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朗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常常被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语句篇章,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把学生吸引到作品中去,使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唤起感情的共鸣,受到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就显得更重要了。如果教师用朗读的方法代替从头到尾的串讲,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篇章和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朗读得好,可以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还可以感染学生,使之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唤起感情的共鸣,加深对课文内容和语言感情色彩的领会,从而更好地受到思想教育。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多读可以帮助理解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同时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熟悉语言的结构和规律,能培养其良好的语言习惯和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可见,朗读能获得多方面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中 ,朗读常常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 ,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 ,把学生吸引到作品中去 ,使之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唤起感情的共鸣 ,受到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 :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 ,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吕叔湘先生也说过 ,学习课文主要是读 ,听人读 ,自己读 ,七读八读 ,课文读熟了 ,内容也就理解了。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 ,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 ,在朗读教学中 ,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 ,通…  相似文献   

4.
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功,也是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的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常常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艺术作品的艺术想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中去,使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唤起感情的共鸣,能够受到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朗读在丰富学生想象、锻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情感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学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朗读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  相似文献   

6.
前些日子,学校举行校园公开课大赛,参赛者纷纷以“有感情朗读”作为决胜筹码,结果却是适得其反.当老师一提到“有感情朗读”时,学生便有模有样地拿腔作调读文章. 什么是“有感情朗读”?课标中讲到“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不是拿腔作调,矫揉造作.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提出了关于朗读的教学目标,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里"有感情地朗读"是指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在日常的教学中,每个教师都能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就很难。本篇论文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研究朗读教学,该如何有效地进行朗读。  相似文献   

8.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者要在深入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加深感受,产生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多面手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引起共鸣,激起感情从而达到朗读目的。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对"有感情朗读"作了特别的说明,在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提倡朗读要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这分明是针对朗读教学中"重技巧,轻感悟""感情夸大,矫  相似文献   

10.
朗读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成形象的语言信号,有如给一张黑白相片加上色彩,使学生更形象、生动地理解文章,在自己的脑海中生成一幅幅图画,与作品的人物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对于朗读,新课标各个学段都提出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正确、流利”比较容易做到。何为“有感情”?新课标(修订版)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语言的内涵有时从字面就可感知,有时还必须把语句变成有感情的声音去细细体味,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说明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努力激活对作品鲜明的"内心视象",使作品中的内容清晰并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通过读与想的结合促进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笔者就此谈了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者要在深入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加深感受,产生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多面手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引起共鸣,激起感情从而达到朗读目的.  相似文献   

14.
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目标条提出“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相似文献   

15.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乔金秋 《成才之路》2013,(10):26-27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行为,朗读在性质上从属于"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进行充满感情的朗读,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从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朗读对学生的教育感染作用不容忽视,朗读能够锻炼学生口才,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通过朗读,促进记忆,通过熟读成诵启发顿悟,增进理解;丰富和提高语言表现力,密切读与写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对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朗读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堂离不开琅琅读书声。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态度;通过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读出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朗读教学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点:误区一:朗读=有感情地读  相似文献   

19.
朗读是把无声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可促进文章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情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认识朗读的价值功能、提高朗读的实效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一、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朗读是运用普通话清晰、响亮、有感情地把文章念出来 ,即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再现文章的内容 ,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激起感情上的共鸣 ,从而收到陶冶情操、教育思想的作用。1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种能力 ,读是其中的轴心 ,只有让学生多朗读作品 ,主动朗读 ,在朗读中积累语感 ,领悟语意 ,注意吸收别人的语言 ,才能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这是语文教师的共识。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在朗读教学中 ,花费一定的课时 ,从具体的课文分析入手 ,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