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龙成为了一种化。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龙这一虚幻的神物,盘旋在人们心中已有几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2.
从古到今,龙都是作为中国形象的一个代表性标志而为中外普遍认同,中国人也往往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平添几分自豪感。然而,“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最近,有专家认为“龙”的形象容易让一些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人产生误解,因而不利于中国形象在国际上的推广,甚至还会招致一些人别有用心的歪曲。由此,专家建议有关部门重新塑造我国的形象标志,这就是说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消息一出,马上引来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人们心中的图腾可能要改了,你能接受吗?我来到广州某高校一所附属中学,听到一些同学和家长就此发表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张晖撰文《龙源探索与西域龙文化》指出,龙这一特殊物种很有可能是某种史前文明的产物,龙文化思想应有更加深刻的历史背景。而且根据著名学者何新等人的研究,龙这一现象又很可能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生物现象,而极有可能是一种天文天体等现象。  相似文献   

4.
龙在我国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关于龙的起源有爬虫起源说、龙卷风起源说和自然崇拜起源说等几种说法。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龙已经有了一个较成熟的认识,认为龙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对龙崇拜是很普遍的。人们把龙纹饰铸造在铜镜之上,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  相似文献   

5.
《母婴世界》2012,(1):26-43
今年是农历的龙年,选择在今年生孩子的夫妻格外多,“因为龙在中国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的确,在中国文化中,龙很特殊,虽未真实存在过,但几千年来却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今天,其象征意义虽未见得还是“权力”或者“财富”,但作为文化图腾的地位一直未变,而中国人心中的恋“龙”情结也一直未变。前几年曾有人说过龙的形象不够友善而建议修改,结果被网友群起攻之,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相似文献   

6.
易水 《高中生》2012,(21):59
龙,是中国人心目中特有的一种神物。无论身处何方,一句"龙的传人",会让每一个中国人心生自豪;一句"龙的子孙",会让所有的中国人倍感亲切……在中国龙文化中,龙不仅被视为一种通天的神兽,而且还被视为一种吉祥瑞兽。在古人看来,龙既然能沟通天地,当然也能代表天或神,给人庇佑。所以,人们很自然地把龙当做昭示吉祥幸福的瑞兆。古代统治者甚至还把龙的出现当做国泰民安的象征。世界上虽然并没有龙这种生物,然而有中国人  相似文献   

7.
黄晓玲 《考试周刊》2008,(1):185-186
从字形上看,我们发现"九"与"龙"字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对龙的图腾也必然会使人们对"九"产生一种崇拜,再加上阴阳家将"九"作为最大的阳数,它又和"久"谐音,使人们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于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就形成一种独特的"九文化"  相似文献   

8.
张一龙、张子沙撰文《龙文化与龙舟竞渡发展研究》指出,龙文化对龙舟竞渡的影响主要有以下5种解说:一、图腾崇拜说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人们心目中吉祥的象征。在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龙舟记录,在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载:"天子乘鸟舟龙卒浮于大沼。"晋代郭璞注:"沼,池。龙下有舟字。舟皆以龙、鸟为形制。"屈原的诗中也多次写到龙舟,如《九歌·湘君》中有"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相似文献   

9.
淮阳为羲皇故都,因人祖伏羲在此定都并创建华夏文明,形成了独特的龙文化。在淮阳,龙是指人祖伏羲本身,他是龙的化身,人们祭祀伏羲时即认为伏羲就是龙,这体现在官方祭祀与民间祭祀两方面。淮阳龙文化虽历经千年,仍焕发着新鲜活力,影响着一代代华夏儿女。今天,作为本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继续展示着它的号召力、凝聚力,并与时俱进,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龙文化与伏羲文化一样,已然成为了本地的徽识。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大量西周至春秋中叶的民歌,其中写到很多动植物和鸟类,出现最多的是马和鱼,还有各种各样的昆虫、鸟和鹿。在《诗经》中虽然龙字也多次出现,但是缺乏对龙的具体形状的描写。可以推断,商周之前,龙这种动物可能就已经灭绝了,留在人们心目中的龙只是一种民族记忆和标志。龙以头角峥嵘矫健活泼的形象,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龙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世界华夏族人的鲜明徽标。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大量西周至春秋中叶的民歌,其中写到很多动植物和鸟类,出现最多的是马和鱼,还有各种各样的昆虫、鸟和鹿。在《诗经》中虽然龙字也多次出现,但是缺乏对龙的具体形状的描写。可以推断,商周之前,龙这种动物可能就已经灭绝了,留在人们心目中的龙只是一种民族记忆和标志。龙以头角峥嵘矫健活泼的形象,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龙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世界华夏族人的鲜明徽标。  相似文献   

12.
龙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至深至远,以至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炎黄子孙的骄傲。中国龙的形成,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反映,与我国原始社会氏族的出现密切相关。龙是不存在于生物界的,它是汇集各种图腾的特征想象出来的动物。在中国的民族文化中,龙的形象和它承载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漫长的演变过程。“龙”的形象出自远古的图腾崇拜,来自远古的神话传说。神话是民族文化的源头,“龙”的神话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在民间神话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存在于神话中的龙,经历了图腾崇拜、皇权象征、祥瑞载体几个阶段的角色演变,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衣食住行和文学艺术等产生了重大影响。直至今日,人们对“龙”的认识已走出了神话,龙文化已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了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和精神之源。  相似文献   

13.
龙神·龙人·龙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伟大的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我国先民创造自己文化的过程中,就把民族群体、民族的理想和愿望,同集体创造的龙结合起来,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一种龙文化。  相似文献   

14.
贤德与妖魅     
我老家处于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带上,出土的文化遗存最著名的除了玉猪龙,就是女神庙了。庙里的女神塑像裸露着身体,丰乳、肥臀、大腹便便,是远古时期我们祖先心中的偶像——那时候,人们崇拜生殖。生殖崇拜程度不同一直延续着——好女人是一定要延续香火的。在男人休妻的"七出"中,有一条就是不能生育,则"出"!而能生好多孩子的女人,则受到追捧,人们用繁殖力强的螽斯(蝈蝈)来鼓励她们:"螽斯羽,诜诜兮。宜尔  相似文献   

15.
中国狂欢节——广西宾阳县炮龙节,正以其独特的文化与影响而逐步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多数人在观赏炮龙的同时忽略了其体育的因缘。研究舞炮龙文化发展与推广模式的启示,结合后奥运时期后期人们对健身的需求来论证该现迎春体育活动体系形成的设想,得出宾阳县应开展多样化的春节体育活动,大力推广以舞炮龙为主线的全民健身活动,让体育文化与炮龙文化齐舞。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民族比喻内容的相异之处,突出地表现在同一喻体具有不同的象征义、比喻义。这一方面,汉俄比喻中这种情况很多。我们试举几例。 1、龙。龙在中国文化中地位极高,它是尊者的象征、强者的象征,所以人们一般用龙比喻尊贵者、强者。如“攀龙附凤”“望子成龙”等。这是因为,中国的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古代华夏民族崇拜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今天的中国人仍自称为龙的子孙、龙的传人。龙在俄罗斯文化中形象可不怎么样,它是凶恶的尚武的象征。人们通常只用龙来比喻凶恶的、为人们所讨厌、所憎恶的人。  相似文献   

17.
在英汉、藏汉翻译中,英语中的dragon和藏语中klu都被译作“龙”。实质上,龙、klu和dragon是不同民族长期文化积累的产物,互相之间没有形貌上的同一性和文化内涵上的类似性,所以将dragon和ldu译成龙,是在翻译过程中忽略了三者之间文化不等值的缘故,是一种误译。  相似文献   

18.
论点摘编     
<正>龙文化的八种文化内涵王永宽撰文《中国龙文化的宏观考察》指出,可以将龙文化的内涵概括为八个大的方面,或者称为八类文化:一是图腾文化。龙本来是人类社会早期图腾文化的产物,龙图腾的出现及各部族对它的认同,反映了中华民族及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二是祖根文化。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大都被认为是龙的化身,因此龙文化就和中华民族的祖根文化紧密相连。龙是中华民族始祖的图腾,也是后世中华民族崇祀的始  相似文献   

19.
郑军 《海外英语》2011,(10):302-303
中西方"龙"文化有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不同的龙的起源、不同的象征意义、不同的形象和不同的文化衍生意义。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有二:中西方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不同和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信仰。但中西方龙也有一定的共同点,即不论在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里,龙的价值都在于给以人们一个永恒的崇拜和追求对象:对力、对水、对火、对天空的向往,对征服自然界所有不在人类控制之下的力量的渴望。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符号的“龙”,其原始的文化语义是与原始的“图腾”联系在一起的,它与中国文化有很深的渊源,或者说,龙,就是在中国文化中孕育、盟生的。中国人常以“龙的后裔”、“龙的传人”自命,就是这种渊源的体现。“龙”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何时产生的?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脉络”,这中间有着怎样的偶然和必然的因素,从而在暝暝中施展着它们的魔力?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