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谭炳燕 《新闻窗》2010,(2):54-54
新闻眼是新闻从业人员新闻敏感的一个形象比喻,记者要有独特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有独特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一件别人也许感觉司空见惯的事件.记者却要善于观察思考,从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写成稿子。  相似文献   

3.
写下标题,觉得自己似乎有点“矫性”或是强词夺理。白纸黑字,都是在纸上印的齐刷刷的东西,难道不是文章么?看来要说清它,还真得费点儿工夫掰  相似文献   

4.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剧烈,各种各样的假新闻不时被“炮制”和“复制”,既践踏了客观事实、对当事人造成伤害,也极大地影响了媒体的形象。那么,作为一名编采人员,应该怎样把好“关口”、杜绝  相似文献   

5.
“新闻眼”通常是指新闻工作者在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事件中,及时观察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的能力。有人说它是新闻工作者判别新闻的“特异功能”。是否具有敏锐的感知力,是判断一个新闻工作者是否优秀的关键所在,也是新闻工作者能不能给受众提供有价值、有阅读性、受欢迎的新闻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如何在日常采访中练就一双“新闻眼”,这就要求采访者具有新闻敏感、应变能力和采访技巧,即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敏锐地发现新闻,在稍纵即逝的机遇中迅速地捕捉新闻,在各种困难条件下巧妙地挖掘新闻,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传递给观众最大的新闻信息价值。  相似文献   

7.
诗有诗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新闻也有眼,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新闻眼。所谓新闻眼,就是从新闻要素中提炼出来的主题思想。新闻不论长短,只要提炼出深刻的主题思想,就有了新闻眼,进而引起受众的关注与共鸣。因为有了新闻眼,新闻才变得耐看耐听;也因为有了新闻眼,好新闻才能在浩如烟海的新闻长河中脱颖而出,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8.
9.
在市县级电视台,由于地方辐射范围相对较小,因而可获取的新闻资源比较有限,加上地方台均有记者增员趋势,导致僧多粥少的局面。但在面对同样难题的情况下,也总有能者不但可以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本台和上送任务,而且大多数月份还能够做到超额完成任务,因此也得到了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一些记者和通讯员常有这样的感受:去同一个地方或共同采访某个单位、某个人物。为什么有的人写出的稿件平淡无奇.而有的人却写出了不同凡响的获奖作品?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识别新闻眼力火候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仇党玉 《视听界》2006,(4):103-103
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使获得独家的生动的新闻资源成为制胜的重要手段。而DV(数码摄像机)的普及,使普通百姓随时记录生活变为可能。于是,老百姓手中的DV成为原生态新闻的重要来源。中央电视台DV讲述栏目开播以来,以其迅速及时、真实记录,打动人心而深受人们喜爱。笔者通过该栏目,有如下思考:一、DV记录,是办好电视节目的重要力量。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在集纳其他媒体所长的同时,更要激发来自群众的参与热情,借助他们的力量办电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摄像机已经进入普通人家,它们如同新闻工作者延伸的手臂,有很大的潜力去发掘更多…  相似文献   

15.
程丽 《青年记者》2007,(14):78-79
读者每天都会阅读到许多报纸,每当手中拿到一份报纸后,最先吸引他们眼球的莫过于版面中的新闻照片,有些照片新闻性强,生活气息浓,有价值且富有冲击力,往往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好的照片被读者认可,给版面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见报后既有影响力,又有吸引力;既能留住读者的视线,又能对版面起到美化、衬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实践证明,要使新闻报道更具思辨性,更有厚度和引导作用,学会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用于新闻采访的全过程是一条有效途径。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首先必须学会用哲学思想锻造一双“新闻眼”。  相似文献   

17.
朱虹 《记者摇篮》2009,(7):52-52
新闻标题立于新闻之前,恰似新闻的“眼睛”。正如从人的眼睛可以窥察人的内心世界一样,传神又富有魅力的好标题,能使受众感觉到正在萌生着、变动着的新鲜事儿、新鲜理儿,进而像被磁铁吸引一样去往下阅读。  相似文献   

18.
李潮 《记者摇篮》2005,(5):16-16
在日常报道中,电视新闻由于采制过程复杂、时间紧,很多记者往往忽略新闻标题的制作,认为那是编辑的事。这很不对。“人美在眼睛,文美在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新闻的再创作。“题目也像一块招牌,招牌醒目、新颖,就引人注意。”因此,一定要重视电视新闻标题这种“画龙点睛”的作用。记者只有通过对标题字斟句琢、精雕细刻。才能吸引帮助观众了解新闻的主要事实,理解新闻的价值,提高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今天的网络技术使每个人都有了发布、传播新闻的可能性。 2001年7月3日,米洛舍维奇被押往海牙监狱的那一刹那,监狱对面的一名住户在窗前用个人摄像机摄下了这个镜头,随即通过网络成像技术传播出去。虽然没有一个记者被批准进入现场,但米洛舍维奇被警察“推进狱门”的情形,全世界的网民都看到了,诸多报纸、电视也采用了这张“业余记者”的摄影照片。 现在,各类媒体都更加欢迎来自各个角落的人送来的新闻信息和新闻作品,“记者”更加社会化了。 与此同时,“资深记者”这个词渐渐出现在国内媒体上。名记者以“名”为特点,资深…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目前不少媒体中“跑”新闻的记者多,“想”新闻的记者少,要提高媒体的整体素质,就要下功夫改变这种状况。有人说:“年轻人是‘跑’新闻,成熟了就应该‘想’新闻。”“跑”新闻的记者只会“报告今天发生了什么”,而“想”新闻的记者“能够预见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什么,怎样让它不发生。”前者是事实的记录者,后者是观察家和预警者。记者由“跑”新闻型向“想”新闻型过渡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记者年轻时缺乏经验,大多数业务功底不厚,以“跑”新闻为主。要紧的是要早日养成在跑新闻中自觉地把“跑”与“想”有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