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何谓"真理"?这是每一个时代第一流的头脑都必然会回答的问题,因为这个概念集中表现着一个时代的人们如何认识世界和世界在他们眼中的图景。作为区别于"谬误"的"真理",是一个学术界与大众都广泛使用的概念。对此我倾向于作这样的理解:在汉语中,"真理"是合成词,即为"真相"和"道理"。"真相"相对于"假相","道理"的内核即"逻辑"——我们对于万事万物的因果关联的推理的有效法则。比如,在对历史的认识中的真理,就是所谓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真理属于道理,但道理并不都是真理。真理和道理存在多方面的区别。从根本上讲,真理旨在揭露事物的真相,道理旨在为某种价值主张作合理化辩护。只有梳理清楚了真理和道理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把握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科学属于讲真理的学说,哲学属于讲道理尤其是讲哲理的学说。哲理体现着思想的深刻性,哲学原理实现了思想的精致性,但其在思想的深刻性上却无所进益。科学著作中包含有道理和哲理与哲学著作中包含有科学和真理是正常的和正当的,但在阅读和理解它们时则应小心避免产生种种误读误解。  相似文献   

3.
诡辩论     
所谓诡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的狡辩。诡辩论是形而上学的变种,它从赤裸裸的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出发,一切以“我的需要”为转移,任意择取事物矛盾的某个侧面,随意地加以引申和夸大,从而歪曲事实真相,否定客观真理。黑格尔曾经指出:“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动  相似文献   

4.
“事实”和“真理”是两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日常概念。认识事实是获得真理的基础,但认识了事实并不一定就获得了真理。本文旨在对事实和真理概念的区别进行分析。首先需要说明,在符号学的视界里,“事实”和“真理”一旦变成了某种符号,它们就是人们发明出来的用于指称某一类对象的概念、范畴,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意识形式,因而它们就都不是对象本身。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规定,无论是“事实”概念还是“真理”概念都是主观的,第二性的。我们不能把事实和指称事实的符号、真理和指称真理的符号混为一谈。超出符号学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对真理的“质疑” ,把人们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了语言的世界、文本的世界、符号的世界 ,而不再是那个完全独立于语言世界之外、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世界 ,这是不可取的。但这一“质疑”引起了对我国现行的哲学教材和认识论专著所普遍界定的真理定义即“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的思考。如何在“质疑”中完善真理的定义是本文所作的一个尝试 ,即将真理定义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 ,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的正确反映”。  相似文献   

6.
邓志伟 《上海教育》2013,(25):74-75
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真相永远是个迷,而当今仍然有许许多多真相不为世人所知晓。电影《难以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不仅是一部揭示全球变暖气候真相的纪录片,而且是一部揭示全球变暖背后政治经济真相的影片。《难以忽视的真相》由戴维斯·古根海姆执导、前美国副总统戈尔主演,获得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影片以戈尔关于全球变暖的演讲及其教育活动为主线展开情节,因此,戈尔扮演的实际上是一名教师的角色,而教师抑或学生,就像哈佛不少世界顶级大学的校训一样,“追求真理、崇尚真理、揭示真理”是一所大学以及一名教师的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7.
关于真理范畴的归属问题,哲学界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主观范畴论”认为真理作为“正确”的意识,依然属于主观范畴;“客观范畴论”则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本性也是客观的,所以真理属于客观范畴.上述观点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下述问题:第一,“主观范畴论”是在“本体论”范畴的意义上考察真理归属问题的,是在主观与客观绝对不相容的对立的思维中获得的结论,那么真理在哲学整体系统中究竟是属于本体论范畴,还是应该属于认识论范畴?第二,“客观范畴论”在考察真理范畴归属问题的时候,是以“真理的本性是客观性”这一命题作为理论前提的,那么,客观性真的是真理的本性吗?第三,“主观范畴论”和“客观范畴论”在考察真理范畴归属问题的过程中,都把真理当作一个“固定范畴”,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以对真理范畴的静态理解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那么真理究竟是一个抽象的固定范畴,还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对于这些问题,笔者的基本看法是:在哲学整体系统中,真理不属于本体论范畴,而属于认识论范畴,对于真理范畴自身性质的考察应在认识论中展开,而不应在本体论中进行;在认识论中考察,真理的本性不是客观性,而是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性、一致性,真理的实现实质上是“主体和客体的一致”、“客观性和概念的同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首先表现为一些哲学核心概念的差异。通过对Philosophy、Ontology、Metaphysics和Being等西方哲学概念基本词义的辨析,可见用“哲学”翻译Philosophy、用“本体论”翻译Ontology的根本困难,其根源在于中西学术语言对Being范畴的不同理解;并由此使 “真理”与“道理”的区别构成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一个根本性的内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数学中的现代柏拉图主义与有关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数学中的“柏拉图主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现代柏拉图主义的重要观点主要表现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两个方面.从科学反映论的观点来看,应对新柏拉图主义作两点较重要的修正和补充.一是,随着数学对象的不断被创造,与之相关的“数学真理”也是可以不断地诞生出来的.这个修正的要义是,有些数学真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新、老柏拉图主义的数学发现观,必须融入数学发明观.二是,现代柏拉图主义者只是宏观地认识到了数学真理认识的不完全性.而事实上,人脑所能进行的概念思维,都只能是“单相性”的抽象思维.每一个数学概念都必然是“单相性抽象”的产物.故从本体论着眼,数学理念世界是不可能完全的.现代柏拉图主义很接近科学反映论,故对数学教育工作者也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比”教学一例临泽县新华乡西街中心小学张学红《大理石街》表现了“劳动创造了美”这样一个永恒的真理。如何使学生理解这个道理,针对课文内容,我采用了“对比”讲法,收到了好的效果。1.大理石之“名”和大地之“貌”对比大理石“闻名世界”,在作者的想象中,产...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对真理的“质疑”,把人们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了语言的世界、文本的世界、符号的世界,而不再是那个完全独立于语言世界之外、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世界,这是不可取的。但这一“质疑”引起了对我国现行的哲学教材和认识论专著所普遍界定的真理定义即“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的思考。如何在“质疑”中完善真理的定义是本文所作的一个尝试,即将真理定义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的正确反映”。  相似文献   

12.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创造性的时代。创造概念几乎涉及到了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在教育方面,人们在探讨创造教育、创造教学、创造思维,要培养创造性教师、创造性学生……。出于这种时代的召唤,重温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无疑会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陶行知的创造思想是事实真理与价值真理的统一,外在尺度与内在尺度的统一,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对人所具有的“活的能力”的肯定,而不是人盲目的内在需求。在他看来,创造是人所特有的性质:人们之所以要创造,乃因为“宇宙是在动。世界是在动。人生是在动。教育怎能不动?”这样,他就把教育的存在与整个自然、整个社会一切事物的存在统一于一体。认为发展运动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最早的儿童读物是伊索寓言,它有资格同圣经故事、佛教故事放在一起来叙说。连中国最早从西方舶来的儿童故事也是伊索寓言。那是在我国明朝,介绍进来的时候叫“况义”,就是讲个故事让你明白一个道理的意思。“况义”这个名词虽不能与西方接轨,但很符合寓言的文体特点。寓言一定得给人讲个道理。讲道理,人往往不爱听,人爱听故事。既然你爱听故事,那么,好,我就给你讲故事,我把道理含蓄在故事里。这种内蕴在寓言里的道理就该是一个普遍性的准则,就该是一个真理。   据说寓言是一个女神。女神漫游四方,流落在街头小巷,一群…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认为,美是真理作为去蔽性,作为艺术作品而发生的一种方式。而真理的去蔽性主要是作品中“大地”与“世界”的互相遮蔽与去蔽的矛盾运动,这种运动过程本身恰恰是美即真理在艺术作品中存在或发生的一种形态,因此,美和艺术作品都是一种活的体验过程,而不是一个恒定的、绝对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5.
美国影片《楚门的世界》是对现代社会媒体渗透现象的一个讽刺隐喻。大众媒体给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量的信息,同时借助各种类像制造出一个远离真相和真理的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第五册《说谦虚》全文一千一百多字,内容深刻,言简意赅,中心突出。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谦受益,满招损”是经过无数世代、无数次实践总结出来的任何地区、任何时代都适用的普遍真理。这个真理,指出了人们成功与失败的道理。第二段(第二至五自然段)从理论上阐明了为什么“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及在当前的现实意义。共分七层意思,首先,阐明人们为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对于新的事物,从不知到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价值真理”概念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不是与“事实真理”而是与“科学真理”对举的概念。在“事实”层面上,只存在“真实”概念,“价值真理”是建立在“价值实事”基础上的。价值真理就是认识对客观事物现象固有价值本质的揭示。由于价值是系统性存在,所以,它具有区别于科学真理的特指性特征。同一客体,对不同价值主体而言,可以得出“好得很”与“糟得很”这样对立的价值真理认识。但这种价值真理认识,必须建立在科学真理认识基础上,把握客体对主体真实的、本质的利益关系,否则,就没有价值真理可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仅就讲授“真理”一章可能遇到的和应当强调的问题提出几点意见。在分节讲授之前最好安排一个简短的前言,从总体上概述一下有关真理的问题,可着重说明: 1.真理问题的重要性。指出真理问题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意义,从而说明它是认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把真理问题单独提出来同“实践和认识”并列成章就是为了突出它的地位。 2.真理论的基本问题和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的基本观点。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在  相似文献   

19.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核心理念。全球化时代的核心理念应是‘共生’;只有共生才有世界的和谐”。教育作为社会化的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一种基本需要及生存方式,必须积极回应社会现实,因而,要使“共生”和“和谐”理念真正确立,就应重新反思教育教学的特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富有弹性地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新事物、新现象,在精神世界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识和融合,并由共识走向共生,由融合走向融通,这样才能使个体从精神的深层体悟“共生”与“和谐”的真实蕴意,进而确立“共生”与“和谐”的理念,而这体现为根植于教学核心元素——师、生和文本之间对真理的无限追问、反思的视域融合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在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中,有一个问题值得作深入探讨,即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不是真理?有人认为,无论什么认识,只要它符合客观事物就是真理,因此真理既包括正确的理性认识,也包括正确的感性认识。笔者认为,这种把正确的感性认识也看作是真理的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一、正确的感性认识不是真理1.真理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只能是理性认识第一,真理与正确的感性认识是本质不同的两个概念。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是“正确认识”,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正确认识”都是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