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西方艺术与宗教关系的历史嬗变陈湘生一对于艺术与宗教关系的研究之所以显得特别复杂和艰难,不仅因为:无论是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形式,还是作为人类的精神文化现象,无论是作为关于世界和人生的一整套价值体系,还是作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艺术和宗教在许多方面都...  相似文献   

2.
严耀中,浙江慈城人,1947年生。1982年上海师范学院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4年至1995年期间先后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宗教研究系和多伦多大学(Univ of Toronto)宗教研究中心做访问学  相似文献   

3.
蜘蛛与壁虎     
了解我对宗教书籍颇感兴趣的朋友,送我一册厚厚的图并茂的《护生集》。  相似文献   

4.
民间仪式本身就是出于人们内心的虔诚态度,与宗教的信仰情感有着同源异流的关系。在中国民间许多人生仪礼都经过儒家的程序化,而在民众遵守这些仪式的过程中又受到儒化下的外来宗教如佛教的影响,而使这些外来宗教得以广泛传播形成多种宗教信仰兼容互补的局面。本文着力从婚两大礼仪与儒释二教的相关内容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5.
章通过对我们党8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处理我国宗教问题基本实践的阐述,认为我们党在宗教工作实践中正确地处理了宗教问题上的十大关系,形成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宗教政策,这是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共同实践探索的结果。这些宗教理论和政策在新疆宗教工作实践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取得了丰富经验,认真学习我们党80年来形成的这些宗教理论,结合实际总结新疆宗教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对做好新世纪新疆的宗教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加藤彩     
《大中专文苑》2009,(8):2-2
加藤彩(Aya Kato),1982年生,日本插画家,善于描绘童话故事或宗教传说。她以恣意纵横的想象力,创造出兼具东西方绘画特点的华丽、  相似文献   

7.
老子不仅仅是个体名号,也是道性的哲学化概念,还是神性的宗教化概念。老子之道的神性特质是老子宗教化的主要根源。老子信仰由多重宗教元素构成,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基本逻辑结构,形成了道的神化、天地神化、人的神化和万物神化四个阶段。老子宗教元素的内涵价值在于道的和谐本原,老子之道终以和谐为归结,是宗教与道与和谐的完美统一。其中,"天人合一"是老子之道最核心的内涵价值,也是当代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8.
德苑学人     
《中国德育》2005,(11):5-5
徐仲伟男,汉族,四川省自贡市人,1951年生。大学毕业。现为重庆邮电学院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兼任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委员、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委员、中国伦理学会德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德育》杂志特邀编委、全国思想政治科学专业委员会特约研究员、教育部社科项目评审专家等。  相似文献   

9.
《青年教师》2007,(8):57-59
任继愈,1916年4月15日生,山东省平原县人。193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4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硕士)。1942-1964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64-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现属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教授。筹建中国第一所宗教研究机构,并与北大合作培养宗教学本科生,为新中国培养一大批宗教学研究人才。1987年至2005年1月,任国家图书馆馆长,现任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兼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基金宗教组召集人,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等。曾当选为第四届至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10.
李芳 《现代语文》2006,(4):82-83
日本本土宗教思想,即原始神道,是自然崇拜与祖先教相结合而成的神话传说,没有完整的宗教组织,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思想,只是经口头相承而传到后代。它以大和族的氏族神话为中心,统纳吸收其他氏族的神话,这正是以天皇为中心的豪强集团联合政权组织形式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佛教东来,不仅为大和民族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完备的宗教思想,更为其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统一的意识形态。因此,佛教自钦明天皇十三年(公元552年)由百济正式传入日本后,就受到历代天皇的崇护和公卿贵族的皈依,从此深深扎根于日本民族化的土壤中而枝繁叶茂。佛教有系统的来世思想,宣扬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追求彼岸真实,将现世的生活视为虚幻。尤其是平安朝(794-1192)末期至镰仓时代(1192-1333)的承久之乱(1221)之前,政局动乱、灾害频仍,在此海内鼎沸之际,净士宗开始流行,它主张“念佛往生”,只要心无杂念,口念“南无阿弥陀佛”即可往生极乐净土。面对现实的苦难,人们愈发感到现世生活的“无常”,向往极乐净土的永恒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