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在这八首诗词中,《石壕吏》是叙事诗,其余七首基本上是抒情诗,都是通过写景、叙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的。除《石壕吏》外,其余都是阅读课。根据上述情况和引导初二学生如何欣赏古诗词的教学要求,这一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 1、体会诗歌怎样抒发思想感情。 2、领会诗歌中对不同季节的景物特征的描述。 3、了解这一组诗歌的多样形式(包括旧体诗与词,旧体诗又包括四言、五言、七言的绝句或律诗)。 4、训练朗诵和背诵。二、疑难字词句补说 1、《观沧海》:这首乐府四言诗,是文学史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1、掌握诗词曲的一般知识,提高阅读欣赏诗词曲的能力.2、熟读六首诗歌,进行朗读、背诵训练,并要求能背诵《陌上桑》、《观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二、问题讨论(一)人们常说,刻画人物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要注意突出人物的“眼睛”,可是,《陌上桑》这首诗对于罗敷这个人,只讲她的打扮,连桑叶箩筐也写了上去,却没有写她的鼻子、眼睛等等,为什么这样写?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时,主要考虑:①两首诗歌本身的语言因素、文学因素及所蕴涵的思想性;②任课班级学生的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阅读欣赏能力以及学生面临高中毕业的思想情况;③语文教学的任务在于教导学生读书、作文、做人,要寓道于文、文道结合;④高三年级的读写教学序列安排。依据上述各项,拟定教学目的如下: ①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下,让学生自己去认真阅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目的:引导学生粗略地读懂这八首诗,认识《卖炭翁》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揭露意义,粗浅地欣赏七首抒情短诗在写景、言情上的一些共同艺术特色,初步了解诗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类,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旧体诗的兴趣和能力.确定教学目的的根据:1、初中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只有十二、三岁,一般地说,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还不足以使他们深入理解这些诗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因此,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特别是不宜在学习旧体诗表现手法上提出过高要求,只要求能粗略地读懂和粗浅地欣赏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5.
《雨霖铃》一、教学目的的确定《雨霖铃》系写与情人(乐妓)话别之情,表现了封建文人缠绵悱恻的情调,这种思想感情不易为今天的青少年理解。这首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写作,有着借鉴意义。词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至今仍脍炙人口。缘此,可确定本篇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6.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的目的要求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一般教学参考书上大致确定为以下两点:(1)使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里人才遭受压抑和摧残的不合理现实;(2)了解设喻说理的写法.上述提法是完全正确的,但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从开头两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出发,认为本文主要是论证了人才的重要性。这个看法值得商榷.我们承认,开头那两句话确实有总领全篇的作用,提出了封建社会里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但它是文章的议论出发点或理论根据,而不是结论.文章的结论是结句中“不知马”三个字.谁“不知马”呢?当然是封建统治者,是历史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目的有两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通过对樱花的赞美,热情颂扬日本人民的革命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在斗争中结成的友谊。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种运用象征手法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一是要指点学生悉心领会作者是如何熟练运用清丽丰富,饱含深情的词句,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从各个角度赞颂樱花,从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这是一篇神话,是从长篇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中节选来的。神话至少有两个特点:一是有丰富的想象,二是故事性强。过去因为科学不发达,人类事实上做不到的事,只好凭借想象力来征服它,这就产生了神话,所以神话和想象是密不可分的。神话要吸引人,就得有故事情节;故事跌宕起伏,才能娓娓动听,引人入胜,所以神话的故事性强。这又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课文塑造了勇敢无畏、智慧灵巧的美猴王形象。因此,认识这个形象的特点,分析美猴王的性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这两首诗在课本上和郭沫若的《雷电颂》(《屈原》中的一段抒情独白)编为一个诗歌单元。三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的关注,对旧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懑,对光明和自由的追求。教学目的可定为: (一)学习诗人关心祖国人民命运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 (一)课文以金斗坪广大的翻身农民,在党支部书记于长水的带领下,响应政府的号召,群策群力,开渠抗旱,终于战胜了灾荒的故事,表现了在与自然的斗争中,蕴藏在广大农民身上的极大的生产积极性,正是由于党的领导才得以充分发挥的主题。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安排,把“开渠”和“求雨”这两件截然对立的事件交错铺叙,使我们看到:在整个开渠进程中,每一个困难的克服,每一个胜利的取得,都是翻身农民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向多年来束缚农民思想的旧意识、旧习惯有力冲击的结果,从而表现了赞颂新社会胜利的深厚感情。这是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的。 (二)于长水是一个带领广大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坚持把党的利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农村党员干部。课文对他并没有多少叙述性的直接介绍,而是放置在“开渠”过程中,在与自然界和人们头脑里的旧思想的斗争中,通过他的行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来展示他的性格、刻画他的形象的。可以说,作者在于长水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党教育农民的巨大作用和翻身农民发扬出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因此,如何刻画、描写于长水这个人物,揭示他的思想品质,则是教学本课文的重点。至于开渠的反对派、贫农于天佑这个人物,课文是作为当时农村中的消极面、落后思想典型来描写的。由于农民身上的这些旧思想、旧意识是几千年统治阶级对人民精神毒害的残留,因此,作者对于天佑的这种批判是善意的帮助,而不是轻蔑的嘲讽。于天佑的思想变化,是令人信服的,从笃信“真诚”到怀疑“真诚”,直到最后丢弃了龙王爷,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一)《涉江》是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被流放在江南时期所作,记述他渡江南下的历程和当时的心情,申述其志行的高远,抒写他的理想,对祖国的热爱,揭铭和批判了楚国的黑暗政治,充分表现了诗人高昂的意志和决不妥协的精神。屈原的思想品质很值得我们学习,教学中要很好引导学生理解、学习.(二)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其中之一是景物捕写和比喻很多。景物描写和比喻,对于突现人物性格,表达文章中心思想都有很大作用,教学中,要启发、指导学生学习、欣赏。(三)屈原吸收了当时南方民歌的形式,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 1、认识周处改过迁善的精神,理解“古人贵朝闻夕死”道理。 2、认识本文叙事简明具体、前后呼应、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3、了解文言词多音多义的现象,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为独立阅读文言文打好基础。说明: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自新”门,所谓“自新”,就是说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错误、过失,改恶从善,弃旧图新。《周处》这个故事正反映了这种“自新”精神。文中陆云劝告周处时引用《论语》中“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反映了古人为追求真理、虽死无憾的观点。这里所说的“恶”“善”“道”,不同阶级当然有它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的与教学指导思想的确定《幼林》是著名作家秦似近年来的一篇力作。这篇以“幼林”为题材的散文诗,内容丰富,意境深远,寓意深刻,哲理性强,读后如同品尝一杯醇香浓佛的“美酒”,温馨醉人,回味无穷。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不分行,不押韵,写法很象散文;但篇幅短小,注重语言节奏,富有诗的意境,因此又是诗的一种。散文诗一般不描写人物事  相似文献   

15.
(一)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灯》是巴金一九四二年在桂林写的一篇散文。它用象征的手法,含蓄地反映了作家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信仰的执着追求,是作家热爱国家、热爱人民感情的真实流露。“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我国的大好河山,数以万计的无辜人民惨遭杀戮。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1、应该使学生正确认识诗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陶渊明被历代诗论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归园田居(一)》和《饮酒(五)》正是通过歌咏田园生活反映诗人隐居思想的代表诗作。所以在高三年级教这两首诗,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本诗的艺术技巧,而且还要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热爱田园生活、憎恶黑暗社会现实的思想感情,还须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所表现的逃避现实、明哲保身的消极思想,以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本文所属单元另有三篇课文,都是写人或写物的记叙性散文。学生刚刚学过《小麻雀》一课,对描写动物的状貌、情态的笔法并不陌生;对寄情于物并寓理于情的手法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本文的取材角度、基本写法与《小麻雀》类似。所以,教学应在学习前两篇、特别是学习《小麻雀》一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欣赏、理解的能力和观察、分析、取材的能力,继续掌握记叙性散文的特点和主要写作方法。为此,本课的教学目的可确定为: (一)指导学生体味本课精当叙述、细腻描写、婉委抒情的写作方法; (二)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本课在组织材料上对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来寄托作者自己思想感情的特点。进一步明确象征体和本体的关系,正确运用象征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2、学习本文优美、细腻、饱含激情的语言,了解这种诗化语言所特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二、背景材料《灯》这篇散文,选自巴金散文集《废园外》(1942年出版)。作者在这本集子里,写了一篇“后记”,对我们了解这篇散文的主题是有一定帮助的。现节录如下: 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上的暗云紧紧地压住  相似文献   

19.
一、数学目的的确定初中文言文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懂,其次可结合课文教给他们一些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又初四册对记叙文的要求主要是加强记叙方法的训练。再参考学生入初中后已学过22篇文言诗文的实际和课文本身的特点,确定教学目的如下:1、认识陶渊明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反战乱、反暴政、反剥削的现实意义,以及他希望劳动人民过好安宁、和睦、平等、自由生活的进步思想.同时也要恰当地指出他隐居避世的消极情绪.2、了解并学习以渔人进出桃源的经过为顺序,以所见所闻为题材,使文章结构完整、详略得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目的确定这是一篇介绍性说明文,文章以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手法,以清丽隽秀的抒情笔调,介绍了晋祠优美的自然风景和雄伟的古代建筑。这篇文章的教学目的可确定为: (一)教育学生珍惜历史文物,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二)学习本文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以及先总后分、先重点后一般的说明顺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