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沈曾植是晚清著名的学者,他的诗歌是典型的学人之诗,诗中不仅有深奥的学术思想,而且僻典奥语,层见叠出。可以说,他的诗歌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以学问为诗的巅峰状态,造"学人之诗"之极,此前此后都没有人引学问入诗如此之深、之繁、之僻。沈曾植的诗歌表明古典诗歌发展到近代后期,基本丧失了清新朴实的天然之风,学问化长期潜在的问题使它的生息气脉已折耗殆尽。  相似文献   

2.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的理论,同时也是语用学领域新兴的一门理论。模因的选择、复制和传递不仅促进了文化的进步和语言的传播,而且也激发了我们对教学的重新思考。通过介绍模因理论,分析模因现象,并结合微格教学的特点,旨在揭示在英语微格教学中建立模因工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理论,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解释许多语言现象.本文尝试运用模因论对仿拟现象进行分析,认为表现型模因的传播方式给仿拟的构成提供了基础和依据,是仿拟生成的有力支撑,从而为更好地促进语言的应用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晚唐诗词屡遭否定评价.而时至1930年代,“晚唐诗词”却为诗人们所倾心钟爱,掀起一股“晚唐诗热”.究其原因,乃在于相似的时代境遇、相同的命运遭际与心境以及相通的人生志趣与审美志趣让他们与晚唐诗词产生了超越时空的共鸣,因而诗人们在回望古典诗传统时对晚唐诗词尤感亲切,由此形成“晚唐诗热”.  相似文献   

5.
关于“诗六义”,孔颖达提出了“三体三用”说,但是没有详细解释“诗六义”把“赋比兴”放在“风”的后面的原因,导致部分学者质疑此说。孔说固然合理,但“诗六义”的排列也有其内在的逻辑。“风”是最先形成的诗歌体制,而“赋”是“风”最早的诗歌表现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和伦理道德等因素使人们的一些情感不敢直接表达,于是出现了比较隐晦的表现手法“比”和“兴”。而“雅”、“颂”在情感表达上,可以说是“风”的延续,所以排在后面。  相似文献   

6.
顿小慧  刘夏青 《海外英语》2011,(14):167-168
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论的核心概念是模因(Meme),它的名字由基因而来,其认为人类的思想观念通过文化基因的复制得到传播和集成。该文从模因论角度,阐述模因复制和模因选择在品牌翻译中的应用,并就创造强势品牌名翻译的方法和技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读诗,是一种享受。尤其是品味诗句中蕴藏的意味,让人流连忘返,沉醉于诗的意境之中。"天空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这句泰戈尔的经典名言,时常回荡在我耳边。他对"过程"的诠释是前人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8.
王褒《洞箫赋》在枚乘《七发》首发的基础上,开创了音乐文学的写作程式。南朝始有音乐诗,然难出宫体文学的窠臼,重娱乐、尚写实而缺少与表演者情感的共鸣,甚至流于戏谑、轻佻,因而格调不高。李颀音乐诗虽因袭音乐赋的程式,但在情感方面,能与演奏者共鸣,从而提高了音乐诗的格调与品位;在音声摹写方面,或以听觉意象拟音声,或以视觉意象拟音声,或以视听交织意象拟音声,这些艺术手法成为此后音乐诗摹写音声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9.
模因论作为一种解读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为研究语言及文化传承变化规律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文章试图从模因论角度揭示“xx体”这一网络语言传播现象成为强势模因的原由以及语言复制、传播和意义演变的过程,以揭示网络交际时代的言语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南宋的李纲、赵鼎、李光、胡铨四名臣因反对投降秦桧而先后被贬海南,其间写了大量的诗词,在他们的诗中反映了对时局的担忧,对当权者的愤慨;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表现了畏谗惧祸,闭口箝言的心态;也表现出诗人们豪放乐观、超脱闲适的情怀。四名臣诗既有时代特色,又突破宋诗藩蓠,具有个人风格,在情景交融,议论与抒情的结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相似文献   

11.
陈祖美 《天中学刊》2002,17(1):49-53
(一)刘禹锡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情前头万木春”,其中“沉舟”、“病树”是作者自指而非指斥他人;“千帆”和“万木”则是指作者所酬赠的对象,也就是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生力量而不是以之讽刺新贵。(二)白居易名句“幽咽泉流水下滩”,自段玉裁、陈寅恪提出应为“幽咽泉流冰下难”后,多数学者信从,其实,此句仍应为“水下滩、。理由之一,是泉水不结冰;理由之二,作为长篇歌行,其音节、格律可较自由,不必改为与前句之“花底滑”“属对工绝”的“冰下难”;理由之三,由白居易亲自编订、元稹作序、后人与宋版校过的善本《白氏长庆集》、《白香山集》等均作“水下滩”。(三)李Jin尝诘问冯延巳说:“‘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回答说:“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生寒’也”。学者以为冯句胜于李句,冯的回答是“媚人”、“答非所问”。其实不然。因为李句之所出的《摊破浣溪沙》一词寓有杜稷之忧,而冯句之所出的《谒金门》则只是一首宫怨词。两人的对话是君臣相知、休戚与共的表现,冯回答得体而非“媚人”“答非所问”。(四)李煜的《乌夜啼》,非多数学者所认为的是其后期表达亡国之痛所作,而应是其前期悼念爱妻周宪的一首悼亡词。  相似文献   

12.
“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不是“春天”,而是指一种酒名;“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不是“睡床”,而是指“井口的围栏”;“何似在人间”中的“何似”不能解为“怎么比得上”,而应解作“哪儿象”。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货币、书籍、契约、茶叶、盐、香料、绘画和墨等物品的考察,说明在宋代社会上出现各种各样的作伪现象。政府对此制定措施来制止这一现象,如制定法令、严格鉴别、加强管理、设立专门机构以及派遣专员监督,但效果不佳。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有其原因的,如经济的发达、文化的繁荣以及官吏的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都造成两宋作伪行为的泛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洛夫诗歌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并对洛夫诗歌以及诗歌中的意境做出客观的评价。洛诗吸取了大量的古典元素,并由古典元素的扩展,达到了至高的地步。自《魔歌》以后,风格渐渐转变,由繁复趋于简洁,由激动趋于静观,师承古典而落实生活,成熟之艺术已臻虚实相生、动静皆宜之境地。他的诗直探万物之本质,穷究生命之意义,且对中国文字锤炼有功。  相似文献   

15.
论题画诗     
产生于我国宋代的题画诗,是将诗歌与绘画联姻的一种新型的学样式,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化背景。题画诗具有多种艺术功能,既是评品、鉴赏绘画艺术的重要途径,也是奏响作弦外之音的栽体,更是作表达艺术观点的特殊平台,同时也是有着独立意义的学作品,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它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在当代社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中小学名师的培育、认定、流动和使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侵蚀了名师的资质和威望,并深入影响到学校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教育政策的角度对名师成长的困境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当代诗词界,新疆异军突起,形成“天山诗派”。此派领军人物,众口皆推星汉。星汉诗词自觉接续西域汉诗传统,拓展题材,结构宏阔,创造新境,自成高格,在全国诗词界影响出众。文章就其新近出版的《天山韵语》略作论述,以期对新疆乃至全国诗词创作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孔子诗说论     
本文主要探讨了孔子对诗情有独钟的原因。一是时代风气的影响,二是文化教育传播的需要,三是孔子个人兴趣爱好的结果。对孔子诗说的主要观点从认知、评判、推导三个方面进行新的界说。最后指出孔子诗说对中国古代诗论发展的贡献及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世人对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名诗,每有理解上的错误。名人名诗未必都是好诗。即便是好诗,有些也可做进一步的修改提炼。如孟浩然《春晓》语句清新活泼,但内容支离相左,诗题有失精准;白居易《暮江吟》诗句内容不切题或扣题不紧密,个别用字欠精当;杜牧《江南春绝句》立意及用字造句失于俗套,缺乏细致刻画,层次淆乱;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尚有斟酌修改的余地。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以惊人的艺术表现力,表现出鲜明的意象,驾驭着丰富的辞汇,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在短短的十四行诗中尽情驰骋。并让我们随着跌岩起伏纵横有度的构架,曲直急缓铿锵有力的音调,进入了美妙绝伦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