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黛玉     
9月18日 雨 看了《红楼梦》以后,林黛玉那多愁善感、清高孤傲、尖酸刻薄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禁会想:假如林黛玉生活在今天,那会是怎样的呢?林黛玉出身于豪门,这意味着她有用不完的钱,身边什么物质都不缺。这样,会有很多人想巴结她。她有天仙般的美貌,她每天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相似文献   

2.
感受黛玉     
现代都市的喧嚣早已将浮华推向极致。现代人空虚,现代人无情,现代人冷漠,单纯地追寻快感和刺激,却淡忘了真正的自我。  相似文献   

3.
黛玉悲歌     
《初中生》2018,(7):52-53
一本《红楼梦》,让天地易色,令草木含悲. 《红楼梦》是一部痛史,一曲悲歌.而黛玉,堪称本书中标志性的人物. 无疑,黛玉是美的,是一种令人炫目、不可仰视的美,是一种诗意的美;同时,黛玉也是痛的,是一种凄婉的痛,一种脆弱的痛,一种绝望的痛. 黛玉善泣.书中第五回的《枉凝眉》中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之句;第二十八回宝玉唱道:“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这些都是黛玉泣泪之写照.  相似文献   

4.
那时黛玉     
江水东逝,岁月流淌,留下多少泪痕,留下多少伤痕。她,独坐窗前,望着院内花儿芬芳,又何曾不惹她伤感,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相似文献   

5.
黛玉葬花     
<正>~~  相似文献   

6.
黛玉别论     
在论林黛玉形象时,人们往往轻易赐予她“叛逆”的称号,断言她长年寄人篱下,生活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中,所以才“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爱弄小性儿”。在理解《葬花吟》时,又无不论定为一个“叛逆者”的一腔悲愤,概括了林黛玉进入贾府之后的生活感受…… 凡此种种,笔者却别有一种认识,因而试作“黛玉别论”。  相似文献   

7.
黛玉住院     
层层推进。第一层写"治疗滥用"——"临走之前,医生又介绍一种磁疗床,说是能治百病,对保持体形特别有效";第二层写"宰人面广"——"这几年我走南闯北,宰人的事见多了"。此文所拟新题和所写新内容,同原故事"黛玉弱不禁风"吻合。新编故事写"黛玉病",作者注意到审题要求——新编故事要借原来故事生发。但是,题目材料中的"颂""敬""气""憎"四字,侧重人物性格,而本文未能从黛玉性格上生发——审题从严,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8.
黛玉葬花     
在《红楼梦》里,宝玉在大观园生活时,他十四岁,黛玉十三岁。和大家都是同一个年龄段,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耀眼的情节,是黛玉人格理想与生命意识的集中体现。对花祭奠,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仪式,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下面所选是葬花的前奏,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和1987年《红楼梦》电视连续剧剧本第七集"叔嫂染恙"。让大家来比较阅读一下两种文学样式,看看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9.
读黛玉     
黛玉一生的还泪之旅不啻于一部悲哀史,她的悲哀超过了作者笔下所有的泪人,令人感伤肺腑。哀莫大于心死,焚稿断痴情是一种怎样的心痛,也许永远不会有第二个人似黛玉这般了然于心。  相似文献   

10.
祭黛玉     
拭去了点点泪光,忘却了风刀霜剑,抛下了木石前盟。你,静静睡去。一弯冷月,一盏残灯。幼年失母,少年丧父,浮萍寄于汪洋。病痛彻骨,忧思锥心。一年三百六十日,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如今,泪已尽,情已了,不如归去。床畔,炭盆燃尽。你的才华,你的希望,是它最后的燃料。你海棠般娇羞默默的形容,你菊花般孤标傲世的风骨,你柳絮般飘飞的叹息,你桃花般红销香断的泪痕,都在这火光中消隐。只有那纸的洁白,墨的芬芳,那火光中仙逝的一张张诗稿定格为一种永恒。你用诗慰藉心灵,你用泪灌溉爱情,你用生命守护灵魂。一蓬火,何等干净!质本洁来还洁去,你…  相似文献   

11.
伤黛玉     
红楼一梦,金陵十二钗,哪一个不是蕙质兰心、才情不凡、可惜啊,却沦落到“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即便是才华横溢、孤高清绝的黛玉,也难逃红尘一劫,“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厣只愁,娇袭  相似文献   

12.
黛玉住院     
话说中秋之夜,林黛玉与史湘云等在湖边联诗赏月,兴致勃勃,直到天明。待返回潇湘馆,只觉头闷目酸,鼻塞声重,昏沉沉竟歪在床上睡着了。紫鹃上前摸摸额头,已是烫手,当下禀明贾母,要车将黛玉送往城内的载仁医院。进得医院,紫鹃忙忙地将黛玉扶往急诊室。室主任望闻问切后,边提笔边问  相似文献   

13.
个性黛玉     
“心胸狭窄,多愁善感,尖酸刻薄,小心眼儿”,这是许多人对林黛玉的总体评价。我虽找不出反驳的理由,但我却一如既往地喜欢林黛玉,喜欢她那份卓尔不群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4.
黛玉出嫁     
<正>大观园很久没有这么热闹了。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时似弱柳扶风的病美人脸上罕见地绽放出醉人的笑容。她要出嫁了,嫁给她朝思暮想的怡红公子。这桩婚事是多愁善感的她梦寐以求的。今日,梦想成真了,她有些不敢相信。穿上火红的嫁衣,戴上精美的珠宝首饰,对着镜子,她把自己打扮得跟天仙一样。长长的头  相似文献   

15.
叹黛玉     
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一只大雁,似纬梭穿行与岁月的经棚。四周叶落,有些蕴籍深沉,其飒飒之声使天地显得更寂寥了,是不是无情的岁月已经将心灵僵化?竟无暇为这悲怆一幕叹息。不是的!我至尽尚可以呼:天赋雄才于我,壮志何患不酬。  相似文献   

16.
个性黛玉     
"心胸狭窄,多愁善感,尖酸刻薄,小心眼儿",这是许多人对林黛玉的总体评价.我虽找不出反驳的理由,但我却一如既往地喜欢林黛玉,喜欢她那份卓尔不群的独特个性. 黛玉不如宝钗稳重,不像湘云活泼,没有探春精明;但她有另外一种在那个时代、社会的女孩中不可多见的风韵,她的性灵似水、她的清高孤傲,她的冰清玉洁、她的叛逆与追求、无不深深地打动着我.  相似文献   

17.
18.
黛玉良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们最喜欢用这句话表明自己的职责. 在《红楼梦》一书中,我找到了另一个师者——黛玉. 人们烦她的多愁善感,我则喜欢她对人对事对物对景的敏感及与众不同的看法.在她眼里,草木含情,天地同悲;在她眼里,男女平等,没有高下. 读完《红楼梦》一书,我发现黛玉对女子学习文化知识的的态度,是非常积极并竭力支持的.比如,薛蟠的小妾香菱求黛玉教她作诗,黛玉高兴地答应了香菱的请求.  相似文献   

19.
黛玉的眼泪     
<正>林黛玉这一形象是因其爱流泪而被读者记住的,这绝非虚言。她的眼泪并非只是相思泪,其复杂的意蕴很值得品味。黛玉的眼泪是感知《红楼梦》和林黛玉情感世界的捷径,也是把握小说情节、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一把密钥。  相似文献   

20.
黛玉之死     
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把个李纨和紫鹃哭的死去活来。到了晚间,黛玉却又缓过来了,微微睁开眼,似有要水要汤的光景。此时雪雁已去,只有紫鹃和李纨在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