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多元化背景下中小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使学生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而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观念、社会文化、价值观等融合在一起,社会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可见,在我国社会多元化背景下,培养中小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成为了当今德育的必然要求,应该引起教育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林纪东 《中学文科》2005,(10):21-22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存在忽视道德情感教育的不良现象,这不仅不符合《思想品德》新课改的理念追求,而且违背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为此,本文对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略谈浅见。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法治》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实际上是根据初中生的生活为基础,和学生实际的生活相联系进行的举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可以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门课程起到促进作用,更好地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本文对如何更好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4.
贾新文 《成才之路》2011,(15):15-16
新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就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下面我就谈谈中学思想品德课如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5.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道德情感在学生道德行为养成中的重要意义。充分挖掘教材道德情感的内涵,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践行能力,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自我成长,从而赋予思想品德课堂道德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柯国玲 《亚太教育》2019,(10):96-9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来说,学生的主体性也在进一步提高。本文主要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认知冲突出发,从冲突的时机、冲突的切入点以及化解认知冲突三个方面,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认知冲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马玉芬 《文教资料》2013,(2):181-182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的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实现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课堂教学。思想品德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建立思想品德情感,实践道德行为,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从而实现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因此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成为十分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新课程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真实体验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正>自2016年秋季起,初中起始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教材加大了生命教育内容的比重,对生命教育的关切贯穿于整套教材的始终。那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达成生命教育目标呢?这就要增强教育的适切性,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贴切的教育。通过适切的教育方式,唤醒人性、激发天性、展现灵性、回归理性,为学生健康成长打好底色。下面以浙江师范  相似文献   

10.
李志海 《新疆教育》2013,(11):141-14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这个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兴趣”的刺激来激活。可见,兴趣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有超乎寻常的作用。本文就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变,更是实际效果的变化。新课标下的思品课教学主要突出育人育德要求,课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它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践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成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如何提高思品教学的有效性,让思想品德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呢?  相似文献   

12.
道德价值观代际分化的本质 道德价值观的代际分化是指道德价值观在不同代的人那里,具体而言,是未成年人一代与成年人一代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道德价值观的代际差异和代际隔阂在社会常规发展时期也会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来,而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道德价值观不仅有代际差异和代际隔阂,甚至有代际冲突。  相似文献   

13.
刘晓燕 《考试周刊》2012,(32):127-127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新课程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真实体验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强调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黄海 《教育评论》2014,(5):93-95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亟待关注和解决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问题。文章从学生个体与社会整体等多维视域,立体探析新时期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即个体层面要培育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主体精神;提高大学生道德意识水平与道德行为能力;兼顾大学生道德行为的社会、个体利益。社会层面要认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多元特点,实施分层教育;正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中外冲突,继承传统道德精华;注重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建构,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20,(A2):109-110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目标和要求,旨在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这一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借助体验式教学模式,引领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文章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体验式教学内涵,对其具体应用路径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6.
<正>新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和实践:注重学生的课外生活,鼓励学生在现实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很有必要在对学生进行思想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与法治》课的开设,有助于提高学生品格的培养、树立法律意识、了解国情国策、认识社会生活。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一直在探索、思考、反思,如何才能教好、教活《道德与法治》课?文章基于教学研究,从三个角度进行有效的探讨,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见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对于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及新课改的实施,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变,更是实际效果的变化。新课程思品课教学主要突出育人育德要求,课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它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践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成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教学大纲》中要求小学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是思想品德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提高小学生整体道德素质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完成这一任务,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遵循小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规律,精心设计教学道德判断是指运用道德概念进行道德评价的一种认识活动。由于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比较直观、肤浅、片面,道德判断具有依赖性、片面性和重效果、轻动机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小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由浅入深,由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