理论的指引。SIRF理论便是基于课程体系目标与取向、课程内容与结构和课程体系价值与功能的多重耦合机理,系统把握新业态下大学教学呈现的新特征和专业建设定位而形成的理论果实。基于SIRF理论提出的课程体系优化方略是:开发彰显功能,增强"服务性";统合祛除割裂,提升"统整性";协商摒弃僵化,促成"丰富性";改造超越套用,增进"效用性"。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改革:道家哲学的视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宝庆  靳玉乐 《教育研究》2005,26(12):32-37
道家哲学是一种以“道”为本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课程改革的现代意义在于:“精神”为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布白”是课程设计的应然向度,“体悟”为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无为”是课程管理的理想境界。从道家哲学探讨课程改革问题有助于深化关于课程本质、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认识,并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由甄别选拔到促进发展: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改革是学校课程评价改革关注的焦点,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从以“甄别选拔”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甄别性学生评价向以“促进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发展性学生评价转变。  相似文献   

18.
基于科学素养的课程改革要求课程设计的现代化,与其相适应的课程设计理念、目标和方法应具有预期的内在特色,包括同具体学习目标的联结,有效的教学方法、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为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提供机遇和有益的评估方式。“2061计划”将课程设计作为培养科学素养的方法,强调革新课程设计框架,包括课程价值取向的建构、课程内容的统整、课程时间安排和类别设置、课程实施的多重变量的关注以及课程板块的组合等描述,旨在为研究者、实践者在基于科学素养的课程系统内提供借鉴和新思路,对面向新时代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学素质课程创新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课程文化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仍然是技术理性主导下的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并且这种改革还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表现出比较强大的行政权力和监控影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程文化价值不断被发现,并被作为课程改革的深层因素和重要目标。职业教育课程文化作为文化的工具存在的特征更为明显,还原其文化主体性地位,建构自己特有的课程文化,才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