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朝刚 《新闻天地》2004,(12):44-45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击特于当地时间11月11日凌晨3点30分(北京时间10时30分)病逝。巴勒斯坦在这一天成为器城。阿拉法特永远地离开了,人们关注的目光宿命般聚焦在巴勒斯坦“第一夫人”苏哈的身上。这个漂亮,和蔼,具有民族大义,铁骨铮铮的女子,曾经和巴勒斯坦人民共享阿拉法特。而今,她坚定地接过丈夫手上象征和平的橄榄枝……  相似文献   

2.
半个世纪以来,中东一直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地区,是世界热点中的热点。在中东,无论是战争,还是和谈,都与一个人的名字有关,他就是叱咤中东风云几十年的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 一访:等候12小时 第一次采访阿拉法特是1988年1月12日,我当时任新华社巴格达分社记者,那时正是轰动世界的巴勒斯坦起义爆发不久。为了尽可能快地专访到阿拉法特,我们通过各种渠  相似文献   

3.
新闻榜     
《中国新闻周刊》2003,(42):16-16
阿拉法特:贪污传言再起 巴勒斯坦高官的腐败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一次,海外媒体则直接把矛头指向了74岁的阿拉法特本人。美国CBS的《60分钟》节目11月9日报道说,在巴财政部长的帮助下,调查发现,已经领导巴勒斯坦34年的阿拉法特将外界援助巴  相似文献   

4.
樊予鲜 《新闻天地》2004,(12):46-47
北京时间2004年11月11日10时30分,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在巴黎病逝。噩耗传来,巴勒斯坦人民顿时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世界各国政要和一些国际组织纷纷以不同形式表示哀悼。在中国洛阳市,一位名叫李东流的市民以独特的方式在家中为老朋友阿拉法祷举行了悼念仪式。一个普通的中国市民,他怎么会和阿拉法特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  相似文献   

5.
强势讲坛     
一张经典照片诞生在地下室,它注定属于2002年和阿拉法特。这应该是一张特意摆拍的新闻照片:蜡烛控诉着围困;手机在昭示声援,而冲锋枪则表现不屈。巴勒斯坦总统阿拉法特72岁的人生遭遇已被完全勾勒和定格。  相似文献   

6.
在阿拉法特旋风般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国进行访问时,他宣布巴勒斯坦可以考虑推迟建国的最后期限;而以色列总理巴拉特也明确表示巴勒斯坦可以建国。这给中东和平又带来一个机会  相似文献   

7.
新闻榜     
《中国新闻周刊》2004,(41):12-12
阿拉法特:健康恶化赴法就医 自从10月27日传出健康恶化的消息以来,巴勒斯坦最高领导人阿拉法特的命运更 加牵动人心。 10月29日,阿拉法特离开被软禁两年的官邸,赴巴黎治疗。这是他病重后首度出 现在公众视线:阿拉法特身穿蓝色睡衣坐在轮椅上,没有戴他一贯不离身的头巾,看上 去更像一个沧桑的老人,而不是叱咤风云的领袖。 10月31日,巴勒斯坦官方宣布阿拉法特的病情已经稳定,巴解会议当天在阿翁40 年来首度缺席的情况下如常召开,并显示出内部团结。不过,尽管巴方一再传递出"乐 观消息",佴阿拉法特能否重返巴勒斯坦继续其政治生涯,巴勒斯坦是否会出现权力真空 或混乱,还是一系列悬念。  相似文献   

8.
现在中东的空气里弥漫的全都是伊拉克的硝烟,但是在若隐若现之中,偶尔还可以听见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传来的沉闷的爆炸声——尽管这种声音已经如此地细微。伊拉克是短暂的,而以巴才是长久的。 经过了这么多年,以色列的主角已经换了许多次,从拉宾到佩雷斯到内塔尼亚胡到巴拉克到沙龙,但巴勒斯坦的主角永远只有一个:阿拉法特。2月14日传来的消息说:阿拉法特准备任命一个内阁总理。 似乎在众多的压力之下,巴勒斯坦有  相似文献   

9.
采访阿拉法特进入加沙□王岩1994年6月29日,埃及首都开罗的天气异常闷热。下午4时,急促的电话铃声将我从朦胧中惊醒,听筒里传来了新华社驻开罗中东总分社领导十万火急的声音:“埃及外长突然宣布:阿拉法特后天返回加沙。”鉴于此事件新闻性重大,总分社领导早...  相似文献   

10.
一张新闻照片的拍摄经过王岩1994年7月5日清晨5时,我和新华社驻以色列的另两位记者匆匆赶往以色列政府新闻办公室指定的地点集合,在IDF(以色列国防军)护送下,前往杰里科采访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先生返回杰里科的庆典仪式。自从两个月前巴勒斯坦警察接管杰里科...  相似文献   

11.
新闻榜     
《中国新闻周刊》2004,(43):14-14
阿巴斯:加沙遭遇险情11月14日,阿拉法特葬礼后的第二天,当新任巴勒斯坦民族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马赫穆德·阿巴斯,抵达加沙地区参加吊唁阿拉法特的仪式时,遭到大约30名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的袭击,他的1名保镖和1名安全人员被打死,所幸阿巴斯本人安然无恙。事后,巴勒斯坦方面对枪击事件十分低调,称枪击事件只是一时群情激愤,并非针对阿巴斯。但无论如何,发生在哈马斯大本营加沙的枪击事件,不得不让外界对巴勒斯坦的局势担心。在明年1月9日的大选中,巴解组织主流派法塔赫中央委员会已决定推荐阿巴斯作为其候选人,参加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角逐…  相似文献   

12.
在灿若星河的国际政治舞台,许多人犹如流星,耀眼一时,很快就隐没在天际。可有一颗星闪耀了近40年,却依然熠熠生辉。一身戎装,一条花格头巾已经成为他的象征。他就是巴勒斯坦国总统亚西尔·阿拉法特。  相似文献   

13.
冯一 《新闻前哨》2001,(1):26-27
请看下面这篇题为《中国爆炸第一枚原子弹》的消息── [路透社北京1964年10月 16 日电]今天格林威治时间7时中国爆炸了一枚原子弹,从而闯进了核俱乐部。 官方在8小时后发表的声明没有提供这次爆炸的细节,但是保证中国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它还要求召开一次世界最高级会议,衬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的问题”。 这项宣布中国已成为爆炸了自己的原子弹的第五个国家的声明是在莫斯科宣布赫鲁晓夫辞职后24小时之内发表的。 观察家说,这是时赫鲁晓夫继承人一次及时的提醒,即中国已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一切领域取得进…  相似文献   

14.
我与秦山     
●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30万千瓦压水堆型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于1991年12月15日凌晨零时15分在浙江海盐并网发电,从而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海盐属嘉兴市。《嘉兴日报》记者丁燕近年来多次去秦山采访,从总经理、总工程师到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她都有频繁的交往,写了许多有一定影响的消息、通讯和报道文学。在中国正式向全世界宣布秦山发电成功以后,她于去年岁尾写下《我与秦山》一文,抒发了这几年她在泰山采访的感受。  相似文献   

15.
黄顺铭 《新闻记者》2004,(12):71-72
2004年11月12日,《南方都市报》第A05版(第一重点)报道了一则新闻:《阿翁走了》。上半版是一幅压题通栏黑白照片,照片右下角有三行文字说明:"在这张2000年摄于巴勒斯坦伯利恒阿拉法特官邸的资料照片中,阿拉法特(中)正远离镜头而去。"文字说明中的"资料照片"是过去某个时候拍摄的,从时间的角度讲,它也就是"历史照片"。这是一幅精彩之作,堪称历史照片化为新闻照片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美国总统要给巴勒斯坦“换班子”、“搞掉”阿拉法特,这事儿霸道得都没边儿了。作为回应,阿拉法特没有发表“严正声明”表示“强烈抗议”,而是平平常常地给布什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写得太妙了!妙就妙在,布什对巴勒斯坦的指责,阿拉法特统统不否认,一点儿也不“护短”,但又统统拿来美国比,从“选总统”,到“公司腐败”,  相似文献   

17.
巴勒斯坦警察部队5月11日和13日分别进驻被占领土加沙和杰里科,从此开始了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和杰里科实行有限自制的进程。 加沙、杰里科城内,巴勒斯坦国旗取代了以色列国旗;人们高举阿拉法特画像和巴勒斯坦国旗载歌载舞,欢庆胜利。 加沙、杰里科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人民一直为谋求在地球上的一席之地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8.
被誉为“政治采访之母”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利亚娜·法拉奇在谈自己工作体会时,曾经说过一句话:我每次采访前,都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法拉奇是以访问国际风云人物而闻名于世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她访问了包括我国的邓小平、美国的基辛格、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伊朗的霍梅尼、约旦的侯赛因、柬埔寨的西哈努克等三十多个国家当时的著名领导人,写下了大量风格独特的轰动世界的访问记。法拉奇访问记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除了占一定篇幅的前言之外,就是将录音机录下的访问中的全部问答,一字不漏地以原对话的形式全文发表。她以此来表明…  相似文献   

19.
天津《今晚报》2000年7月21日1版《“零点行动”战果赫赫》:“本市‘畅通工程’集中清理战役,于今天凌晨零时打响……”。 《燕赵都市报》2000年11月13日3版《深夜与120同行》:“凌晨1时许,一名自称‘李清爱’的女青年连续四次拨打120……”;11月18日1版《锅炉爆炸飞上阳台》:“凌晨1时许,他和爱人正在睡梦中……” 《燕赵晚报》2000年11月20日3版《老战士智斗歹徒》:“11月4日凌晨1时50分,两个自称在260医院住院的年轻人……”;同日19版《警灯闪闪破雾行》:“次日凌晨1时20分,  相似文献   

20.
在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我和同事贺金哲合作完成的作品《巴勒斯坦送别阿拉法特》荣获广播专题类一等奖。在这里,我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国际问题报道的实践以及获奖作品的创作过程,谈谈自己对如何打造国际报道广播精品的体会。第一、牢固树立精品观念新闻报道讲究客观、真实和时效性。因此,作为一名记者,往往比较重视从这三方面来着力,希望能抢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自己所采访到的新闻报道给受众。随着通讯手段的改进,各新闻媒体在时效性方面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这就给记者的报道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了抢时效,记者在报道时,经常着力于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