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予”与“预”是两个常用字,均已收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但是有些人写稿或编稿时,因分不清两个字的区别,常常出现以“予”代“预”的情况,如将“预先”、“预算”、“预支”写作“予先”、“予算”、“予支”。其实这两个字读音不同,含义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分工逐渐细化,人才也有了各行各业的标准。编辑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对其中的佼佼者,即所谓人才,自然也有业内的评说。何谓编辑人才呢?答案因人而异,概括言之,论述的重点似乎都离不开人的“头”、“眼”、“口”、“手”这四大感官。  相似文献   

3.
赵光  李宏宽 《新闻传播》2006,(10):47-47
艾丰先生在讲到新闻语言时,在提出了“新闻语言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的问题时给了肯定回答,即:新闻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它应该具备“真诚”的素质。 新闻语言为什么要“真” 大家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鲜”是新闻存在的价值,这两点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特点,这不是某个人的规定,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这里讲到的“新鲜”,主要是由新闻的内容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石翼 《军事记者》2005,(7):69-69
“来”和“去”是我们写稿时常用的两个字,但从学员的来稿看,许多同志将这两个字用错了。当然,有些人是由于粗枝大叶造成,也有些人属于不懂得这两个字的不同用法。这里,先举几个来稿中的例子——  相似文献   

5.
全国性的出版物市场“扫黄”“打非”工作,已经进行了十三年,可以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人们对“扫黄”“打非”工作的认识,却还存在不少误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扫黄”“打非”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为此,有必要对这些误区进行分辨,使人们对“扫黄”“打非”工作的理论思维能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并以此指导和研究问题,从而更有效地开展“扫黄”“打非”工作,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更大的成绩。误区之一:认为“扫黄”“打非”工作成效不大…  相似文献   

6.
小的时候,每当自己惹了“祸”,当爹的总是不问前因后果就先揍一顿屁股;过后当娘的又疼心疼肝地给揉那屁股。现实生活中,类似这种“揉屁股”的新闻报道是会经常出现的,不过往往是“爹”“娘”身份合一。譬如,今天甲地因严重私挖乱采,造成重大污染而被新闻媒体曝光;几天后,新闻媒体又报道说,甲地如何吸取教训,全力以赴抓整改,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已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2004年5月50日,某报的校样一版头条大标题及内中均出现了“城乡结合部”的字样。校对将其改正为“城乡接合部”,但责编以“《现汉》查不到词条,读不接受”为由否定了校对的意见,导致“城乡结合部”见报。其实,校对的改动是正确的,也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8.
“动”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因素,也是事物显示旺盛生命力的根源。新闻报道中的“动”,既体现记者的思维是否活跃、敏捷,也反映记者观察分析事物的视角是否独特、是否具有穿透力,同时也反映新闻媒体是否能够牵动读者、链接杜会、影响受众,以及新闻报道、媒体版面是否群活、可读、吸引人、因此,各大新闻媒体在每年报道“两会”的激战中,追求“互动’理念,采用‘互动’、“联动”的方法,充分、全面地报道代表、委员和普通百姓对“两会”的意见和建议,生动、形象地展示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精神风貌。而今年“两会”报道中的“互动”,体…  相似文献   

9.
《出版视野》2005,(6):44-45
放在书的正文之前的是“序”,主要是说明书的内容以及与之有关的问题。请别人写的称“代序”,作者自写的称“自序”。  相似文献   

10.
张港 《新闻三昧》2005,(5):53-53
“教师”与“老师”看着意思差不多,其实不一样,有许多场合是不能通用的。  相似文献   

11.
彭钟仁  少辰 《出版参考》2006,(12):27-27
现在有些人谈起“四书五经”,就联想起“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其实这些陈腐的思想大多是后世儒家学者的发挥.并非直接来自“四书五经”。  相似文献   

12.
就眼下报刊上的文章而言,涉及“的”“地”“得”的使用,总的看是相当混乱的。我以为.根本的原因,是在有些地处不太容易撕扯清楚。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三贴近”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大新闻改革力度,增强新闻舆论引导的重要体现,得到全国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而“三农”问题作为普遍关注的热点,更成为各媒体落实“三贴近”的突破口。“三农”宣传百花齐放,“三农”报道精品迭出,成为众多媒体的一大亮点。透过热闹的表象,笔者以为贯彻“三贴近”原则,真正提高“三农”报道的质量,必须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相似文献   

14.
“文件”、“文书”、“公务文书”、“公文”是文件学(由传统的文书学扩展而来)的基本理论概念,理顺这四个概念的关系对文秘工作,档案工作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令人踞的是,档案界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众说纷纭,无有定论,理论认识上的模糊不定,必然造成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混乱,人们在实际工作中使用其中任何一个名词概念时,他人究竟作何理解,全凭该名词当时所处的语言环境以及人们头脑中约定俗成的一般印象来确定,如何界定这四个概论2之间的关系,笔者以为,不能再囿于传统的观念认识基础,而应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研究视野的拓宽,重新整合界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此,笔者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界定为:文件=文书&;gt;公务文书&;gt;公文。  相似文献   

15.
张港 《新闻三昧》2005,(9):44-44
现在,“人士”与“位”这两个词用得越来越多了,但也越来越滥了。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新闻节目流程都是由编辑编好稿子再由播音员一字不落地“播”,目前,不少电台正尝试编播一体,由主持人选编稿件再夹叙夹议“平民化”地“说”出来,这就是“说新闻”。其实,“说新闻”就是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化”,这也成为时下新闻节目变革的一种尝试,在这样的背景下,主持人如何才能说好新闻,怎样“说”才能符合节目变革的需要?笔者把近两年来“说新闻”的体会总结成文,以期与同行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7.
经济学在中国学术中是“西学”之一种,于是经济学博士们面临着的种种批评之一便是“食洋不化”。殊不知这“化西入中”的工作多么艰难,以致必须从原初的语言开始“化”,才可能发掘出由化差异所造成的学术传统的分殊。界定了“分殊”才有可能“融合”。有了这么一个看法,虽不通“旧学”,仍难免跃跃欲试。萌生了要在中国实行“经济学的语言学转向”的愿望。  相似文献   

18.
《海南档案》2006,(4):44-45
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使用过。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乃至外国人将中国称之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称谓。所谓“华夷”之辨、“夷夏之防”。集中反映的也是一种相时秩隘的朴素的种族意识。  相似文献   

19.
吴生华 《视听纵横》2005,(6):101-102
人们一般认为:播音员是没有“话语权”的,而主持人因为在话筒前实现了自主说话,因而实现了话语权的回归。而在传统的概念当中.又是没有主持人的。只有“有稿播音”和“无稿播音”的划分,事实上.所谓的“无稿播音”就是脱稿主持。但这样的一个概念,倒为我们研究主持人的“话语权”提供了一条路径,从话语权来分析,“有稿播音”实际上是“说话权”和“把关权”分离的.编辑行使了话语内容的“把关权”.而播音员则承担了把字转变成口语的“说话权”.  相似文献   

20.
飞奔的长途货车嘎然而止,潜伏在路边的“狩猎”挥刀跃起。自皖北萧县至省城合肥,穿越合徐而折转合芜。600里高速公路竟被一伙劫匪“辟”为生财之“道”。他们昼伏夜出,明火执仗,半年之内作案20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